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拉薩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

發布時間:2024-01-04 11:19:00來源: 拉薩日報

  一、拉薩紅色文化及其形態

  (一)拉薩紅色文化

  1.紅色文化

  廣義(yi) 的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wei) 大事業(ye) 曆程中,積澱和孕育的所有物質文化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紅色文化孕育於(yu) 中國革命鬥爭(zheng) 時期,在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不斷豐(feng) 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ei) 涵。紅色文化蘊含著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具有教育意義(yi) 的曆史文化遺存,是進行愛國主義(yi) 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等的生動教材。

  2.拉薩紅色文化

  拉薩作為(wei) 西藏首府城市,自古以來就是藏族、漢族、回族、門巴、蒙古等多民族聚居地區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優(you) 良的文化傳(chuan) 統。拉薩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各族人民在西藏和平解放、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形成的蘊含革命理想信念、崇高信仰、高尚道德的先進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是西藏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主要體(ti) 現在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形成的遺跡、革命遺址、文物、紀念館、紅色文藝作品等以及蘊含的紅色精神等。

  (二)拉薩紅色文化的主要形態

  1.拉薩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

  拉薩紅色文化多以物質形態呈現。一是紅色革命遺跡遺址、紀念館等不可移動文物,比如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辦公處舊址、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hui) 辦公樓、拉薩烈士陵園、拉薩市第一小學、霍爾康莊園、直孔水電站、當雄縣烈士陵園、當雄機場舊址、羊八井地熱發電站等;二是可移動紅色文物,比如十八軍(jun) “一邊進軍(jun) 一邊修路”使用的武器、馬燈、大刀,紅色文獻等。

  2.拉薩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

  拉薩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西藏各族人民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改革實踐中蘊藏的精神文化。集中體(ti) 現為(wei) 艱苦奮鬥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愛國主義(yi) 精神、民族團結精神、集體(ti) 主義(yi) 精神等。如,老西藏精神、“兩(liang) 路”精神、青藏鐵路精神、援藏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

  二、拉薩紅色文化資源的價(jia) 值意蘊

  (一)堅定理想信念的價(jia) 值意蘊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保持黨(dang) 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一百多年來,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幾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曆盡苦難而淬火成鋼,創造彪炳史冊(ce) 的偉(wei) 大成就,靠的首先就是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如,新中國成立之時,雪域高原仍處於(yu) “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社會(hui) ,廣大勞苦大眾(zhong) 深受“三大領主”的壓迫和剝削,加之帝國主義(yi) 勢力長期以來妄圖蠶食我國領土進而吞並我國西藏的陰謀,使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隨著毛主席“進軍(jun) 西藏、解放西藏”一聲令下,一場舉(ju) 世矚目的曆史壯舉(ju) 由此拉開帷幕。在進軍(jun) 西藏途中,十八軍(jun) 廣大指戰員為(wei) 了廣大藏族同胞翻身獲解放,不畏艱險,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wei) 西藏和平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十八軍(jun) 戰士和西藏愛國人士在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曆史進程中,用鮮血和生命締造的老西藏精神和“兩(liang) 路”精神,深刻富含堅定理想信念的價(jia) 值意蘊,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動力。

