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科學種植“賦能”新農人

周婷婷 胡榮國 發布時間:2020-07-08 09:02:00來源: 西藏日報


圖為(wei) 丁青縣農(nong) 業(ye) 生態產(chan) 業(ye) 園內(nei) 的工作人員在大棚裏為(wei) 西紅柿綁蔓。記者 周婷婷 攝

  村民自己種,管理水平低、單位產(chan) 量低;承包給外地客商,承包者卻不願投入、村民收益低。西藏昌都市丁青縣協雄鄉(xiang) 協麥村的60座溫室大棚該何去何從(cong) ?

  近年來,丁青縣結合實際發展特色支柱產(chan) 業(ye) ,引來“金鳳凰”,按照“政府+企業(ye) +合作社”的模式進行合作和管理,協麥村的60座溫室大棚搖身一變,成為(wei) 了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新門路。

  “合夥(huo) 人”激發種植新活力

  協麥村的60座蔬菜溫室大棚,於(yu) 2014年建成,後因缺乏技術投入,蔬菜品種單一、產(chan) 量低,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未能實現大棚種植收益最大化。

  這一困境的轉變,要從(cong) 2016年第八批天津援藏幹部王春雷在協麥村的調研說起。

  在對溫室大棚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麵梳理後,王春雷和協雄鄉(xiang) 政府多次商議,最終達成共識——引進企業(ye) 對溫室大棚進行專(zhuan) 業(ye) 化經營。

  同年年底,在天津援藏隊的牽線搭橋下,做食用菌產(chan) 業(ye) 的賈士博帶隊赴丁青縣考察。很快,延伸生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的想法在賈士博的腦海裏生了根。看到丁青縣種植技術市場的空白,他決(jue) 定留下來。

  丁青又稱“瓊布”,被認為(wei) 是大鵬鳥的故鄉(xiang) 。2017年3月,賈士博取天津的“津”與(yu) 傳(chuan) 說中大鵬鳥的“鵬”,在丁青縣成立了津鵬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

  隨後,丁青縣投入扶貧產(chan) 業(ye) 資金250萬(wan) 元,津鵬農(nong) 業(ye) 出資1000萬(wan) 元,於(yu) 同年5月在協麥村創建丁青縣農(nong) 業(ye) 生態產(chan) 業(ye) 園,占地115畝(mu) 。

  津鵬農(nong) 業(ye) 與(yu) 協麥村簽訂合作協議,雇傭(yong) 17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進行農(nong) 業(ye) 種植工作,每人每月工資3600元,其中4名管理人員工資為(wei) 4200元。

  不久,津鵬農(nong) 業(ye) 又新建了一座2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開啟了花卉產(chan) 業(ye) 化發展之路;2019年,丁青縣投入產(chan) 業(ye) 資本1300萬(wan) 元,津鵬農(nong) 業(ye) 投資1200萬(wan) 元,建設了丁青縣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園區。

  協雄鄉(xiang) 鄉(xiang) 長習(xi) 小慶參與(yu) 了溫室大棚“改頭換麵”的全過程,他說:“跟津鵬農(nong) 業(ye) 合作,這對全村乃至全縣來說都是個(ge) 好事情,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黑科技”描繪農(nong) 業(ye) 新圖景

  “剛接手溫室大棚時,泥土板結不說,還夾雜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塑料膜也是‘千瘡百孔’。”津鵬農(nong) 業(ye) 副總經理王春博回憶起大棚過去的樣子,一臉心酸。

  一場全麵的升級改造迫在眉睫。修補、更換破損的頂膜,給大棚加蓋“棉被”,以抵禦寒冷;用過篩網去除土中的石塊,增施有機肥,科學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將單一的漫灌改成滴灌、霧化噴灌、“小蜜蜂”噴灌,節約用水的同時提高土壤的保水性;新增選種機、播種機、旋耕機等機械,實現棚內(nei) 種植機械化運作……一項項“黑科技”逐一上陣。

  津鵬農(nong) 業(ye) 還對雇傭(yong) 的17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進行種植技術培訓提升。特邀內(nei) 地技術人員現場教學、發放技術手冊(ce) 、觀看教學視頻……經過一年多的針對性培訓,4名管理人員學會(hui) 了育苗、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其他13人也能熟練完成日常種植工作。

  作為(wei) 17名種植員的師父,技術員沈繼會(hui) 對他們(men) 的轉變很是欣慰。管理員次巴在師父的“傳(chuan) 幫帶”下,慢慢學會(hui) 了大棚蔬菜的種植要領。 

  “按照我們(men) 以前的種植習(xi) 慣,把種子撒在地裏就差不多完事兒(er) 了。跟著師父學習(xi) 了一年多,我才明白種植也是一門技術。”次巴說。

  如今,走進農(nong) 業(ye) 生態產(chan) 業(ye) 園,一座座溫室大棚裏或是綠意蔥蔥、生機勃勃,或是碩果累累、蔬果飄香。最吸引人的是被稱為(wei) “花樂(le) 園”的2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棚內(nei) 丁香、玫瑰、海棠、文竹等2000餘(yu) 盆花卉,讓人如臨(lin) 花海。

  “種”出來的紅火日子

  今年端午節放假期間,“花樂(le) 園”花卉大棚陸續迎來從(cong) 縣城和周邊地方過來買(mai) 花和參觀的人。

  丁青縣人社局的向秋平時酷愛養(yang) 花。趁假期,她特意叫上老公和姐姐一起過來轉轉。閑聊中,她告訴記者:“自從(cong) 有了這個(ge) 花卉大棚,生活都變得更有樂(le) 趣了。我是這裏的常客,這些花很新鮮,價(jia) 格也很實惠,我挑的這盆天竺葵50元,姐姐買(mai) 的海棠花才35元。”

  待顧客挑選完盆栽後,管理員羅布耐心地將遠處的花盆填補到空缺的地方。在此之前,他剛和其他員工一起把大棚的放風口關(guan) 閉,以保證棚內(nei) 的溫度不低於(yu) 15℃。

  原本靠跑長途運輸為(wei) 生的羅布,因為(wei) 找貨難,收入越來越少而選擇來到園區工作。由於(yu) 他普通話說得好,又肯吃苦,被選為(wei) 管理員,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ye) 增收。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蟲草采挖季節,但自從(cong) 2017年來到園區工作後,羅布就再也沒去挖過蟲草,“這兩(liang) 個(ge) 月公司會(hui) 多給我們(men) 發1400元的補助工資,我一個(ge) 月就能拿到5600元,這比我以前的收入都要高得多,每天還能吃到新鮮的菜。”對於(yu) 這份工作,羅布十分珍惜。

  不僅(jin) 是羅布,其餘(yu) 16名員工也是全員在崗。這幾天,西紅柿、青椒、黃瓜等蔬果陸續迎來采摘季。過去一周裏,他們(men) 采摘了一千多斤蔬果,全被學校、五保集中供養(yang) 中心、縣政府食堂等客戶“一搶而空”。

  “目前,我們(men) 正在修建13個(ge) 高標準的溫室大棚,預計今年8月投入使用。屆時,泉水豆芽、巨峰葡萄、巧克力草莓、柚子等將有望走上群眾(zhong) 的餐桌。”王春博指向不遠處的大棚,那裏,丁青現代農(nong) 業(ye) 大門正在緩緩打開。

  (記者 周婷婷 胡榮國 紮巴旺青 陳誌強 劉金鵬 朱杉)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