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赴使命 熱血寫春秋
這是四川省布拖縣樂(le) 安鄉(xiang) 洛恩村新貌(2019年7月22日攝)。
四川江油市小壩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青方華24歲時背著炸藥上山修路(翻拍資料照片)。
廣西樂(le) 業(ye) 縣百坭村原第一書(shu) 記黃文秀(右)到村民家中走訪(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貴州遵義(yi) 播州區團結村老支書(shu) 黃大發沿著修建在絕壁上的“大發渠”巡查(2018年8月11日攝)。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向貧困發起最後的衝(chong) 鋒。
無數共產(chan) 黨(dang) 員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鬥誌,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克服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跨越難以盡數的重重關(guan) 卡,帶領貧困群眾(zhong) 走上向著美好新生活的康莊大道。
讀懂脫貧攻堅中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就能讀懂中國反貧困鬥爭(zheng) 不斷取得勝利的密碼。
9899萬(wan) 人——這是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貧困人口總量。
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nong) 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向曆史、向人民作出的莊嚴(yan) 承諾。
短時間內(nei) 讓1億(yi) 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縱觀曆史、放眼世界,均無先例。
打非常之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麵對黨(dang) 中央的要求、人民的呼喚,一批批共產(chan) 黨(dang) 員挺身而出,毅然奔向一處處沒有硝煙的戰場。
2016年,在青海省鹽化工產(chan) 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工作的“90後”共產(chan) 黨(dang) 員趙軍(jun) 章主動請纓參加駐村扶貧。
臨(lin) 出發前,他琢磨著,自己從(cong) 小在農(nong) 村長大、熟悉農(nong) 村情況,下去幹扶貧工作應該能比別人更快進入角色。
哪知道,到青海化隆縣上吾具村報到第一天,趙軍(jun) 章就傻了眼。村裏隻有一條路,村民房屋十分破舊,駐村工作隊連個(ge) 像樣的辦公室都沒有。最讓人失望的還是村民的精神狀態,村委會(hui) 旁不大的小賣部裏擠滿了打撲克的閑人。
召集村裏黨(dang) 員開會(hui) ,好多人根本不來;宣傳(chuan) 政策,趙軍(jun) 章在上麵小講,村民在下麵大講;每次開會(hui) 提出的事,村民大多反對。村民們(men) 經常對他說的話是:“你這麽(me) 年輕,你懂啥?你能辦下啥事?”
怎麽(me) 辦?初來乍到的趙軍(jun) 章為(wei) 了打開村民的心房,想到了個(ge) 笨辦法——多跑腿。接下來的時間,他每天挨家走訪。有的年輕人對他不理睬,他就拉著老人聊天。走的次數多了,村民們(men) 終於(yu) 不再抵觸,逐漸對他敞開了心扉。
對村裏情況和村裏人訴求有了底後,趙軍(jun) 章帶著村民一起努力:爭(zheng) 取資金進行危房改造,發展中藥材種植、土雞散養(yang) 等特色產(chan) 業(ye) ,抓好黨(dang) 建激活人心……慢慢地,村容村貌、村民心態都發生了可喜變化。
2018年底,上吾具村一舉(ju) 摘掉了貧困帽。村民們(men) 都說,是趙軍(jun) 章這樣的帶頭人凝聚了人心力量、改變了貧困命運。
“山裏涼,來喝杯熱茶,暖和一下!這是黑麋峰出產(chan) 的拳頭產(chan) 品黃金茶。”3月28日,湖南長沙橋驛鎮在大山裏開起了展銷會(hui) ,黑麋峰村第一書(shu) 記周若愚亮開嗓子吆喝著,將一杯杯香氣撲鼻的黃金茶遞到遊客手中。
不到兩(liang) 個(ge) 小時,周若愚帶來的茶葉銷售一空。
