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巴青縣阿秀鄉達麥村的脫貧故事:牧歌悠揚奔富路
圖為(wei) 達麥村牧民經濟合作社負責人次仁旺布(中)帶領合作社員工製作手工藝品。記者 謝偉(wei) 張曉明 趙書(shu) 彬 王曉莉 萬(wan) 靖 攝
6月的羌塘,天氣變幻莫測,剛剛還是雪花紛飛,轉瞬又豔陽高照。當記者來到西藏那賊曲巴青縣阿秀鄉(xiang) 達麥村,第一眼就看到道路兩(liang) 旁坐落著的一幢幢藏式牧家小院,炊煙嫋嫋升起,飄散在翠綠的山間,眼前的一切讓人很難想到8年前,達麥村曾是一個(ge) 貧窮落後的小牧村——
2011年底,全村共38戶,近一半是貧困戶;2019年底,全村15戶貧困戶、46人全部實現脫貧;
2012年4月,達麥村牧民經濟合作社成立之前,貧困戶戶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2019年底,入社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達8000多元;
合作社成立之初,出資總額僅(jin) 21萬(wan) 元,經營加工產(chan) 品隻有2-3種;現在,合作社已開發各類產(chan) 品100多種,總資產(chan) 達210多萬(wan) 元;
2012年前,出門泥巴路、飲水靠人背、輟學學生多;現在,水泥路鋪到家門口、喝上了幹淨水、輟學率為(wei) 零……
八年發展蛻變,一路牧歌悠揚,傳(chuan) 統牧業(ye) 小村落達麥村不斷展動出奮發圖強的力量,成為(wei) 羌塘草原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從(cong) “山村小商標”到“脫貧大品牌”
2012年之前,因為(wei) 生產(chan) 方式單一,人均產(chan) 出很低,達麥村70多個(ge) 剩餘(yu) 勞動力除了放牧,基本沒有其他營生可幹。一些不甘心過窮苦日子的牧民,也因缺技術、缺資金、缺扶持,處於(yu) “脫貧無路、致富無門”的窘境。
在達麥村村“兩(liang) 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村裏一部分人的思想慢慢發生了轉變。“個(ge) 人的力量太薄弱了,村裏要發展,需要團結大家的力量一起找門路、想辦法。”2012年4月,達麥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次仁旺布帶頭組織村民成立了達麥村牧民經濟合作社。
一開始,合作社隻有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鐵皮房。由於(yu) 生產(chan) 出的產(chan) 品社會(hui) 認知度不高、銷售渠道不暢等原因,合作社發展困難重重。合作社還曾嚐試在電商平台上銷售產(chan) 品,但由於(yu) 物流運輸時間長、費用較高,這個(ge) 小山村的產(chan) 品始終未能真正“走出去”,最終隻能放棄電商銷售渠道。
經過不斷調研、摸索、實踐,合作社逐漸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產(chan) 業(ye) 扶貧機製,並與(yu) 那曲市和巴青縣牧發公司合作,進行訂單銷售;積極參加西藏各地組織的展銷會(hui) 、物交會(hui) 、文化博覽會(hui) 等活動,提高產(chan) 品知名度;開設商店、飯館、招待所、加工廠等新經營項目,開發“如意熏香草”“秘配辣椒”以及藏裝、藏靴等100多種新產(chan) 品,把專(zhuan) 賣店開到了縣城……一係列措施,大大拓寬了合作社的產(chan) 品銷售渠道,經濟效益逐步提升。2018年,合作社實現收入90餘(yu) 萬(wan) 元,盈利60餘(yu) 萬(wan) 元,社員人均收入比當地牧民高40%,有效解決(jue) 了貧困戶的就業(ye) 問題,每戶每年增收2萬(wan) 餘(yu) 元。
隨著合作社產(chan) 品種類的不斷增加,為(wei) 了樹立自身品牌形象,2015年,合作社注冊(ce) 了“霍爾巴倉(cang) ”商標。
“現在,‘霍爾巴倉(cang) ’品牌已不僅(jin) 僅(jin) 是達麥村牧民經濟合作社的代表,更是巴青縣一個(ge) 響亮的脫貧品牌。” 次仁旺布說,“一提到達麥村,人們(men) 想到的就是‘霍爾巴倉(cang) ’,現在,我們(men) 正致力於(yu) 實現品牌產(chan) 品、鄉(xiang) 村經濟與(yu) 脫貧致富三者共贏。”
從(cong) 小商標走向大品牌,得到了外界認可和市場青睞,達麥村牧民經濟合作社因此獲得了“西藏自治區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那曲市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化先進合作社”等榮譽稱號,合作社傳(chuan) 承的巴青傳(chuan) 統服飾製作技藝也被列入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從(cong) “空有兩(liang) 手”到“一技傍身”
