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雪域高原譜新篇——西藏人權事業發展成就綜述

發布時間:2023-11-02 08:55:00來源: 人民日報

  “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權,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關(guan) 鍵。”今年5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2023·www.easyfundingllc.com發展論壇”致賀信時指出。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西藏工作,先後召開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提出並不斷豐(feng) 富發展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推動西藏人權事業(ye) 發展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曆史性成就。

  日前,記者赴西藏實地采訪,切實感受到西藏各地社會(hui) 和諧穩定,經濟社會(hui) 全麵發展,教育醫療服務水平大幅提高,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各族人民相親(qin) 相愛

  白牆紅簷的藏式建築沿街排開,酥油茶、奶渣、風幹肉等商品琳琅滿目,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絡繹不絕……這裏,是有著1300多年曆史的拉薩著名街區——八廓街。

  “現在的八廓街,風貌和我小時候一樣。這些年經過多次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水、電、路、通信等設施越來越完善,還實施了供暖工程,我們(men) 這些老住戶的幸福感大大提升。”53歲的拉薩市城關(guan) 區八廓街道八廓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次成從(cong) 小就住在這裏,他告訴記者,“在八廓街一帶,有不少多民族群眾(zhong) 共同居住的院落,我們(men) 稱之為(wei) 民族團結大院。在這裏,每天都有各民族相親(qin) 相愛相助的故事。”

  八廓社區曲蘇大院是一個(ge) 有漢、藏、回、彝等民族群眾(zhong) 共處的大院,居住著14戶人家。來自四川南充的王軍(jun) 在此經營一家小店。“2016年我來這裏創業(ye) ,盡管和鄰居們(men) 的生活習(xi) 慣、語言、風俗不同,但大家互幫互助、相處融洽。鄰居們(men) 經常主動給我送米、麵、油等,讓我感到很溫暖。”王軍(jun) 說。

  “各族人民相親(qin) 相愛,茶和鹽巴永不分離。”這是居民們(men) 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作為(wei) 多民族聚居區,西藏有藏、漢、回、珞巴、門巴等45個(ge) 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91%以上,民族團結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感謝漢族醫生,治好了我孩子的病!”那曲市人民醫院兒(er) 科病房走廊裏,來自嘉黎縣的藏族婦女貢桑曲珍提起兒(er) 科主任鄭皖亓,讚不絕口。

  貢桑曲珍9個(ge) 月大的孩子得了肺炎,在醫院住院治療了7天,馬上就能出院了。“這裏的環境和醫生水平特別好,感謝他們(men) 不遠萬(wan) 裏來那曲幫助我們(men) 。”貢桑曲珍說。

  鄭皖亓是遼寧省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兒(er) 科醫師。去年7月,她已完成了為(wei) 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卻舍不得離開。她說:“援藏期間我承擔了打造那曲市危重新生兒(er) 救治中心的任務,同時也參與(yu) 了兒(er) 科新病房的規劃以及轉運搬遷工作。工作需要我,藏族同胞的真情打動了我,讓我在援藏期滿後選擇了繼續留任。”

  全麵貫徹落實中央決(jue) 策,截至2022年,17個(ge) 對口省市和17家央企(2022年增加到22家)先後派出10批共1.19萬(wan) 名援藏幹部奮戰在高原各地,僅(jin) “十三五”期間,17個(ge) 對口援藏省市安排援藏項目就達1260個(ge) ,完成總投資200億(yi) 元。這為(wei) 西藏各族群眾(zhong) 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實惠,成為(wei) 增進群眾(zhong) 福祉的民生工程和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政治工程。

  生活一天比一天“呀咕嘟”

  日喀則市南木林縣達那鄉(xiang) 孔朗村的80後藏族婦女索朗是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能人。每天,她家都會(hui) 迎來10多名本村和鄰村的婦女。

  40歲的次旦曲宗就是其中的一員。她坐在紡織架前編織一件羊毛毯,圖案色彩鮮豔,十分精美。“以前我在家隻會(hui) 放牧、種田,到這兒(er) 學了編織,沒半年就上手了。每天能掙180元,隻要有空我就來。”次旦曲宗說。