在長沙市國資委工作的周若愚,明年就要退休了。原本可以在機關(guan) 裏“退居二線”的他,卻主動來到黑麋峰村這個(ge) 曾經的省定貧困村,挑起了104戶貧困戶脫貧的重擔。
“我來,就是啃硬骨頭的!”工作經驗豐(feng) 富的他,深知貧困戶最需要幫助的就是扶智和扶誌。采取合作社代養(yang) 模式幫助貧困戶脫貧、手把手教村民管理茶園、打造一支永遠撤不走的工作隊……在周若愚的不懈努力下,黑麋峰村煥發出嶄新麵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隻為(wei) 如山的責任、莊嚴(yan) 的承諾。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派出25.5萬(wan) 個(ge) 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wan) 名第一書(shu) 記或駐村幹部,目前在崗91.8萬(wan) 名。他們(men) 堅守在全國脫貧任務最艱巨的地方,向貧困堡壘發起最後的衝(chong) 鋒。
麵對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老支書(shu) 、老黨(dang) 員初心不改、砥柱中流,千裏馳援的第一書(shu) 記、幫扶幹部盡銳出戰、不勝不歸,更有思念故土的農(nong) 民工黨(dang) 員、“能人”黨(dang) 員響應號召、返鄉(xiang) “參戰”。
安徽黟縣塘田村,貧困一度如同延綿的大山,世代橫亙(gen) 在塘田人麵前。
走出過大山的老兵黃忠誠,退伍後創業(ye) 小有所成。2011年,黃忠誠不再操持自己蒸蒸日上的木材生意,而是回到家鄉(xiang) 挑起村委會(hui) 主任的重擔,“作為(wei) 一名黨(dang) 員,我要幫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脫貧致富!”
他每天起早摸黑,把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wei) 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突破口。同時,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you) 勢,成立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讓沉寂已久的荒山重煥生機。
2016年9月5日,在黃忠誠的不懈努力下,塘田村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首次分紅,兌(dui) 現了組建合作社時對貧困戶的承諾。
手捧分紅款,貧困戶們(men) 卻哭了——因積勞成疾,黃忠誠突發腦溢血倒在了分紅現場……
關(guan) 鍵時刻衝(chong) 得上去、危難關(guan) 頭豁得出來,共產(chan) 黨(dang) 員始終衝(chong) 鋒在前,不辱崇高使命,不負人民重托。
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缺水少電……
走進大山深處的貴州遵義(yi) 播州區團結村,遠遠望去,一條絕壁上的“水渠”仿佛蜿蜒的血管穿行在大山之間,向周邊群眾(zhong) 輸送著生命之水。
村民們(men) 親(qin) 切地把水渠稱作“大發渠”。正是在老支書(shu) 黃大發的帶領下,村民們(men) 鋼釺鑿、風鑽敲,硬是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近10公裏的“天渠”。
這裏屬於(yu)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溫飽更是奢求——有歌謠說:“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穀沙,過年才有米湯喝。”
對於(yu) 貧窮,黃大發有更深的體(ti) 會(hui) ,自幼失去雙親(qin) 的他吃村裏的百家飯長大,始終心係著這片土地和鄉(xiang) 親(qin) 。帶領群眾(zhong) 開山修渠、走出貧困,成為(wei) 他一生的夢想。
擦耳岩——意為(wei) 在這裏站立,人的耳朵都要擦著岩石,其險峻可想而知。修渠到擦耳岩段時,一處倒懸的絕壁無法測量。黃大發二話不說,把麻繩係在自己身上,讓人拉著吊下懸崖。大家看不到他,嚇得大氣都不敢出。直到黃大發在下麵大喊了幾聲,證明自己沒事,大家這才放了心。
“沒有老支書(shu) 黃大發帶頭,這個(ge) 工程修不起來!”當前後曆經30餘(yu) 年修建的水渠終於(yu) 完工,清亮的渠水第一次流進村裏,大家捧著渠水喝不夠:“真甜啊!”
