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鬆潘縣以雪山草地精神寫好高質量脫貧奔康答卷
鬆潘縣摩托宣講隊在遠牧點宣講惠民政策。 周琳 攝
青稞地改種薰衣草,帶火川主寺旅遊。 澤讓闥 攝
鬆潘古城北門。 澤讓闥 攝
位於(yu) 鬆潘的紅軍(jun) 長征紀念總碑。(黃龍景區管理局供圖)
栽種藜麥促增收。(鬆潘縣扶貧開發局供圖)
鬆潘,是一片綠色的沃土,也是一片紅色的熱土,民族團結之花在這裏綻放。80多年前,紅軍(jun) 長征從(cong) 這裏走過,翻越“雪山草地”。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鬆潘縣川主寺鎮的元寶山頂,矗立著一座紅軍(jun) 長征紀念總碑,被譽為(wei) “中華第一金碑”,是一座銘記紅軍(jun) 長征勝利的總紀念碑。
當年紅軍(jun) 長征經過這片雪山草地時,就曾留下了要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過上好日子的承諾。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奮鬥目標,著眼全局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戰略部署。
脫貧奔康路上,不讓一個(ge) 人掉隊。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黨(dang) 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以及阿壩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鬆潘縣始終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wei) 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團結帶領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精準發力、定向施策、掛圖作戰、攻堅克難。
付出終有收獲。2019年,鬆潘順利通過四川省貧困縣退出專(zhuan) 項評估考核,經省政府批準,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全縣穩步實現2129戶7863名貧困人口脫貧、55個(ge) 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從(cong) 13.5%降至0。全縣農(nong) 牧民人均收入從(cong) 2014年的8493元提升至2019年的14260元,年均增幅達10%。
一減一增。如今,鬆潘基本兌(dui) 現“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過上好日子”的莊嚴(yan) 承諾,完成了一份來自川西高原多民族聚居地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譜寫(xie) 了一曲“民族團結、攜手奔康”的時代篇章。
承諾有聲
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好日子
鬆潘處於(yu) 高山峽穀和草原牧區過渡地帶,是一個(ge) 以藏、羌、回、漢為(wei) 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也是曆代漢地與(yu) 西羌、吐蕃茶馬互市集散地和邊陲重鎮,素有“高原古城”和“川西門戶”之稱。
由於(yu) 農(nong) 業(ye) 底子薄、經濟欠發達、貧困覆蓋廣、貧困程度深,鬆潘是典型的集高海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於(yu) 一體(ti) 的深度貧困地區,曾是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14個(ge) 連片特殊貧困地區縣和全省45個(ge) 深度貧困縣之一。“既有連溝連片貧困,又有‘插花式’貧困,因病、因殘、無一技之長致貧現象突出。”鬆潘縣扶貧開發局局長馬鬆對此印象深刻。
2014年,按照“群眾(zhong) 申請、村組評議、鄉(xiang) 鎮審核、政府審定”步驟,鬆潘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55個(ge) 、貧困戶2131戶7869人,貧困發生率為(wei) 13.5%。
以貧困村為(wei) 例,鬆潘55個(ge) 貧困村分布在從(cong) 山區到牧區的過渡地帶,最遠的貧困村距鬆潘縣城305公裏左右。“全縣鄉(xiang) 與(yu) 鄉(xiang) 、村與(yu) 村之間資源條件差異大,發展不平衡,這就要求我們(men) 像繡花那樣精準定位、找對‘窮根’,進行靶向治療,做到因地製宜確定發展規劃,製定脫貧攻堅方案,並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細分貧困戶,做好精準施策。”鬆潘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勠力同心“打硬仗”,對症下藥“拔窮根”,精準繡花“促脫貧”。為(wei) 此,一場聲勢浩大的“承諾”之戰打響,旨在實現鬆潘各族群眾(zhong) 世代的追尋——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小康。