“空有兩(liang) 手”、靠甩鞭子唱牧歌的單一牧業(ye) 生產(chan) 方式,現金收入微薄,一年到頭“兩(liang) 手空空”,在溫飽線徘徊不前。這就是昔日達麥村的真實寫(xie) 照。
“因為(wei) 文化水平低,沒有技術,2012年前我們(men) 家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維持一家4口的溫飽都很難。”技能成為(wei) 製約脫貧的突出短板,村民次仁格措感慨地說,“即便在合作社成立後,我們(men) 一家人也隻能根據合作社的需要打零工,收入雖然增加了,但也十分不穩定。”
“沒技能看門搬磚,有技能在家賺錢”,次仁格措的轉機發生在2017年。那一年,她參加了縣裏組織的縫紉工、廚師、經營管理等免費就業(ye) 技能培訓。培訓結束後,次仁格措憑借學到的技術,在合作社擔任起了廚師和管理人員。現在,次仁格措一家人均年收入達到8000多元,去年順利摘掉了貧困帽子。
談到生活中實實在在的變化,次仁格措指著院子裏一旁的兩(liang) 間庫房說:“以前,我們(men) 就住在這個(ge) 不到60平方米的土房裏,屋子透風漏雨,一到雨雪天氣,渾身就刺骨地冷。”如今,他們(men) 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將近200平米的溫暖小院裏,其樂(le) 融融。
回憶起自己的脫貧致富路,次仁格措總離不開“感謝”二字:“感謝黨(dang) 的惠民政策使我們(men) 衣食住行有了保障,感謝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訓給了我們(men) 謀生的手段,感謝合作社讓我們(men) 增收致富有了好門路!”
從(cong) “輸血式脫貧”到“造血式致富”
要想真正讓貧困戶脫貧,特別是要使有勞動力的貧困戶自強自立,扶貧工作必須要實現從(cong) 外部“輸血”到貧困戶自己“造血”的轉變。
“阿秀鄉(xiang) 處於(yu) 藏北草原與(yu) 藏東(dong) 峽穀結合部,山高路遠、交通閉塞,村民世世代代都以放牧為(wei) 生,思想落後、觀念陳舊,‘我要脫貧’的意識不強。”巴青縣人大副主任、阿秀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紮西平措感慨地說,“輸血”不如“造血”,“富口袋”不如“富腦袋”,精準扶貧,要做的不僅(jin) 僅(jin) 是解決(jue) 貧困戶一時的溫飽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men) 提供更多的致富能力和發展機會(hui) ,變“要我脫貧”為(wei) “我要脫貧”。
通過合作社模式,貧困牧民的發展熱情得到了極大激發,內(nei) 生動力得到了極大增強,達麥村村民不再“坐在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而是“依靠雙手來致富,望著山外築夢想”,成為(wei) 草原深處“造血式”脫貧的生動典範,藏北高原持續奏響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鄉(xiang) 村牧歌——
每家每戶插國旗、掛領袖像,處處呈現出感恩奮進的精神風貌;
每逢“3·28”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日、“五一”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村民們(men) 都會(hui) 穿上節日盛裝,唱起歌來跳起舞;
群眾(zhong) 更加追求健康文明的現代生活方式,講文明愛生活,大人小孩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村民更加重視教育,中小學入學率百分百、輟學率為(wei) 零,正上小學四年級的次仁旺嘎,還主動給接受記者采訪的父母當起了翻譯;
合作社積極參與(yu) 公益事業(ye) ,每年都向貧困戶捐款捐物……
那曲市委常委、巴青縣委書(shu) 記張軍(jun) 說:“我們(men) 縣委、縣政府積極為(wei) 牧民經濟合作社參與(yu) 精準脫貧穿針引線、搭橋鋪路,把‘輸血’和‘造血’相結合、把眼前和長遠相結合、把外在和內(nei) 在相結合,呈現出了許多像達麥村這樣的脫貧典型,做到了真脫貧、脫真貧,實現了巴青縣整體(ti) 脫貧摘帽。我們(men) 一定會(hui) 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堅決(jue) 打贏脫貧攻堅戰,讓百姓真正過上好日子,實現全麵小康。”(記者 萬(wan) 靖 張曉明 趙書(shu) 彬 謝偉(wei) 王曉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拉薩林周縣卡孜鄉卡孜新村尼瑪卓嘎一家的脫貧路:摘掉窮帽子 過上好日子
尼瑪卓嘎的丈夫洛絨澤仁來自四川省甘孜州,一家人搬入卡孜新村後,尼瑪卓嘎負責經營茶館和商店,洛絨澤仁便在拉薩或林周縣當地的建築工地上打些零工。[詳細] -
拉薩市易地扶貧搬遷成效喜人:以遷脫貧 安居興業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難題、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