修一條渠,引來生命之水;築一條路,驅散貧困之霾。
小壩村,四川江油市最偏遠的村。群山阻隔、不通公路,讓小壩人世世代代受窮,村民用山貨換袋鹽,都要翻過幾個(ge) 山埡。
小壩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青方華,誓要為(wei) 村民找出一條“出路”。
1992年,鄉(xiang) 裏籌措資金號召村民修路,時年24歲的青方華第一個(ge) 站了出來。他不顧個(ge) 人安危,組織村裏8名青年成立先鋒隊,帶頭背炸藥,用鋼釺鑿洞、雷管炸山,硬是建成了小壩村第一條通村公路。
要想徹底擺脫貧困,隻修通一條山路遠遠不夠,必須整體(ti) 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當選村支書(shu) 後,青方華開始規劃通組聯戶的路網,並鄭重向全村群眾(zhong) 承諾——“一定要修好村裏的路,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發家致富”。為(wei) 了實現這個(ge) 承諾,青方華一幹就是18年。
一條條道路不斷延長,一個(ge) 個(ge) 希望不斷萌生……到2016年,小壩村終於(yu) 打通了所有入戶路。
路通了,青方華又帶領村民們(men) 種木耳、育香菇、養(yang) 蜜蜂,想盡辦法為(wei) 村民尋找致富門路。沒想到,2016年12月,在走訪貧困戶的路上,青方華乘坐的車意外墜崖,48歲的他再也沒有醒來。
如今,小壩村已經脫貧,正一步一步邁向小康。村民們(men) 行走在一條條浸透著青方華心血的路上,目光堅定、腳步不停……
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共產(chan) 黨(dang) 人用自己的犧牲與(yu) 奮鬥,換來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美好生活。
地處中緬邊界的雲(yun) 南瑞麗(li) 市猛秀鄉(xiang) ,“村官雞”品牌小有名氣。創立這個(ge) 品牌的,正是一名昔日的大學生“村官”——段必清。
2009年,剛從(cong) 大學畢業(ye) 的段必清考上“村官”,來到猛秀鄉(xiang) 戶瓦村工作。小山村貧困群眾(zhong) 的生活,讓在城市裏長大的他深受震撼。如何找到適合這裏的脫貧產(chan) 業(ye) ?
經過調研,他發現山區生態環境好、森林資源豐(feng) 富,適合發展生態養(yang) 殖業(ye) 。但是村民一直以來習(xi) 慣了種植業(ye) ,對土雞養(yang) 殖不感興(xing) 趣。思來想去,他決(jue) 定自己先“試水”,隻有自己成功了,別人才有信心跟著一起幹。
第一年養(yang) 殖,從(cong) 來沒喂過雞的段必清交了慘痛的學費:1000隻土雞苗死了近一半,賣雞的錢還了租金、飼料錢,不但沒剩餘(yu) ,還欠下工人工資。
照書(shu) 本學、上網查、多方請教養(yang) 雞技術……段必清成立土雞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不斷摸索前進,逐漸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雞司令”。加入養(yang) 殖合作社的村民,戶均年增收數千元。
大學生“村官”服務期滿後,段必清沒有離開。“通過養(yang) 雞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我找到了真正屬於(yu) 自己的人生目標。盡管步履蹣跚,但我一直奮力向前!”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澱多少真情。那些浸透汗水的襯衫、沾滿泥點的褲腿、黝黑通紅的麵龐,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們(men) 留下的最美印記。
3月6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guan) 鍵時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麵最大規模的會(hui) 議——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座談會(hui) 。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dang) 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話語鏗鏘。
當前,我國貧困人口已經從(cong) 2012年年底的9899萬(wan) 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wan) 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wan) 人以上。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脫貧。”看似簡單的一句話,生動概括了廣西樂(le) 業(ye) 縣百坭村第一書(shu) 記楊傑興(xing) 現在的工作狀態。
樂(le) 業(ye) 縣是廣西目前尚未脫貧的8個(ge) 貧困縣之一,對於(yu) 紮根百坭村的楊傑興(xing) 來說,脫貧攻堅不僅(jin) 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更是他對已故同事——百坭村原第一書(shu) 記黃文秀沉甸甸的承諾。
