淺談翻譯工作中的文化差異——以漢藏翻譯工作為例
任何語言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社會(hui) 文化環境。由於(yu) 漢藏兩(liang) 個(ge) 民族在價(jia) 值標準、文化習(xi) 俗、地域環境、生活經驗等方麵存在差別,使其語言在結構特點、表達方式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對兩(liang) 個(ge) 民族的語言文字翻譯也產(chan) 生了巨大的影響。縱觀漢藏兩(liang) 種語言文字的翻譯曆史,在翻譯實踐中,文化差異一直是影響翻譯質量的一個(ge) 重要因素。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為(wei) ,“翻譯中出現的最嚴(yan) 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為(wei) 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為(wei) 錯誤的文化背景所導致的”。因此,在翻譯工作實踐中,如果不精通兩(liang) 種以上的語言文字,不熟悉兩(liang) 種以上的文化,或者不能根據對方的語言文字習(xi) 慣和文化背景進行翻譯,就會(hui) 導致在譯作中出現錯譯和誤譯現象,有些錯誤還可能會(hui) 造成貽笑大方的尷尬局麵。因此,要使譯作成為(wei) 精品力作,翻譯者除了要具備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知識、兩(liang) 個(ge) 民族的語言文字表達水準外,關(guan) 鍵還要精通兩(liang) 個(ge) 民族的文化、傳(chuan) 統、表達方式及風俗習(xi) 慣等。下麵,筆者將圍繞漢藏翻譯時需注意的文化差異問題談幾點認識:
一、詞匯的字麵和引申意義(yi) 的理解與(yu) 表達
漢藏民族在各自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擁有獨具特色、豐(feng) 富燦爛的文化,因此有些語言文字詞匯在各自的傳(chuan) 統文化中所要表達的引申意義(yi) 有所不同,在理解上也有所差異。對此,不僅(jin) 要理解這部分語言文字本身的基本意義(yi) ,更要深刻理解其文化背景的象征意義(yi) 。在特定的語言文字環境中,有些詞語的字麵意義(yi) 基本相同,引申意義(yi) 卻相差甚大。例如“綠帽子”,根據史料記載,在元明時期,樂(le) 人、妓女必須著綠服、青服、綠頭巾,後來又逐漸演變成了“綠帽子”,在民間,綠青兩(liang) 色象征著低賤的行業(ye) ,現在多意指伴侶(lv) 出軌。而藏族文化中對此並沒有特殊的意義(yi) ,僅(jin) 僅(jin) 停留在視覺認知上。又例如,紅色這個(ge) 詞語放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意思相差很大,在漢族的文化習(xi) 慣中喜歡用紅色表示順利、萬(wan) 事大吉的開門紅,表示盈利報酬的分紅,另外用紅彤彤的太陽、火紅的太陽等一些詞表示喜慶祥和。但是,如果不掌握藏民族文化習(xi) 慣,不精通藏民族的語言文字,隻是從(cong) 字麵將“紅太陽”理所當然地譯為(wei) “尼瑪瑪布”(紅太陽),會(hui) 使藏族人很難認同,因為(wei) 在藏族普遍的意識中,“紅太陽”表示災難和不祥之兆,所以要根據藏族語言文字習(xi) 慣譯為(wei) “尼瑪塞布”(黃太陽)。又例如,“一個(ge) 唱紅臉,一個(ge) 唱白臉”,源自漢民族的戲劇臉譜,其紅與(yu) 白分別代表忠勇、俠(xia) 義(yi) 、威武、莊嚴(yan) 的正麵人物和陰險、狡詐、居心叵測的反麵人物。而在藏族的傳(chuan) 統文化中,藏族崇尚白色,喜歡與(yu) 雪山、羊群等大自然的白色相結合,從(cong) 而與(yu) 吉祥、幸福、光明、善良、真誠等相聯係。又例如,成語“班門弄斧”,在不了解其引申意義(yi) 的情況下,用藏文直白翻譯成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並不能讓藏族讀者明白其內(nei) 涵,它其實是表達“在行家麵前賣弄本領,自不量力”,而藏民族在表達同樣的引申內(nei) 涵時使用的通常是“佛前顯識字,燈前點鬆關(guan) ”。從(cong) 以上這些可以看出漢藏兩(liang) 種語言文字表達文化現象的豐(feng) 富詞匯,由此差異涵蓋的信息量更加龐大。諸如此類的詞匯在我們(men) 的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極高,因此在翻譯時譯者不能撇開文化隻翻譯字麵意思。
二、詞匯貧乏和詞義(yi) 範圍大小的理解與(yu) 表達
