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布傑帶領群眾搞大棚種植——小小紅草莓 致富新希望
距離西藏林芝市巴宜區36公裏處的國道邊上,更章門巴民族鄉(xiang) 久巴村麵朝綠水,背倚青山,村中道路筆直寬敞,獨具特色的藏家小院鱗次櫛比。
“現在看到的村莊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在村公房,記者見到了久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多布傑。
“2002年以前,村裏的收入依靠砍伐林木、挖鬆茸,群眾(zhong) 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為(wei) 了改變貧窮,2007年,在林芝市農(nong) 牧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久巴村試種草莓、冬瓜、大白菜、甜玉米等果蔬。
“這一試種,發現一畝(mu) 地蔬菜瓜果的收入竟然比種植青稞的收益更大,僅(jin) 二分地的草莓就賣2000多元!”多布傑告訴記者,那時起,久巴村就與(yu) 草莓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8年,多布傑與(yu) 其他3名黨(dang) 員帶頭行動,用首批租來的30畝(mu) 土地建成23座簡易溫室大棚。
整土、施肥、澆水、種苗、蓋膜……為(wei) 了提高產(chan) 量,多布傑還與(yu) 技術人員專(zhuan) 門到內(nei) 地考察草莓種植。有了成熟的種植技術,村民紛紛投入到草莓種植的大軍(jun) 中。多布傑也趁勢帶領百姓成立了久巴村草莓種植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吸納16戶貧困戶60多人參與(yu) 。2010年,久巴村實現每戶一座溫室大棚,戶均增收3萬(wan) 元。
2011年,西藏尼洋河多布水電站落戶林芝,久巴村21戶群眾(zhong) 和村集體(ti) 領到搬遷補償(chang) 款。村民旺堆告訴記者,那時候大家都希望把集體(ti) 的錢全部分給個(ge) 人。
多布傑卻認為(wei) 隻有集中財力辦大事,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為(wei) 此,他和其他黨(dang) 員幹部頂住巨大的壓力,挨家挨戶做通群眾(zhong) 的思想工作,將資金投入到集體(ti) 產(chan) 業(ye) 發展中去。
2013年,久巴村重新選址了草莓基地,分兩(liang) 次共建起56座草莓溫室大棚,28戶群眾(zhong) 平均每戶2座。
百姓富了,鄉(xiang) 村美了。在多布傑的帶領下,如今的久巴村早已成為(wei) 了遠近聞名的“草莓村”,每到春節,村中草莓飄香,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采摘。
“除了草莓,村子裏還有蘋果、車厘子等經濟林木。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區位優(you) 勢,久巴村的旅遊產(chan) 業(ye) 也逐漸發展起來。”多布傑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山南市桑日縣大力發展葡萄產業助農牧民增收
近年來,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地段的西藏山南市桑日縣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葡萄產業。2019年,當地葡萄基地麵積達2000畝,帶動了當地300名農牧民增收。[詳細] -
西藏拉薩市林周縣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精準脫貧、特色產業發展
為推動牧業工作有序發展,使牧業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今年,西藏拉薩市林周縣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精準脫貧、特色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采取提前謀劃、突出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等措施。[詳細] -
西藏拉薩市達孜區雪鄉民間傳統手工藝農牧民專業合作社 技能扶貧鋪就村民致富路
西藏拉薩市達孜區雪鄉民間傳統手工藝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是達孜區第一個民族手工藝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通過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縫紉技術相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