  為(wei) 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達那鄉(xiang) 動員各村致富能手成立合作社,帶動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業(ye) 。2019年起先後成立了編織類、家具類、養(yang) 殖類等28家合作社,索朗和當地10戶村民合資成立的孔朗朗巴紡織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合作社成立以來,培育了130多名編織技能人才。

  正值飯點,車行至南木林縣仁堆鄉(xiang) 洛紮村,記者走進平措卓瑪家,16歲的她剛用高壓鍋燉好肉,鍋蓋一掀,肉香四溢。“這是今年8月我們(men) 領到的高原多功能壓力鍋,煮出來的肉又軟又爛,呀咕嘟(藏語意為(wei) 好)!”平措卓瑪從(cong) 高壓鍋裏盛出一塊犛牛肉放在盤子裏,向記者豎起大拇指。

  民以食為(wei) 天。可在海拔高、氣壓低、沸點低的西藏,即使爐火再旺,水溫也僅(jin) 有80多攝氏度。因此,一口好用的高壓鍋格外重要。

  被平措卓瑪誇讚的高壓鍋,是2022年西藏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廳聯合專(zhuan) 業(ye) 機構和國內(nei) 有關(guan) 龍頭炊具企業(ye) 研發的新型高壓鍋。這款專(zhuan) 門為(wei) 高原牧民研發的高壓鍋可以一鍵開合,設有溫度提醒,不僅(jin) 能燉肉,還能煮餃子、煮麵條。

  如今,已經有35萬(wan) 戶高原牧民領到了這款高壓鍋。每個(ge) 鍋400元,政府補貼300元,牧民隻需花100元就可以買(mai) 到。據介紹,從(cong) 去年1月至今,全自治區已向高原牧民發放了60萬(wan) 個(ge) 高原炊具,包括高壓鍋、炒鍋、蒸鍋等。

  為(wei) 了讓雪域高原的牧民群眾(zhong) 過上好日子,西藏各地采取成立專(zhuan) 業(ye) 合作經濟組織、易地搬遷等方式,取得顯著成效。

  25歲的其美多傑住在那曲市區附近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那興(xing) 塘社區,在這裏一棟棟單元樓整齊排列。2019年以來,共有455戶困難戶從(cong) 那曲色尼區的12個(ge) 鄉(xiang) 鎮搬遷到這裏。

  “我的家鄉(xiang) 在100多公裏外的那麽(me) 切鄉(xiang) 果夾村,那裏人煙稀少,交通不便,住房條件很差。”其美多傑告訴記者,現在住的120平方米單元房是政府免費分給他家的。如今,其美多傑在社區擔任網格員,哥哥在拉薩打工,大妹妹剛剛生完寶寶,家裏還有弟弟妹妹在上學,“感謝黨(dang) 和政府,讓我們(men) 搬進這麽(me) 好的房子,生活越來越好。”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西藏自治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wei) 62.8萬(wan) 人,其中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現脫貧26.6萬(wan) 人。

  “在學校就像在自己家一樣”

  那曲市色尼區第三雙語幼兒(er) 園(小學)的操場上,孩子們(men) 正在遊戲。這是一所幼小一體(ti) 化的學校,現開設幼兒(er) 園4個(ge) 班級和小學6個(ge) 班,共有85名幼兒(er) 及229名小學生。

  “請小朋友們(men) 畫出長大後想從(cong) 事的職業(ye) 。”在大一班的教室裏,繪畫課老師紮西桑姆給孩子們(men) 出了個(ge) 題目。6歲的洛珠熱薩認真地在紙上畫了名軍(jun) 人的形象,“我的理想是當軍(jun) 人,保家衛國。”洛珠熱薩的家就在幼兒(er) 園附近,他每天早上來,中午在這裏吃飯,晚上才回家。他告訴記者:“我很喜歡幼兒(er) 園,喜歡這裏的玩具,喜歡這裏的老師還有小朋友。”

  “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在小學教學區,一年級一班的學生們(men) 正大聲朗讀語文課文《四季》。隔壁三年級二班的教室裏,學生們(men) 在藏語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地練習(xi) 藏文書(shu) 法。副校長次仁歐珠介紹,該校是2021年新建的,主要麵向附近700多戶易地扶貧搬遷戶招生。學校采取雙語教學,漢語和藏語課程設置比例為(wei) 1∶1。