健全規劃體(ti) 係。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鬆潘製定《鬆潘縣“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共鬆潘縣委關(guan) 於(yu) 著力破解深度貧困問題如期實現脫貧奔康的決(jue) 定》,按年度精準製定22個(ge) 扶貧專(zhuan) 項方案,量身打造“作戰手冊(ce) ”,力促“總藍圖”轉化為(wei) “施工圖”。根據各村致貧原因和資源稟賦,量身定製55個(ge) 貧困村脫貧規劃,做到規劃到村、項目到戶、增收到人,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建強投入體(ti) 係。科學統籌上級財政扶貧資金,積極承接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和省內(nei) 對口幫扶,自2014年以來,共整合資金16.824億(yi) 元投入扶貧工作,構建起“多個(ge) 渠道引水、一個(ge) 龍頭放水”的多元化格局。同時,配套完善《鬆潘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nong) 資金管理辦法》《鬆潘縣貧困村產(chan) 業(ye) 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等係列資金管理辦法,確保扶貧資金高效安全使用。
完善責任體(ti) 係。貫徹落實“五級書(shu) 記抓脫貧”工作要求,分級分層成立縣、鄉(xiang) 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整合省、州、縣、鄉(xiang) 、村人力資源,落實35名縣級領導聯鄉(xiang) 、261名科級幹部包村、1263名一般幹部幫戶,選派95個(ge) 幫扶單位、55個(ge) 駐村工作隊、57名第一書(shu) 記、59名農(nong) 技員幫扶55個(ge) 貧困村和兩(liang) 個(ge) 插花式非貧困村,構建起“縣有指揮部、鄉(xiang) 有脫貧團、村有工作隊、戶有幫扶人”的脫貧攻堅責任體(ti) 係。同時,采取幹群“結對認親(qin) ”的方式,將每年9月定為(wei) 群眾(zhong) 工作月,幹部集中下沉20天開展“同吃同住同勞動”。
海拔3300多米的川主寺鎮五間房村,由於(yu) 氣候寒冽、交通閉塞,村寨多年來發展滯後。“第一書(shu) 記”殷啟雄來到村裏,同村民吃住在一起,通過調研後,靠引導栽種“紫皮大蒜”,成功帶動村子脫貧退出,“不僅(jin) 讓村民增加了收入,還增添了發展信心”。
如今,在鬆潘,最美的不隻是風景,還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群眾(zhong) 幸福的笑臉。鬆潘正朝著“高原生態家園”目標大踏步邁進,全麵小康之花正在美麗(li) 綻放。
踐諾有行
奔小康路上不讓一人掉隊
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是鬆潘立下的“軍(jun) 令狀”,是鬆潘向全縣各族群眾(zhong) 作出的莊嚴(yan) 承諾。
為(wei) 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戰役,鬆潘匯集力量打好產(chan) 業(ye) 開路、就業(ye) 固本、民生改善、基礎升級、新風塑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幫扶協作、聯動攻堅“八場硬仗”。
增收是最為(wei) 核心的問題。
將產(chan) 業(ye) 發展作為(wei) 脫貧之基。依托現有資源優(you) 勢,鬆潘因地製宜探索發展“旅遊+”“基地+”“平台+”三種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切實將貧困人口聚集在產(chan) 業(ye) 鏈上。
“旅遊+”強化續航力。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鬆潘堅持牽手“美麗(li) ”,重點發展全域旅遊,加快創建天府旅遊名縣。建成5個(ge) 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村,帶動33個(ge) 貧困村參與(yu) 旅遊業(ye) 發展。在九環沿線6個(ge) 鄉(xiang) 鎮15個(ge) 村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帶動76戶367名貧困群眾(zhong) 參與(yu) 其中,實現人均增收3700餘(yu) 元。
