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達娃: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生活
“這就是我們(men) 仁欽蔡村八組村民住的房子,旁邊的房子一樓是扶貧洗車場,二到四樓是出租房,我們(men) 還打算在最上麵再修一層來開茶樓。”順著達娃手指的方向,一座座整齊有序的小樓入目可見。
今年54歲的達娃是娘熱街道仁欽蔡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八組組長,更是這個(ge) 村組的致富帶頭人。出生於(yu) 日喀則的達娃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打工賺錢,修過公路蓋過房子,也賣過羊皮和牛皮。這些經曆讓他很早就明白一個(ge) 道理:“隻有靠自己的雙手,才能賺錢致富。”
2007年,在拉薩生活的達娃覺得藏式家具這一塊有很大的商機,他騎著自行車在城關(guan) 區考察了兩(liang) 天,便下定決(jue) 心,用自己以往打工所賺的錢開一家藏式家具廠。
2011年,達娃入了黨(dang) ,同時被選為(wei) 仁欽蔡村八組的組長。村委會(hui) 希望他能夠帶領八組的村民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之路。對此,達娃堅定地表示:“我是一名黨(dang) 員,我富不算富,要帶領大家一起富,那才是我的本事!”
當時,城關(guan) 區娘熱街道仁欽蔡村八組是貧困組,每戶村民僅(jin) 有兩(liang) 間土坯房,沒有土地,沒有牲畜。達娃在進行入戶調查後,針對村組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藥,決(jue) 定以發展集體(ti) 經濟增收脫貧為(wei) 主線,最終實現全麵致富奔小康。
“首先是讓貧困群眾(zhong) 擺脫‘等靠要’思想,那時我每周都要開會(hui) ,對他們(men) 進行思想教育,鼓勵大家通過勞動致富。”因為(wei) 村組的事情過於(yu) 繁瑣,為(wei) 了更好地開展工作,達娃將自己的家具廠賣掉,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八組村民逐漸轉變了思想,願意出去工作,願意靠自己的雙手致富。在城關(guan) 區環保局當司機的普布次仁感激地說:“以往我隻知道依靠國家低保過日子,天天喝酒混日子。達娃將我當做自己孩子一般苦口婆心地教育,我真的非常感激。”
為(wei) 了讓八組其他沒有勞動力的村民,生活也能夠好起來,達娃通過多方協調爭(zheng) 取資金和項目,采取“國家扶持+政府投資+村民投勞折資”的方式籌集資金,2012年至2013年間先後修建起了扶貧洗車場、扶貧出租房。同時,達娃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先後爭(zheng) 取到15萬(wan) 元的飲水項目及30萬(wan) 元的“短平快”項目,並自籌資金3.5萬(wan) 元在村裏安裝了路燈、監控等設施設備,切實解決(jue) 了村民飲水安全和出行不便等實際困難。
2017年,達娃在村委會(hui) 的幫助下,從(cong) 城關(guan) 區扶貧辦爭(zheng) 取到了274萬(wan) 餘(yu) 元的“扶貧洗車場擴建”項目,並自籌資金70.85萬(wan) 元擴建扶貧洗車場,在扶貧洗車場樓房上蓋起了全新的扶貧出租房,不僅(jin) 為(wei) 八組村民們(men) 開拓了新的增收點,還帶領仁欽蔡村其他組的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起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達娃不僅(jin) 是工作上的“大能人”,更是村民眼裏的“貼心人”。每年,達娃會(hui) 給予組裏考上大學的孩子1000元的經濟獎勵,鼓勵他們(men) 好好學習(xi) ,感恩黨(dang) 的好政策。八組村民張義(yi) 忠是個(ge) 殘疾人,還帶著兩(liang) 個(ge) 女兒(er) ,隻能靠撿廢舊物品為(wei) 生,達娃便經常給他送些生活物資,還解決(jue) 了兩(liang) 個(ge) 孩子買(mai) 文具書(shu) 本的錢。
如今的仁欽蔡村八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達娃的帶領下,全組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2019年,每戶分紅6000元,比上一年漲了1000元。如今村民們(men) 住著寬敞明亮的新房,整個(ge) 村組充滿了活力,每個(ge) 人都積極向上,為(wei) 更好的生活努力奮鬥。
達娃信心滿滿地說:“下一步,我會(hui) 繼續結合村組實際情況,發揮黨(dang) 員模範帶頭作用,開展各種便民項目,帶領村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拉薩市達孜區2016年以來脫貧攻堅成就顯著
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曆史作出的莊嚴承諾。[詳細] -
鑄牢脫貧攻堅共同體 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脫貧攻堅格局,集中體現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各民族團結發展、共同繁榮的生動展現。[詳細] -
黨建促脫貧 產業激活力
脫貧攻堅千難萬難,有個好支部就不難。跟米瑪一樣,在江查藏青油農民專業合作社打工的都是當地的老百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