  離開那曲市區,驅車230多公裏來到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縣中石化小學。記者發現,這所援藏小學的孩子穿兩(liang) 種顏色的校服,穿紅色校服的是住校生,穿藍色校服的是走讀生。校長阿旺旺堆介紹,全校有1323名學生,其中住校生600名。學校提倡四至六年級的高年級學生寄宿,但堅持自願原則,有低年級學生因為(wei) 離家遠申請寄宿,也有高年級學生出於(yu) 家庭原因選擇走讀。

  六年級一班的索郎次仁家在距離學校200多公裏的尼瑪縣,單程坐車要三四個(ge) 小時,他選擇了寄宿。“爸爸媽媽每周日來看我一次,一起出去逛街、吃飯。”索郎次仁說,“學校食堂每天早餐都有糌粑、奶渣、酥油、清茶,午餐晚餐都是肉蛋蔬菜營養(yang) 配餐,課間有水果、麵包、牛奶,有時晚上還會(hui) 加餐。老師們(men) 教我們(men) 打飯、洗碗、疊被子,在學校就像在自己家一樣。”

  采訪中,記者發現,好多班級的課程表上,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藏語文課,還開設了藏文正字法、藏語文書(shu) 法等課程。“我們(men) 實施漢藏雙語教學,學校組織的朗誦活動也都包括藏語。”阿旺旺堆說。

  下午4時,操場響起了藏族特色的音樂(le) ,學生們(men) 跳起了藏族舞蹈班戈諧欽。五年級五班的貢桑拉傑告訴記者,這是他們(men) 的課間操,他們(men) 每天都會(hui) 跳半個(ge) 小時左右,大家都很喜歡這個(ge) 舞蹈。

  在位於(yu) 拉薩的西藏藏醫藥大學教室裏,一名老師正向40多名學生用藏語講授藏醫藥典籍《四部醫典》中的脈診,18歲的央金卓瑪在筆記本上用藏文密密麻麻記滿了要點。

  央金卓瑪是拉薩市當雄縣人,主修藏醫專(zhuan) 業(ye) 。“我們(men) 當雄縣海拔比較高,爸爸是牧民,因為(wei) 長期放牧患有風濕,我經常看他自己用藏藥熱敷治療。對於(yu) 我的選擇,家人非常支持、認可。”央金卓瑪的高中、大學都在拉薩寄宿就讀,“我姑姑家在拉薩城關(guan) 區,每到周末我會(hui) 去姑姑家吃飯。每隔一兩(liang) 個(ge) 月,爸爸媽媽會(hui) 來拉薩探望。”

  21歲的索南木拉毛來自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她說:“我在高中時對藏醫就很感興(xing) 趣。我想通過紮實學習(xi) 成為(wei) 一名藏醫醫生,回到家鄉(xiang) 給患者治病。”

  截至目前,西藏藏醫藥大學已培養(yang) 了7600多名藏醫藥專(zhuan) 業(ye) 人才,該校還實施了名老藏醫藥專(zhuan) 家師帶徒繼承工作項目,共培養(yang) 了100名繼承人。

  “寄宿製教育是適應西藏地理特征和自然環境的辦學模式,解決(jue) 了西藏偏遠地區孩子的學習(xi) 生活問題,家長和學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西藏大學教授久毛措表示。

  綠色發展綻放生態之美

  拉薩河南岸,雄偉(wei) 的布達拉宮正南麵,一座綠意盎然的高山與(yu) 其隔水相望。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在“布宮鏡湖”前拍攝布達拉宮倒影,賞拉薩全景——這裏,就是著名的拉薩南山公園。

  “別看現在有這麽(me) 多樹,幾年前我剛到這裏工作的時候,還是光禿禿的。”紮西曲培是南山公園的一名工作人員,他回憶,“為(wei) 了解決(jue) 給林木澆水的難題,我們(men) 專(zhuan) 門建了水泵;挖樹坑難度也很大,由於(yu) 這裏石頭多,我們(men) 帶著電鑽一點點鑽;運送樹苗也是靠人背馬馱。這些植物就像我的孩子,看到樹苗茁壯成長,我心裏特別高興(xing) 。”

