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暑期科普夏令營收獲滿滿

發布時間:2023-08-16 11:06:00來源: 拉薩日報

  圖為(wei) 活動中,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專(zhuan) 家給營員們(men) 講解標本采集注意事項。 拉薩融媒記者 小索朗曲珍攝

  近日,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以暑期為(wei) 契機,開展係列暑期科普活動,繼小講解員培訓班結束後,開啟為(wei) 期5天的“自然科學少年行”科普公益夏令營活動。活動旨在突出實踐導向,真抓實幹、務求實效,以培養(yang) 學生科學知識為(wei) 核心,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ang) 貫穿青少年科技教育全過程。

  暑期科普夏令營活動中,營員們(men) 來到西藏博物館,該館是西藏唯一一座集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務等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國家一級現代化綜合博物館。徜徉在西藏博物館,文創體(ti) 驗館、4D影院、多功能廳、書(shu) 屋、觀景平台等吸引了營員們(men) 的眼球,在拓寬他們(men) 的視野的同時,還增長了他們(men) 的知識。

  由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聯合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開展的生物多樣性保護——2023年“科學家在行動”講壇活動,以“動植物科普+戶外課堂”的形式在西藏種質資源庫開展。

  活動中,在動植物專(zhuan) 家的指導下,營員們(men) 參觀了展覽宣教室、植物活體(ti) 庫,並到戶外采集動植物標本。走進大自然,處處都是課堂。全體(ti) 營員跟隨專(zhuan) 家的腳步來到達孜區白定村,開展戶外課堂活動——采集植物標本、蝴蝶標本。在專(zhuan) 家們(men) 的耐心指導下,營員們(men) 掌握了捕蝶技巧、標本裝袋、登記等技能。戶外活動結束後,采集的代表性植物由專(zhuan) 家用於(yu) 製作標本,蝴蝶統一放歸自然。

  營員們(men) 還來到我國唯一一座以犛牛和犛牛文化為(wei) 專(zhuan) 題的人類學博物館——西藏犛牛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漫步在犛牛文化與(yu) 人文風俗的展廳裏,充分領略“高原之舟”——犛牛的魅力,感受著“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族,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犛牛”的文化氣息,一排排有名有姓的犛牛頭骨,一頂頂冬暖夏涼的“黑帳篷”,還有視為(wei) 珍寶的館藏“牛糞”,讓營員們(men) 真切感受到犛牛所具備的憨厚、忠勇、悲憫、盡命的優(you) 質品性。

  暑期科普夏令營活動的最後一站為(wei) 墨竹工卡縣紮西崗鄉(xiang) 斯布村。經過3個(ge) 小時的路程,營員們(men) 來到墨竹工卡縣的斯布牧場,牧場主將營員們(men) 帶到自家的“黑帳篷”,介紹了牧區特有的冬暖夏涼、防風防雨的毛織帳篷,向營員演示了擠牛奶、煮牛奶、打酸奶、製酥油的牧民生活技能,讓營員品嚐鮮了犛牛奶和美味酸奶,感受人與(yu) 自然的鏈接,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帶憧憬而來,載滿意而歸。

  8月7日,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五屆暑期科普夏令營——“自然科學少年行”完美收官,順利完成了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hui) 科普項目《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青少年科普課堂》夏令營的課題內(nei) 容。營員們(men) 紛紛表示,此次夏令營活動內(nei) 容豐(feng) 富,既拓展了視野,增長了科學知識,還認識了許多優(you) 秀可愛的新朋友,度過了一段收獲滿滿的暑期生活。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