“基地+”激活內(nei) 驅力。推廣“企業(ye) +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經營模式,組建鬆潘縣中藥材種植協會(hui) ,流轉土地2.5萬(wan) 畝(mu) ,培育30畝(mu) 以上規模種植戶124戶,培育科技示範戶1000戶,種植中藥材3.5萬(wan) 畝(mu) 、蔬菜3.3萬(wan) 畝(mu) 、果樹0.5萬(wan) 畝(mu) ,畜禽存欄21.6萬(wan) 頭(隻),1576戶貧困群眾(zhong) 人均增收1560元。
“平台+”夯實支撐力。充分發揮鬆潘縣國投平台優(you) 勢,整合33個(ge) 貧困村資金1584萬(wan) 元,建成並運營“奇峽溝冰雪歡樂(le) 穀”景區,按每年每村3.84萬(wan) 元固定利率分紅。發揮社會(hui) 平台力量,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發揮網絡平台作用,基本建成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項目,小河鄉(xiang) 榨房村貧困戶吳忠全、殘疾青年吳聲剛等一大批貧困群眾(zhong) 進行電商創業(ye) 。全縣從(cong) 業(ye) 人員達3500餘(yu) 人,網商個(ge) 數達2500個(ge) ,輻射帶動貧困群眾(zhong) 6000餘(yu) 人、人均增收1萬(wan) 元以上。2019年1至11月,鬆潘實現網絡零售額12.49億(yi) 元,位列阿壩州第一位。
把促進就業(ye) 作為(wei) 脫貧之要。以“技能培訓一批、轉移輸出一批、兜底安置一批”,帶動貧困群眾(zhong) 創業(ye) 就業(ye) ,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讓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聚焦鄉(xiang) 村旅遊、中式烹調、種養(yang) 業(ye) 等實用技能,通過請專(zhuan) 家進來講、送到院校學、本土專(zhuan) 家帶等方式,推行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累計開展勞務品牌、職業(ye) 技能、創業(ye) 培訓、中長期深度異地培訓92期,涉及貧困勞動力1026人次。緊扣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和省內(nei) 對口幫扶契機,累計舉(ju) 辦就業(ye) 扶貧現場招聘會(hui) 6期、“淨土阿壩-鬆潘縣‘春風行動’線上招聘會(hui) ”兩(liang) 期,提供縣內(nei) 外就業(ye) 崗位1萬(wan) 餘(yu) 個(ge) ,轉移貧困勞動力8454人次,帶動年人均增收1.6萬(wan) 元以上。注重脫貧攻堅“當務之急”和生態保護“長久之計”有機融合,建立17個(ge) 鄉(xiang) 鎮造林合作社和143個(ge) 行政村生態管護專(zhuan) 合社,整合開發地災監測員、生態護林員、村級保潔員等七類公益性崗位12750個(ge) ,累計安置貧困群眾(zhong) 7807人次。
此外,鬆潘還積極做好兜底保障,幫助貧困群眾(zhong) 實現“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教”,確保脫貧奔康路上不讓一人掉隊。
數據顯示,5年來,鬆潘累計投入資金1677萬(wan) 元,為(wei) 107戶貧困群眾(zhong) 新建房屋,為(wei) 605戶貧困群眾(zhong) 維修加固房屋;發放健康扶貧救助資金824.32萬(wan) 元,救助貧困群眾(zhong) 17344人次;落實“三免兩(liang) 補”政策,補助發放生活費8370餘(yu) 萬(wan) 元,惠及學生4萬(wan) 餘(yu) 人次,發放教育扶貧救助基金989萬(wan) 元,救助扶持貧困學生8622人次。
2017年,阿壩州脫貧攻堅督查組收到紅土鄉(xiang) 紅土村貧困戶郎加吉《脫貧建房,銘記黨(dang) 恩》的感謝信。70多歲的郎加吉在信中深情地說:“在黨(dang) 和政府的關(guan) 懷下,我們(men) 喬(qiao) 遷了新房。”
踐諾有新
探索脫貧奔小康的好做法
“靠栽種的359畝(mu) 羌活,我們(men) 村的貧困戶年均增收2675元。”在鬆潘燕雲(yun) 鄉(xiang) 卡龍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東(dong) 在朋友圈分享起村裏的喜事。
卡龍村曾是貧困村,以前並不種羌活。“這多虧(kui) 了水晶鄉(xiang) 川盤村村民,手把手教我們(men) 種羌活。”陳東(dong) 說,川盤村的幫扶,給他們(men) 提供了很多發展思路,並教會(hui) 了他們(men) 種羌活,發展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真正實現脫貧增收。
