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年》:追憶一起走過的青春
作者:趙豔明(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
近日熱播的電視劇《曾少年》聚焦80後群體(ti) 的青春歲月,以謝喬(qiao) 、秦川、秦茜、何筱舟等一群在北京胡同裏長大的年輕人的經曆為(wei) 敘事主線,講述他們(men) 步入大學後,各自擁有了新的朋友圈,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努力把握時代機遇,追尋人生理想,為(wei) 美好生活不懈奮鬥的故事,描摹了一幅跨越20年的青春畫卷,引發觀眾(zhong) 的情感共鳴。
該劇立足於(yu) 普通青年人的真實生活,表現了或青澀、或深沉、或現實、或浪漫的愛情故事。謝喬(qiao) 追隨暗戀對象何筱舟的腳步,考上大學,卻發現他與(yu) 室友肖千喜的戀情。她接受了楊澄的猛烈追求,又發現楊澄多次出軌。兜兜轉轉,謝喬(qiao) 終於(yu) 意識到自己對青梅竹馬秦川的感情,兩(liang) 人在不斷解決(jue) 各種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走在一起。與(yu) 謝喬(qiao) 勇敢追愛不同,一直暗戀楊澄的王瑩礙於(yu) 各種原因,最終與(yu) 心中所愛錯過。還有肖千喜選擇進娛樂(le) 圈,卻與(yu) 戀人何筱舟漸行漸遠。故事涵蓋了異地戀、青梅竹馬、暗戀等多種情感狀態,有的人真摯熱烈,有的人小心試探,有的人懵懵懂懂。該劇還原了單純美好的青春時光,寫(xie) 出了青年人麵對感情時真實的心理狀態和不同的情感態度,激發大眾(zhong) 對於(yu) “異地戀能成功嗎”“當下青年人應該秉持怎樣的婚戀觀”等話題的討論。
與(yu) 以往一些青春題材專(zhuan) 注於(yu) 愛情的創作思路不同,《曾少年》雖然講述了幾位主要人物之間的情感故事,卻沒有將其作為(wei) 推動人物成長和劇情展開的唯一動力,而是展現人物出國留學、求職創業(ye) 等人生經曆,表現了他們(men) 在家庭、職場、社會(hui) 等不同人生道路上的狀態,塑造更加立體(ti) 豐(feng) 滿的人物形象。劇中主要角色都是普通北京青年,他們(men) 和現實中的年輕人一樣,麵對各種人生挑戰。有的人背負沉重的家庭負擔,遭遇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也會(hui) 對世界、人生產(chan) 生困惑、彷徨的心理。但正是他們(men) 性格上的“毛邊”,讓觀眾(zhong) 看到青春成長的真實模樣。不過,無論身處何種困境,這些年輕人都保持積極上進的狀態,既獨立清醒,又關(guan) 心他人,努力尋找人生方向,在拚搏精神的鼓舞下不斷向前,也讓觀眾(zhong) 感受到強大的精神力量。
就像劇中所說的,“隻有少年們(men) 的每一年不會(hui) 變,而對已經長大的我們(men) 來說,這個(ge) 時代每一次眨眼,都帶動我們(men) 的命運變化一點點”。《曾少年》表現了80後經曆過的多件時代大事,如經濟危機爆發、北京奧運會(hui) 舉(ju) 辦等。這些內(nei) 容渲染了劇中主人公義(yi) 無反顧的情感,也為(wei) 那些難以預料的戲劇轉折點提供了現實基礎。不同於(yu) 直接敘述事件或把事件作為(wei) 遠觀的時代背景等慣常手法,創作者把這些事件當成戲劇結構支點、人物成長經曆中的轉折。例如,經曆汶川地震的秦川和謝喬(qiao) 對生命意義(yi) 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理解,義(yi) 無反顧地選擇留下來幫助災區群眾(zhong) ,並向彼此敞開了心扉。這些設置將人物生活融入大時代的背景中,反映青年群體(ti) 普遍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鋪陳出更為(wei) 宏闊的社會(hui) 圖景。
創作者還在場景、情節、表演等細節處營造真實的時代氛圍,使觀眾(zhong) 獲得沉浸式觀賞體(ti) 驗。比如,謝喬(qiao) 奶奶學奧運英語一百句;大學宿舍裏要拉線撥號才能上網。導演還要求演員“真實、質樸,不要演”。比如高考考上了,你會(hui) 有什麽(me) 反應,就做什麽(me) 反應;菜燒糊了、和發小鬥嘴,你生活中會(hui) 說什麽(me) ,就說什麽(me) 。這樣就讓觀眾(zhong) 更深切地感受那個(ge) 年代的人間煙火氣,使人物命運與(yu) 社會(hui) 生活、時代發展、國家進步同頻共振,為(wei) 作品賦予更加真實生動的藝術質感。
總之,《曾少年》從(cong) 大處著眼,從(cong) 細節著手,內(nei) 核緊實、話題走心,展示多麵的青春模樣,表現不同抉擇對應的多樣人生走向,帶給人們(men) 深刻思考。其熱播引熱議,標誌著近年來青春劇跳出了過度依賴甜寵、傷(shang) 痛的敘事窠臼,開始脫虛向實,關(guan) 注當下。接下來,如何更好地傳(chuan) 播青春正能量,塑造積極向上的青年形象,關(guan) 注和反映青年人的成長需求,引導青年人投身奮鬥新征程,應成為(wei) 青春劇未來發展亟待解決(jue) 的核心問題,也是進一步突破創作瓶頸的破局之道。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