  (二)民族團結的價(jia) 值意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強調,要挖掘、整理、宣傳(chuan) 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引導各族群眾(zhong) 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ti)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林周縣就有一則經典紅色典故:1966年,河北邢台發生地震,造成8000餘(yu) 人蒙難,7萬(wan) 餘(yu) 人受傷(shang) ,120萬(wan) 間房屋倒塌。黨(dang) 中央、毛主席極為(wei) 關(guan) 懷,周總理幾次到災區慰問群眾(zhong) ,並組織救災。全國各地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僅(jin) 成立不到一年的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征召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為(wei) 災區捐馬,60多名翻身農(nong) 奴風餐露宿,星夜兼程上萬(wan) 裏,從(cong) 雪域高原給邢台人民送去了生產(chan) 急需的240匹良馬。其中100匹良馬由拉薩市林周縣捐獻,並派遣7名農(nong) 牧民參加運馬行動。30多年後的1999年,就在西藏經受百年難遇的雪災時,也是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際,邢台人民送來了60台邢台牌拖拉機。從(cong) 此,“良馬驥邢鐵牛進藏”這個(ge) 成語產(chan) 生,它所承載的民族親(qin) 情至今在漢藏兩(liang) 地人民的心間流淌。在進軍(jun) 拉薩和修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過程中,各民族同心協力、眾(zhong) 誌成城、團結協作,展現了軍(jun) 民一家親(qin) 的魚水情以及民族團結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這些都是拉薩紅色文化中蘊含的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故事。通過這些故事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根植於(yu) 各族群眾(zhong) 心靈深處,教育各民族幹部群眾(zhong)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繪就民族團結最大“同心圓”。

  (三)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意蘊

  我們(men) 黨(dang) 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維護和發展人民利益,增進人民福祉,是我們(men) 黨(dang) 立於(yu) 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的根本要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西藏實踐的光輝曆程就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思想的體(ti) 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西藏各族人民在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製定一係列特殊扶持政策,建設一大批基礎設施,如:林周農(nong) 場、八一農(nong) 場、虎頭山水庫、直孔電站、旁多水電站等,有力推動經濟發展。西藏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進步是中國建設發展輝煌成就的典型縮影,是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屋脊創造的人類發展奇跡。

  拉薩豐(feng) 富的紅色文化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yi) 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的鮮活教材,利用拉薩紅色文化講好拉薩紅色故事、講好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的故事,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讓各族群眾(zhong) 從(cong) 中汲取信仰力量,厚植家國情懷,凝聚民族團結的磅礴力量,在保護和傳(chuan) 承紅色文化的實踐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三、挖掘保護和利用拉薩紅色文化資源的實踐路徑

  (一)拉薩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保護與(yu) 利用現存的突出矛盾

  1.拉薩紅色文化資源存在挖掘保護利用不夠的問題。對部分革命人物的生平事跡挖掘不夠;對部分級別低的和無級別的紅色資源保護不夠;除了少數保護級別、知名度較高的紅色資源展示外,其他處於(yu) 閑置狀態,尤其是地處偏遠、孤立的紅色資源往往被忽視並空置,其紀念價(jia) 值、教育價(jia) 值未能得到有效彰顯;受製於(yu) 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與(yu) 資金來源,一些紅色資源展示利用較為(wei) 簡單,僅(jin) 有銘牌說明,未能結合革命事跡、曆史內(nei) 涵進行展示;一些革命文物由於(yu) 地形、區位條件限製,交通可達性較差,展示利用的前提條件有待改善,如重大戰鬥遺跡由於(yu) 大多位於(yu) 山上,大多為(wei) 自然地貌,如無輔助解讀難以有效獲取其曆史信息,大多數未能得到有效展示利用;在地方社會(hui) 經濟(旅遊)的發展中,還不能夠很好地起到帶動作用;還沒有能夠形成整體(ti) 性的展示利用體(ti) 係,各個(ge) 紅色資源的展示利用還基本是“各自為(wei) 政”。

  2.對紅色文化的研究無論是廣度、深度,還是研究宣傳(chuan) 的成績、研究力量整合和社會(hui) 影響,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提煉紅色文化元素、打造紅色品牌,形成紅色文化教育成果的研究宣傳(chuan) 活動常常處於(yu) 散兵遊泳、各自為(wei) 陣的狀態,缺乏常態、規範和分工合作、協調有序的研究活動,製約了紅色精神研究的深化和宣傳(chuan) 水平的提高。這些問題已經成為(wei) 影響紅色精神研究宣傳(chuan) 深化的“瓶頸”,也製約著紅色文化軟實力的增強。

