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藏族奧運冠軍對話少年:寒來暑往,在田徑場走了超13萬公裏
“您以前飽受傷(shang) 病的困擾,是怎麽(me) 樣堅持下來的?”
“不管在學習(xi) 上,還是體(ti) 育競技上,都會(hui) 遇到瓶頸期,您怎樣在瓶頸期找到‘出口’……”
圖為(wei) 高原青少年向奧運冠軍(jun) 切陽什姐(右)贈送畫像。張添福攝
14日,中國首位藏族奧運冠軍(jun) 切陽什姐,參加西寧市體(ti) 育局、西寧市第七中學優(you) 質教育集團聯合開展的“奧運冠軍(jun) 進校園”主題活動。
分享自己的競走之路、與(yu) 高原少年對話、接受少年贈送的畫像……這位從(cong) 草原走出來的奧運冠軍(jun) ,從(cong) 容自若與(yu) 高原少年們(men) 交流。
“我出生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一個(ge) 普通藏族牧民家庭,美麗(li) 遼闊的草原是帶給我快樂(le) 和幸福的源泉,而走上競走賽場則是我實現人生價(jia) 值的重要舞台。”切陽什姐如是介紹自己。
圖為(wei) 切陽什姐和西寧市體(ti) 育局、西寧市第七中學優(you) 質教育集團代表合影。張添福攝
2006年,剛滿16歲的切陽什姐從(cong) 海北州體(ti) 校進入青海省體(ti) 校開始學習(xi) 訓練,“那時候老一輩優(you) 秀運動員在賽場上的颯爽英姿和頒獎時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深深吸引著我、打動著我,夢想的種子慢慢在我的心裏落地生根。”
此後,切陽什姐在2008年被選入青海省體(ti) 工一大隊競走隊,2009年12月招收為(wei) 正式運動員,“從(cong) 此我暗自下定決(jue) 心,做好了苦練的準備,全力迎接人生的挑戰。”
2010年,在國家隊選拔比賽中,切陽什姐順利入選國家隊。
圖為(wei) 切陽什姐給青少年簽名。張添福攝
“在國家隊這個(ge) 新的平台,我對未來充滿了期望和憧憬,一心撲在訓練和比賽上,即使受傷(shang) 生病也不舍得休息。”切陽什姐分享道,經過不懈努力,“我多次參加了國際國內(nei) 各項大賽,十多年來,我三戰奧運、三戰全運、兩(liang) 戰亞(ya) 運……共獲得21個(ge) 冠軍(jun) 、15個(ge) 亞(ya) 軍(jun) 、13個(ge) 季軍(jun) 。”
2023年10月4日,在杭州第十九屆亞(ya) 運會(hui) 混合35公裏競走團體(ti) 賽中,切陽什姐代表中國隊獲得了一枚金牌,實現了亞(ya) 運會(hui) 金牌夢。
“這一天上午榮獲亞(ya) 運金牌,晚上遞補領取奧運金牌,那一刻,我想要以最好的狀態站上領獎台,卻忍不住淚灑賽場。”切陽什姐笑著回憶。
切陽什姐說,每一天的訓練都伴隨著寂寞枯燥、傷(shang) 病痛苦和遺憾,然而一次次挑戰新的目標、一次次衝(chong) 擊新的高度,成為(wei) 了自己人生奮鬥美好的記憶。
圖為(wei) 切陽什姐回答青少年的提問。張添福攝
“自2008年練習(xi) 競走以來,寒來暑往我已在田徑場走了超過13萬(wan) 公裏,成功來自於(yu) 勤奮的付出,教練根據每個(ge) 人製定的訓練計劃,完成起來實屬不易,我習(xi) 慣於(yu) 以更高配速完成更大量的練習(xi) 。”切陽什姐說。
切陽什姐還說,自己長期在國外訓練,異國他鄉(xiang) 的日子裏,每天穿梭在酒店和訓練場地的兩(liang) 點一線,日子過得枯燥但充實,“2022年的除夕夜,我在佛羅倫(lun) 薩遠遠眺望著故鄉(xiang) 的方向,第二天我早早起床照舊開始了每天的訓練,想起大家對我的囑托和期望,想起我追求的夢想,我將對家人的思念藏進心裏,整裝再出發!
“在座的你們(men) ,親(qin) 愛的同學們(men) ,希望你們(men) 在學習(xi) 中也能夠發揚體(ti) 育精神,樹立遠大目標、堅定理想信念並為(wei) 其不斷努力。”切陽什姐言辭懇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2023年全國“新時代好少年”次旺德吉同學獎杯授予儀式舉行
11月13日,由西藏自治區文明辦、市委宣傳部和市教育局等單位主辦的2023年全國“新時代好少年”次旺德吉同學獎杯授予儀式在拉薩市實驗小學舉行。 [詳細] -
北京中科心研西藏服務中心為拉薩中小學生義務谘詢
為幫助青少年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提高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水平,11月11日,由北京中科心研西藏服務中心主辦的“向陽而生 助心成長”西藏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沙龍活動在拉薩舉行。 [詳細] -
學有所教、多姿多彩——西藏多措並舉保障青少年更好接受教育
下察隅鎮中心小學位於我國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地處我國西南邊境地區。早前,學校隻有一座老教學樓,孩子的讀物也隻有教材和報紙。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