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巴宜區紮西崗村魯朗鎮紮西崗村依托318線,開旅館、售特產,做“靚”旅遊品牌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的紮西崗村距魯朗鎮約3公裏,從(cong) 魯朗鎮出來,沿著318國道下行,城鎮的氛圍漸漸褪去,歸真返璞的田園風光進入了視野。
紮西崗村緊鄰318國道,建在緩緩的山坡上,背靠鬱鬱蔥蔥的森林,森林後麵是雪山。牧場、森林、雪山、藍天白雲(yun) ,美不勝收。
“隨著旅遊業(ye) 的發展,內(nei) 地來的遊客越來越多,他們(men) 隻要一進紮西崗村就邁不動腳了。雪山、森林、民居、牧場,都是城裏人非常向往的美景。這些家庭旅館非常適合自駕遊遊客,有的一住就是兩(liang) 三天。”魯朗鎮管委會(hui) 副主任胡雄英說。
在紮西崗村,家家戶戶都開家庭旅館,門口都醒目地立著指示牌,上麵寫(xie) 著家庭旅館的名字。
桑吉卓瑪家位於(yu) 村子中部,主建築是一棟兩(liang) 層樓的土木結構住房,前麵圍了一個(ge) 很大的院子。
“你們(men) 家開客棧嗎?”筆者問道。
“當然開了,現在,我們(men) 也當上了老板。去年加上貸款共投入了100多萬(wan) 元,在村子上麵挨著森林的地方新建了一個(ge) 客棧,有16個(ge) 房間,今年6月份開張,僅(jin) 用了4個(ge) 月時間,贏利15萬(wan) 元。”桑吉卓瑪笑著說,“現在的客人住在新客棧,吃飯和娛樂(le) 都還到這裏來。遊客白天可以欣賞美麗(li) 的魯朗風光;黃昏可以品嚐魯朗最著名的石鍋雞和藏香豬;晚飯後,還可以換上我們(men) 的民族服裝,圍著篝火盡情地唱歌跳舞。這種全方位的體(ti) 驗模式,不但讓來過的遊客久久難以忘懷,他們(men) 回去後口口相傳(chuan) ,還吸引了更多的體(ti) 驗者來到魯朗。”
“我們(men) 家,姐姐當公務員,丈夫在景區上班,我開家庭旅館,爸爸媽媽務農(nong) 。”桑吉卓瑪告訴筆者,他們(men) 家養(yang) 了30頭牛,還有20多畝(mu) 地。她和丈夫都有自己的事,放牧和種地基本上都是父母在負責。
“每天每頭奶牛可以擠多少斤奶?”筆者問。
“不知道,我從(cong) 來沒有擠過奶。”桑吉卓瑪將眼睛看向胡雄英,仿佛在向他求援。
“一頭奶牛一天大約可以擠奶兩(liang) 斤半,也就是說,她家的奶牛每天可產(chan) 25斤奶。”胡雄英雖然是援藏工作隊的,但7年的援藏經曆,使他對牧民的情況了如指掌。
“這麽(me) 多牛奶,全家也吃不完呀。”
“吃不完就做酥油,十幾斤牛奶可以做一斤酥油,現在酥油的價(jia) 格是75元一斤。”胡雄英介紹說。
“除了家裏人自己吃,我們(men) 還要留一些給住客棧的遊客,他們(men) 總是希望嚐一嚐酥油茶的味道,吃不完的,我們(men) 才賣。”桑吉卓瑪說。
桑吉卓瑪的丈夫在景區工作,普通話說得很好。“我是正式員工,在景區當部門經理,每月還有5000多元的收入。”次仁很健談,對紮西崗村有深厚的感情,介紹起來眉飛色舞的,很有感染力,“有一句話說大河漲水小河滿,我是有親(qin) 身體(ti) 會(hui) 的。剛結婚時,我們(men) 是平房,二樓是後來加蓋的。前年,鎮裏提出要提升家庭旅館的品質,我們(men) 又建了一家新的家庭客棧,沒有錢,誰家能搞出這麽(me) 大的動作?大環境變好了,小家庭才有變好的機會(hui) 。”
胡雄英補充說:“從(cong) 2017年開始,魯朗援藏工作組向省工作隊申請了一批資金,持續推動各村家庭旅館提質升級。以前的家庭旅館接待條件、環境設施都十分有限,造成了鄉(xiang) 村旅遊體(ti) 驗度差,無法在遊客中樹起良好口碑,再加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欠缺旅遊服務技能,經營方式單一,缺少豐(feng) 富多元的體(ti) 驗項目,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
“魯朗國際小鎮周邊有3個(ge) 村,大都是以開家庭旅館為(wei) 主業(ye) ,他們(men) 的形象和魯朗國際小鎮的形象是密不可分的。為(wei) 了規範小鎮周邊村莊農(nong) 戶管理、革除陋習(xi) 、改變形象,我們(men) 通過修繕家庭旅館、提升軟硬件設施,極大地推動了魯朗鄉(xiang) 村旅遊的健康發展。”胡雄英說,“我們(men) 現在要求每一家家庭旅館都要建章立製、上崗前培訓、服裝統一,對外樹立良好的口碑。”
聽完介紹,我不由得感歎起來,一個(ge) 旅遊小鎮看上去像一條小溪一樣,風平浪靜地流淌著,其實它寧靜的後麵,凝聚著多少管理者和勞動者的心血。
次仁接著說:“為(wei) 了原汁原味地展現紮西崗村的自然美,保護好環境,村民們(men) 每年都自發地組織起來上山種樹,這樣堅持下去,我們(men) 紮西崗村肯定會(hui) 越來越美,村民生活也會(hui) 越過越富裕。”
(作者單位:《西藏文學》特邀編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文化扶貧在行動:內蒙古篇】科爾沁沙地中的牽駝人:吃旅遊飯、啟新生活
“帶著駱駝這樣騎一圈,就能賺好幾十。像這半年來,一頭駱駝能掙2萬元。”駱駝之於沙漠,向來都是一道獨特風景。在科爾沁沙地東南邊緣的草甘沙漠,常英、李順和他們的駱駝就會特別忙。“ [詳細] -
農牧好產品裝滿購物車——走進西藏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成果展阿裏館
10月22日,拉薩,2020年西藏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成果展第4天。展區外,車水馬龍,展區內,人潮湧動。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進入2020年西藏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成果展阿裏館。[詳細] -
【文化扶貧在行動:陝西篇】“琴弦的樂章”陝西宜君旱作梯田吸引特色商戶 著力打造鄉村旅遊產業升級
金秋十月,瓜果飄香。位於黃土高原上的陝西省銅川市宜君縣旱作梯田,剛結束秋天收成的季節,1200畝種植的玉米地,金燦燦盤旋蜿蜒,形成了如同“琴弦的樂章”一般的別樣景致。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