  (二)挖掘保護和利用拉薩紅色文化資源的實踐路徑

  1.強化紅色文化研究

  拉薩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愛國主義(yi) 情懷和生動的民族團結的典型故事,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新時代繼續譜寫(xie) 西藏高質量發展和長治久安新篇章的精神力量源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當前,應充分利用全區高校、科研院所等哲學社會(hui) 科學各類研究基地和平台,以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基地為(wei) 重點,匯聚各學科、各領域以及相關(guan) 部門的人才從(cong) 事拉薩紅色文化研究,深入調查、挖掘、整理和研究拉薩紅色文化。以老西藏精神、“兩(liang) 路”精神等為(wei) 研究重點,樹立整體(ti) 、全麵和協同研究的意識,突破目前在研究地域和時段上的局限,講好拉薩在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改革開放、新時代各個(ge) 時期的故事,深入挖掘拉薩紅色文化內(nei) 蘊的精神內(nei) 核和當代價(jia) 值。同時要加強對拉薩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抗擊疫情中先進典型中表現出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使命及不怕犧牲、甘於(yu) 奉獻的事跡和精神的研究。通過對拉薩紅色文化的研究,推動拉薩紅色文化與(yu) 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深挖拉薩紅色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和學術價(jia) 值。

  2.打造城市型紅色主題參觀遊線

  加強“紅色故事+地區特色”,將地區特色資源與(yu) 紅色旅遊相結合。例如拉薩市城關(guan) 區紅色資源可結合豐(feng) 富城市資源、旅遊資源、博物館資源,聯合打造;發揮拉薩城市資源,構建參觀遊線,串聯革命文物與(yu) 拉薩重點寺廟、博物館、藝術館、自然景觀等資源,打造“紅色資源+城市文化”的深度體(ti) 驗,融入相關(guan) 美食、購物、住宿、娛樂(le) 等消費服務功能,構建“紅色+文物+景點+消費”的沉浸式體(ti) 驗路徑,打造精品旅遊線路。盤活拉薩城關(guan) 區豐(feng) 富的博物館資源,發揮博物館教育展陳闡釋、多維度展陳、文創開發等功能,利用遺產(chan) 點公共文化服務稟賦,結合公共文化設施配置服務本地居民。

  3.創新紅色文化傳(chuan) 播手段

  強化媒體(ti) 傳(chuan) 播。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媒介成為(wei) 人們(men) 攝取信息、學習(xi) 工作的重要方式。因此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在內(nei) 的大眾(zhong) 傳(chuan) 媒,要積極宣傳(chuan) 紅色故事,發揮主流媒體(ti) 的作用。隨著微信抖音日益成為(wei) 人們(men) 生活的一部分和信息的主要來源,各級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應該在微信抖音平台開設公眾(zhong) 號和抖音號,加大對紅色資源的宣傳(chuan) 力度,發揮新興(xing) 媒體(ti) 的優(you) 勢,積極營造有利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輿論氛圍。

  4.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

  讓紅色資源“活起來”,挖掘好保護好是前提、管理好是核心,利用好是目標。以受教育主體(ti) 需要為(wei) 導向,為(wei) 不同群體(ti) “量身定製”個(ge) 性化、多元化紅色教育產(chan) 品。例如在高校,可以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和思想內(nei) 涵,推出一批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小故事,作為(wei) 思政課教學案例;在黨(dang) 校,可以開設相關(guan) 的專(zhuan) 題課或微黨(dang) 課,讓紅色故事發揮更大的育人鑄魂作用。

  (作者單位:中共拉薩市委黨(dang) 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弘揚紅色文化 培育時代新人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高校進行思政教育天然的“教科書”,包括革命紀念館、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曆史、革命精神等。[詳細]
  • 昌都軍分區用紅色文化砥礪官兵精氣神

    昌都,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這裏群山連綿、“三江”澎湃,處處透露著堅韌、散發著新生氣息。近年來,戍守在這裏的昌都軍分區著力打造紅色文化,深入挖掘輝煌的戰鬥曆程、豐富寶貴的時代精神。[詳細]
  • 講好新時代紅色故事 西藏舉辦講解員大賽

    為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的教育功能,講好新時代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