“紀念文秀同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扶貧工作做好,以實際成效告慰她。”接過黃文秀的“接力棒”,楊傑興(xing) 成為(wei) 百坭村脫貧攻堅路上的帶頭人。
受疫情影響,百坭村2000多畝(mu) 砂糖橘滯銷,眼看就要爛在地裏。
“群眾(zhong) 遇到什麽(me) 問題,我們(men) 就解決(jue) 什麽(me) 問題。”最忙的時候,為(wei) 了聯係銷售渠道,楊傑興(xing) 一天打上百個(ge) 電話,手機要充兩(liang) 三次電。長時間接打電話導致耳朵發紅腫痛,他就戴上耳機繼續打。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方聯係之下砂糖橘打開了銷路,老百姓緊鎖的眉頭舒展了,楊傑興(xing) 也終於(yu) 鬆了一口氣。
“砂糖橘之戰”暫告一段落,但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的“戰鬥”仍在繼續。幫村民幹農(nong) 活、了解村民家裏的新情況、提醒大家做好疫情防控……楊傑興(xing) 一刻也不曾放鬆。
“三區三州”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正是“三州”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讓不少涼山州幹部壓力倍增,布拖縣樂(le) 安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木乃什古正是其中之一。
隨著雨季來臨(lin) ,距離布拖縣城僅(jin) 30公裏的洛恩村“遭了殃”,剛抹平的水泥路麵被夜雨打得坑坑窪窪。木乃什古硬是帶人又幹了一上午,才把被雨水打爛的路麵補了回來。
路麵的問題解決(jue) 了,各村貧困戶安全住房的建設任務仍然艱巨。雖然村子離縣城不算遠,但當地本就吃緊的建材仍然給施工帶來了很大困難。為(wei) 了解決(jue) 問題,木乃什古又帶人從(cong) 300公裏外的會(hui) 理縣拉回了5萬(wan) 多塊磚。
每天隻睡3個(ge) 小時,睜開眼就開始協調工作,就算感冒了也就是吃幾片藥繼續幹……安全住房任務順利完成,這個(ge) “80後”卻平添了不少白發。
疫情之下,有的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受阻,有的扶貧項目、扶貧車間複工複產(chan) 延遲……共產(chan) 黨(dang) 員以時不我待的強烈責任感和決(jue) 戰決(jue) 勝的堅定意誌,爭(zheng) 分奪秒、不舍晝夜,為(wei) 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奮力衝(chong) 刺。
——寧夏西吉縣涵江村,第一書(shu) 記秦振邦一次次打開“脫貧清單”,確認近期必須完成的任務:“3個(ge) 村組4公裏路麵要硬化,3戶村民因房屋附近滑坡要搬遷”;
——雲(yun) 南貢山縣雙拉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王國才時不時到地裏查看長勢正好的草果、魔芋、黃精,全力幫扶村裏最後兩(liang) 個(ge) 貧困戶;
——甘肅臨(lin) 夏市王坪村,第一書(shu) 記馬興(xing) 文在村裏一片爛草灘上新建成的牡丹休閑苑裏忙碌著,期望通過鄉(xiang) 村旅遊為(wei) 村民進一步增加就業(ye) 和收入;
……
在已經脫貧的地方,共產(chan) 黨(dang) 員未雨綢繆、夙興(xing) 夜寐,盡最大努力不讓一戶群眾(zhong) 返貧。
在還未脫貧的地方,共產(chan) 黨(dang) 員更是殫精竭慮、衝(chong) 鋒在前,想盡辦法不讓一戶群眾(zhong) 掉隊。
在決(jue) 戰決(jue) 勝的最前線,黨(dang) 旗始終在高高飄揚……
盡銳出戰——麵對黨(dang) 中央的要求、人民的呼喚,一批批共產(chan) 黨(dang) 員挺身而出、奔赴戰場
不懈奮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產(chan) 黨(dang) 員啃硬骨、涉險灘,奮力向貧困堡壘發起衝(chong) 鋒
決(jue) 戰決(jue) 勝——以更大決(jue) 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取得最後勝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黨員達娃: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生活
“這就是我們仁欽蔡村八組村民住的房子,旁邊的房子一樓是扶貧洗車場,二到四樓是出租房,我們還打算在最上麵再修一層來開茶樓。[詳細] -
拉薩市達孜區2016年以來脫貧攻堅成就顯著
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曆史作出的莊嚴承諾。[詳細] -
鑄牢脫貧攻堅共同體 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脫貧攻堅格局,集中體現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各民族團結發展、共同繁榮的生動展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