  南山公園是南北山綠化工程的一部分,該工程是西藏首個(ge) 河穀地區規模化生態建設和修複的代表性工程。根據《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總體(ti) 規劃(2021—2030年)》,預計到2030年,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將完成營造林206.7萬(wan) 畝(mu) 。工程的實施在涵養(yang) 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釋氧、淨化空氣等方麵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也讓市民群眾(zhong) 享受到生態改善帶來的宜居生活。

  早上9點,80後市民周長英已經爬完山來到公園門口。她告訴記者,到南山公園登山已成為(wei) 生活的一部分,“小時候,拉薩一到下午就會(hui) 刮沙塵。這些年,我親(qin) 眼見證了這裏從(cong) ‘飛沙上山’到‘綠樹上山’的變遷,我們(men) 市民都是切實的受益者。”

  在高海拔的山上種樹,困難重重。拉薩市林業(ye) 和草原局黨(dang) 組成員、二級調研員李寶平介紹,經過10多年的試驗,篩選出油鬆、白皮鬆、側(ce) 柏等30多個(ge) 適宜高原栽植的樹種。同時,運用幹旱造林技術,在選苗、栽植、澆灌、撫育管理等環節嚴(yan) 格規範,保證了85%以上的成活率。目前,南北山綠化工程已累計栽植各類苗木4700萬(wan) 株,完成營造林35.31萬(wan) 畝(mu) ,造林成果顯著。“大家都鉚足了勁,盼望著‘五年增綠山川、十年綠滿拉薩’。”李寶平信心滿滿。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不斷加大對西藏生態保護的投入力度,截至2022年10月,累計投入127億(yi) 元,實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yu) 建設規劃。目前,西藏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總體(ti) 保持穩定,西藏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銀裝素裹的皚皚雪山,湛藍寧靜的高原湖泊,自由奔跑的藏羚羊……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著黑頸鶴、雪豹、藏羚羊、藏野驢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高原高寒草原生態係統中珍稀瀕危生物物種最多的地區。

  在通往色林錯觀景台的棧道上,記者見到了35歲的那曲市申紮縣林業(ye) 和草原局野生動物保護員次成塔青,微信昵稱為(wei) “放著藏羚羊的牧人”的他已經在這裏工作了14個(ge) 年頭。

  “色林錯周圍棲息著各種野生動物,包括青藏高原特有物種,我們(men) 會(hui) 進行監測,看看既有物種是否增多、有沒有出現新的物種。”次成塔青說,他們(men) 曾在色林錯不遠處的馬躍鄉(xiang) 一村安放了紅外相機,觀測到20多隻雪豹。

  救助動物,同樣是保護員的重要任務。拖出困在沼澤地裏的藏野驢、給藏羚羊寶寶喂衝(chong) 好的奶粉……他用手機記錄下一幕幕難忘的場景,作為(wei) 美好的回憶珍藏。

  在申紮縣,像次成塔青這樣的野生動物保護員共有42名,遍及全縣各鄉(xiang) 鎮、各巡護轄區。一輛摩托車、一架望遠鏡、一袋幹糧、一本記錄冊(ce) ,是他們(men) 的標配。

  如今,從(cong) 雪山到湖泊、從(cong) 森林到草原,西藏正積極構建生態保護治理大格局。最新數據顯示,西藏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全部達到或優(you) 於(yu) Ⅲ類水域標準,已記錄的野生植物有96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17種,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縮減”,“中華水塔”日益豐(feng) 沛,青藏高原正在加快繪就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新時代新征程,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勠力同心、共同奮鬥,西藏的人權事業(ye) 必將獲得新發展,各項人權保障水平必將獲得全方位提升。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走進西藏,感受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成果

    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權,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區各族幹部群眾艱苦奮鬥、頑強拚搏。[詳細]
  • 中國人權學者講述對西藏和新疆人權議題看法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3屆會議正在日內瓦舉行,前來參會的中國人權學者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以“本地人”視角和親身經曆,講述對西藏寄宿製教育、新疆“強迫勞動”、雙語教育等問題的看法。 [詳細]
  • 向世界全麵立體講好新時代西藏故事

    “2023·www.easyfundingllc.com發展論壇”期間,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趙麗芳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在數字時代,向世界講好新時代西藏故事,展示一個更加全麵立體的西藏,有新機遇,也有挑戰。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