強鄉(xiang) 帶弱鄉(xiang) 、富村帶窮村、先進帶後進、企業(ye) 帶村寨——在脫貧攻堅中,針對地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鬆潘縣創新推廣實施“牽手奔小康”黨(dang) 內(nei) 幫扶工程,探索出以智力幫扶、項目幫扶、黨(dang) 建幫扶、資金幫扶為(wei) 內(nei) 容的“四帶四幫”鄉(xiang) 村扶貧協作新模式。
強鄉(xiang) 帶弱鄉(xiang) ,智力幫扶激發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將經濟條件較好的鄉(xiang) 鎮與(yu) 貧困村集中連片的鄉(xiang) 鎮結成友好共建鄉(xiang) 鎮,如鬆城、川主寺片區鄉(xiang) 鎮將轄區用工信息提供給熱務、毛爾蓋片區鄉(xiang) 鎮,實現869名貧困群眾(zhong) 在縣城及川主寺鎮穩定就業(ye) 。
富村帶窮村,項目幫扶解決(jue) 經濟發展之“困”。通過“支部+合作社”模式,幫助55個(ge) 貧困村發展有“造血功能”的項目。
先進帶後進,黨(dang) 建幫扶解決(jue) 組織建設之“弱”。引導15個(ge) 州縣先進黨(dang) 組織與(yu) 15個(ge) 貧困村黨(dang) 組織結成友好共建對子,推行黨(dang) 建聯席共建製度,采取“傳(chuan) 、幫、帶”方式,幫助其抓班子、帶隊伍、強組織、促增收、引致富。
企業(ye) 帶村寨,資金幫扶解決(jue) 發展融資之“難”。紮實開展企業(ye) 結對共建幫扶活動,如傳(chuan) 子溝村紅祥公司為(wei) 貧困村燕雲(yun) 鄉(xiang) 卡亞(ya) 村提供10萬(wan) 元“生產(chan) 發展基金”,用於(yu) 民俗手工藝品訂購,並幫助其銷售手工藝品1000餘(yu) 件。
目前,全縣55個(ge) 貧困村與(yu) 相對富裕村結成了對子,形成了抓鄉(xiang) 促村的完整體(ti) 係,累計帶動1300餘(yu) 人致富。
川盤村與(yu) 卡龍村結成幫扶對子後,兩(liang) 村每季度都召開交流對接會(hui) ,共同尋找脫貧增收點子,培訓種養(yang) 技術。同時,川盤村兩(liang) 委幹部每年到卡龍村看望慰問貧困戶,因地製宜幫助解決(jue) 實際困難。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脫貧奔康路上,鬆潘突出問題導向、結合縣情實際,還探索出一係列新做法,包括群眾(zhong) 與(yu) 企業(ye) 互評誠信積分機製、聯手京東(dong) 雲(yun) 賦能貧困群眾(zhong) 增收增效、探索醫聯共建共治健康精準扶貧新路、生態扶貧科學治理體(ti) 係、“戶戶訪、人人忙”實踐活動等多樣且務實的脫貧幫扶路徑。
2017年12月,鬆潘縣人民醫院與(yu) 四川省第二中醫院共建醫聯體(ti) ,是阿壩州首個(ge) 跨區域縱向合作緊密型醫聯體(ti) ,全麵提升了基層貧困群眾(zhong) 就醫體(ti) 驗,取得了“兩(liang) 增兩(liang) 降”的良好成效。
“兩(liang) 增”即診療科室和診療人數大幅增加。新建1個(ge) ICU,成功搶救高原多發危重症患者450餘(yu) 例;植入1個(ge) 國家級重點專(zhuan) 科針灸康複科和骨傷(shang) 科、肛腸科、婦科3個(ge) 省級重點專(zhuan) 科,成功為(wei) 8名貧困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兩(liang) 年來基層診療量占比明顯增長,門(急)診、住院人次分別提高19.07%和21.28%,手術台次同比增長36.68%。
“兩(liang) 降”即轉診患者和診療費用大幅下降,長途120轉診重病患者同比下降近40%。建檔立卡貧困戶報銷比例保障在95%以上,貧困群眾(zhong) 支付占比僅(jin) 為(wei) 5%。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成都高新區數字賦能“傳幫帶” 鑄牢德格脫貧“健康防線”
11月12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麥宿鎮。初冬時節,氣溫已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卻擋不住當地農牧民群眾接受義診的熱情——成都高新區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工作隊一行。[詳細] -
四川省批準涼山州7個縣摘帽脫貧 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四川省人民政府17日批準涼山州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詳細] -
大涼山擺脫“貧困枷鎖”
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昭覺縣、美姑縣等7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被稱為“中國最貧困角落”之一的四川大涼山整體擺脫貧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