一個(ge) 民族的語言文字在表述特定內(nei) 容時,傳(chuan) 遞的也基本上是本民族的文化傳(chuan) 統、風俗習(xi) 慣等方麵的信息。而在曆史長河中,有一些文化產(chan) 物是本民族獨有的,不為(wei) 其他民族所熟知的。由此,在翻譯工作實踐中,與(yu) 民族生產(chan) 生活事物聯係密切的語言文字詞語非常豐(feng) 富繁雜,字詞之間的分類也非常細致入微,翻譯起來難度比較大,對應的詞匯非常難找。比如,就世代生活在廣袤無垠大草原、以畜牧業(ye) 為(wei) 主的藏民族而言,語言文字中根據牛、羊、馬等性別、年齡大小冠以專(zhuan) 用名稱的詞語非常豐(feng) 富,而在漢族文化中相對應的對牛、羊、馬的名稱分類相對較少,這就造成能用於(yu) 翻譯的詞匯有限。再比如,漢民族在絲(si) 綢上的分類也非常豐(feng) 富,有絹、羅、棉、繡、綺、緞、綢、縷等各種名稱,分類異常精細。可是,在藏民族語言文字詞語中就隻有絲(si) 綢一個(ge) 總稱。又比如,表示帝王妻妾等級的名稱,有皇後、皇貴妃、妃、嬪、貴人等,在藏民族文化中對於(yu) 王妃等級並沒有如此多的劃分。在翻譯這類名詞時,時常導致無法在目標語中找到相對應的翻譯語詞,對此,筆者認為(wei) 可以根據上下文所搭配的詞語、具體(ti) 的語言環境等,通過邏輯分析,必要時增添一些附加詞語,找到意義(yi) 相對應的詞語,這樣也不失為(wei) 一種好的翻譯方法。
三、空缺文化和詞匯的理解與(yu) 表達
“不同文化世界的人們(men) 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jia) 值觀念,有著不同的對現實世界的觀察方式,因此使得自己的語言在形成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獨特的風貌和特征”。 在漢藏兩(liang) 種語言文字中,有些文化在相對應的語言環境存在空缺或半空缺問題,例如,中國的曆史成語典故中的“負荊請罪”,諺語中的“情人眼裏出西施”“三個(ge) 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歇後語中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等,這些對缺乏相應的漢文學熏陶和文化理念的藏族讀者來說,通過直譯或音譯一定難以理解對方文學典故中的人物及帶有文化內(nei) 涵的詞匯。在翻譯時,筆者認為(wei) 采用適當的意譯、音譯與(yu) 注釋相結合的方式較好。漢民族語言中的部分詞匯,例如石林、榨菜、檸檬、重陽節等在藏民族語言文字中也找不到相對應的詞匯。因此,在實際翻譯中,要依照原文的具體(ti) 語言文字環境采用適當的翻譯手法,如果隻有字麵意義(yi) ,就隻譯字麵意義(yi) ;如果隻有引申意義(yi) ,就隻譯引申意義(yi) ;如果既有字麵意義(yi) 也有引申意義(yi) ,就可以采取直譯或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如實翻譯。
當前,漢藏翻譯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信息爆炸、知識爆炸,同時也是翻譯爆炸。在地球村這個(ge) 全新概念裏,如果離開翻譯談論知識信息就無異於(yu) 紙上談兵。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應針對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翻譯目的,靈活地選擇翻譯的方法,正確地應用直譯、音譯、意譯和加注釋相結合的方法,把握適當的分寸,綜合考慮語義(yi) 對應、社會(hui) 語用價(jia) 值、譯入語的民族文化心理、兩(liang) 種語言的文化互動等諸多因素,做到“運用之妙,存乎於(yu) 心”。作為(wei) 一名漢藏翻譯工作人員,做到深刻了解兩(liang) 個(ge) 文化之間的差異,譯文盡可能地忠於(yu) 原文,通俗易懂,保持民族特色,以此促進漢藏文化交流,加深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為(wei) 和諧社會(hui) 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單位:自治區教材編譯中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積極保護知識產權 助力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科技體製改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詳細] -
夜來雅礱人潮湧——山南市體育場夜市見聞
夏日傍晚,夕陽西下;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山南市體育場周邊燈火輝煌、遠近通明,場內、場外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詳細] -
西藏自治區文化部門舉辦“三頌”藝術黨課
近日,西藏自治區文化部門將主題教育與日常工作相結合,舉辦“頌黨恩 頌核心 頌人民”藝術黨課,不斷創作文藝精品、打造文化品牌,用新理念、新模式講述黨的曆程、講好中國故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