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青海祁連“四聚焦”為決戰脫貧攻堅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發布時間:2020-11-13 15:30:00來源: 新華網青海頻道

  “十三五”期間,祁連縣搶抓機遇、擔當盡責、主動作為(wei) ,對標脫貧攻堅“兩(liang) 不愁三保障”,在實施脫貧攻堅戰略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中找準職責定位,立足社會(hui) 治安實際,將法律服務、社會(hui) 治理、法治宣傳(chuan) 精準嫁接脫貧攻堅,把法律扶貧作為(wei) 提升群眾(zhong) 法治意識,解決(jue) 社會(hui) 複雜矛盾糾紛,維護社會(hui) 和諧穩定、保障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有力舉(ju) 措,為(wei) 決(jue) 戰脫貧攻堅決(jue) 勝全麵小康創造了穩定的治安環境和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聚焦打擊整治,深化平安建設,實施法治扶貧工程為(wei) 脫貧攻堅創造安全的治安環境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解決(jue) 好群眾(zhong) 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嚴(yan) 格對照“六保”“六穩”任務要求,落實打、防、管、控、建措施,持續推進“平安祁連”建設。一是以公共娛樂(le) 場所、出租房屋、旅遊景點為(wei) 重點,大力整治社會(hui) 治安亂(luan) 象,淨化社會(hui) 治安環境,努力提高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積極打造基層黨(dang) 組織+綜治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網格員的“綜治+”基層治理格局。通過“支部+綜治中心+便民服務”模式,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民政、殘聯、扶貧等基層站所庭一線資源,推行“五位一體(ti) ”(一肩挑促落實、一套製度促規範、一線資源促服務、一站服務促便民、一個(ge) 係統促監管)服務管理機製,依托鄉(xiang) 、村(社區)綜治中心實行集中辦公和輪流坐班工作製度,開展“一站式”便民服務和政策谘詢、宣傳(chuan) 、法律服務、矛盾糾紛排查調解、治安形勢集中研判等,築牢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銅牆鐵壁。三是全麵加強交通、住建、市場、文旅等各行業(ye) 安全隱患、預防各類安全事故發生,築牢安全防範屏障,提升基礎防範和源頭管控水平,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因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致貧返貧現象發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二、聚焦矛盾化解,拓展楓橋經驗,實施法治扶貧工程為(wei) 脫貧攻堅奠定堅實的治理基礎

  堅持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zhong) 工作方法,善於(yu)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jue) 涉及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矛盾問題,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堅持好、貫徹好。一是堅持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作為(wei) 基層治理的重中之重,拓展鞏固楓橋經驗,整合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三條聯動”資源優(you) 勢,按照“去存量、控增量、防變量”的思路,集中化解一批脫貧攻堅中常見多發的土地確權、土地使用權流轉、異地搬遷、鄰裏邊界、勞動用工、婚姻家庭、財產(chan) 分割等矛盾糾紛,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做到早發現、早化解、不上交、不激化,預防和遏製“民轉刑”案件和命案發生。二是鞏固深化“楓橋經驗”祁連化有效途徑,把牢矛盾風險源頭關(guan) 、監測關(guan) 、管控關(guan) ,初步培育律師調解工作室、“四小”調解室、多元解紛一站式服務中心訴前調解室等本土治理品牌,用好用活公共法律資源,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活動,把矛盾糾紛控製在小、化解在早,切實夯實基層社會(hui) 治理根基。“十三五”期間,全縣各級調解組織累計調處矛盾糾紛1220件,調處成功1130件。

  三、聚焦法律援助,跟進保障措施,實施法治扶貧工程為(wei) 脫貧攻堅提供便捷的民生服務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紮實推動民法典實施,加強和創新社會(hui) 治理。一是堅持把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作為(wei) 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深入推進依法常態化治理,充分發揮法治保障作用,不斷健全法律服務保障新機製,推動完善執法司法運行機製和管理監督製約體(ti) 係,暢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努力讓人民群眾(zhong) 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yi) 。二是積極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ti) 、熱線和網絡三大平台建設,加快整合律師、公證、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資源,努力構建起了功能完備、共融互通、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體(ti) 係。同時開辟貧困戶法律服務綠色通道,充分采取上門辦案、巡回法庭、上門調解、法律援助等多種形式,提前介入貧困戶涉訴案件,落實相關(guan) 費用減、免、緩等政策,全力解決(jue) 貧困戶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用“家門口”的法治服務提升群眾(zhong) 幸福感和滿意度,真正實現覆蓋城鄉(xiang) 、普惠群眾(zhong) 的目標。五年來,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44件,公證案件697件。三是堅持全麵推行“一村(社區)一法治副書(shu) 記”,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製度,構建“法治副書(shu) 記+法律顧問+職能部門+聯點單位”四位一體(ti) 法治服務體(ti) 係,采取“律師+公證員+司法所+法律服務人員”的捆綁式定點服務,組織法律服務工作者開展“公共法律服務季度巡回”活動,以法治講座和法律谘詢,引導群眾(zhong) 以合法的方式和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指導群眾(zhong) 簽訂土地流轉、勞務輸出、房屋出租等合同協議,變法治服務“僅(jin) 供參考”為(wei) “有法可依”,把好貧困戶產(chan) 業(ye) 扶貧、就業(ye) 扶貧、生態扶貧等領域法律關(guan) ,實現精準扶貧政策和法治服務體(ti) 係有效結合。

  四、聚焦法治宣傳(chuan) ,營造濃厚氛圍,以法治扶貧為(wei) 脫貧攻堅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堅持提高全社會(hui) 的法治素養(yang) 和道德素質,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一是在實施法治扶貧過程中,加快推進“雙普法”工作製,積極推進“互聯網+法治宣傳(chuan) ”,依托“法律八進”,創新普法宣傳(chuan) 方式,拓寬宣傳(chuan) 渠道,擴大宣傳(chuan) 覆蓋麵,充分利用“三下鄉(xiang) ”、模擬法庭、以案釋法、法治講座等多種形式,全麵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有針對性的法治宣傳(chuan) 教育,精準對接貧困戶法治需求,大力宣傳(chuan) 《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勞動法》《合同法》《義(yi) 務教育法》等“安家法”,引導群眾(zhong) 依法維護自身權益,避免因不懂法、不用法出現返貧、積貧等問題,形成法治扶貧與(yu) 扶誌、扶智相結合的良好態勢。“十三五”期間,共開展宣傳(chuan) 活動1000餘(yu) 次,發放便民聯係卡20000份、各類宣傳(chuan) 冊(ce) 50000餘(yu) 份,編發普法微文4000餘(yu) 條。二是加強法治宣傳(chuan) 陣地建設,夯實法治文化圖書(shu) 閱覽室、法治文化一條街、法治文化宣傳(chuan) 欄等法治宣傳(chuan) 陣地,組織公檢法司工作人員定期開展法治講堂,促進農(nong) 牧區特別是貧困地區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知法守法習(xi) 慣基本養(yang) 成,形成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jue) 問題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