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就業平台 助力群眾增收
“從(cong) 5月份開始,我們(men) 5名女工的工資又漲了。”拉薩濱河路1標項目部工人白瑪曲珍高興(xing) 地說,“雖然累點,但心裏踏實,比之前在飯館裏打工的收入高多了。”
拉薩濱河路市政工程是拉薩市東(dong) 西向的重要貫穿性通道,中交一公局集團二公司(以下簡稱“二公司”)承建拉薩濱河路1標項目,全長約9公裏。項目部在建設過程中,積極響應地方政策,吸納農(nong) 牧民進場工作,促進勞動力轉移就業(ye) 。來自林周縣的白瑪曲珍,就是農(nong) 牧民增收政策的切實受益者。
身為(wei) 單親(qin) 媽媽的白瑪曲珍,要負擔兩(liang) 個(ge) 孩子的學費。但她打工的飯館受疫情影響,遲遲不能營業(ye) 。在得到進工地工作的機會(hui) 之後,白瑪曲珍沒了後顧之憂。
“疫情防控的關(guan) 鍵時期,作業(ye) 人員無法按時返崗。吸納當地農(nong) 牧民進場作業(ye) ,既能保證工期不受影響,也能助力當地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濱河路1標項目負責人閆巨峰表示,自項目複工以來,就陸續有農(nong) 牧民通過線上招聘和親(qin) 友推介的形式進場作業(ye) 。項目部根據他們(men) 的技術水平差異,分類安置上崗,已安排就業(ye) 的農(nong) 牧民涉及鋼筋工、木工、普工等多個(ge) 工種。
截至目前,項目部吸納進場農(nong) 牧民200餘(yu) 人次,白瑪曲珍所在班組裏的本地勞務人員比例更是超過85%。其中有些人和白瑪曲珍一樣,沒有類似的工作經驗,甚至還鬧出了直接用手抹灰的“笑話”。為(wei) 了盡快提升農(nong) 牧民的實踐操作能力,項目部把“以崗代訓”作為(wei) 突破口,根據農(nong) 牧民自身技術水平,合理安排工作內(nei) 容,抓實安全教育和技術培訓,做好指導幫扶。“雖然我沒有經驗,但是我非常願意學習(xi) 。”如今,白瑪曲珍和工友們(men) 相互配合,每天可以綁紮、澆築管道井2座,加工雨水篦子4個(ge) ,完成井蓋板支模12個(ge) 。她的認真,連班組長也豎起了大拇指。
“對於(yu) 農(nong) 牧民來說,‘授之以漁’遠比‘授之以魚’更有意義(yi) 。”在二公司拉薩分公司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之寬看來,基層黨(dang) 組織就是要調整工作思路,建立長效機製,瞄準致富目標,拓寬脫貧增收路,讓農(nong) 牧民脫貧有底氣,實現“加速跑”。
除了開展“以崗代訓”,二公司也吸取校企合作經驗,繼續走“訂單式培養(yang) ”路線,積極與(yu) 拉薩市勞動就業(ye) 服務管理局對接,主動為(wei) 農(nong) 牧民提供職業(ye) 技能鑒定服務,解決(jue) 農(nong) 牧民貧困的關(guan) 鍵問題,增強農(nong) 牧民在就業(ye) 中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鞏固脫貧增收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過半數鄉鎮實現通客車
西藏官方26日發布,截至目前,西藏已實現所有縣城通瀝青路,99.8%的鄉鎮和99.9%的建製村通了公路,超過半數的鄉鎮通客車。[詳細] -
返鄉“創客”加速鄉村遊複蘇助力村民脫貧致富
郭晨慧前些年從北京辭職返鄉創業,通過與村集體簽訂采購包銷協議,精心包裝、推介當地特色農產品,助力800戶貧困戶增收。[詳細] -
西藏:住進新房子,過上新生活
為了讓這些極高海拔地區的貧困牧民走上致富路,西藏自治區統一部署,分期分批集中把這些牧民遷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