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屏山:修四好農村路,助力脫貧攻堅
近日,交通運輸部“行在鄉(xiang) 村 遊在路上”脫貧攻堅自駕主題宣傳(chuan) 活動(四川站)走進宜賓市屏山縣。山腳,茂密的砂仁;山腰,連綿起伏的茵紅李樹;山頂,翠綠的富硒茶園。這是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人民過上幸福小康生活的最好印證。
屏山地處烏(wu) 蒙山麓,地形破碎、山高坡陡限製了屏山的發展,曾經,這裏是“萬(wan) 壑千山,出門無路;三農(nong) 百業(ye) ,舉(ju) 步維艱。”70%的村沒有硬化道路。如今,這裏是“路橋相通,縱橫聯網;小康路上,大道無疆。”
據宜賓市委常委、屏山縣委書(shu) 記廖文彬介紹,近年來,屏山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wei) 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發展機遇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各級政府和社會(hui) 各界的傾(qing) 力幫扶下,著力聚焦“兩(liang) 不愁、三保障”,將“四好農(nong) 村路”建設作為(wei) 脫貧攻堅的先行軍(jun) 。
2015年即實現100%建製村通硬化路目標,2019年實現100%建製村通客車目標,75%村民小組通硬化路,公路總裏程達2488公裏,其中國省道330公裏,縣鄉(xiang) 道120公裏,村組道2038公裏,基本形成了以國省幹線為(wei) 骨架、縣鄉(xiang) 村道為(wei) 支線、村組道為(wei) 脈絡的對外通暢、內(nei) 部便捷公路路網體(ti) 係。
5年來,該縣建成村道聯網路、通組公路、扶貧路、旅遊路、資源路、產(chan) 業(ye) 路等農(nong) 村公路共計1654公裏,極大推動了以種植茶葉、茵紅李、白魔芋等為(wei) 主的種植業(ye) 發展,帶動農(nong) 民增收致富,如期實現高質量脫貧。如今的屏山,是中國有名的“綠茶之鄉(xiang) ”和“白魔芋之鄉(xiang) ”,茵紅李種植規模達10萬(wan) 畝(mu) ,投產(chan) 麵積超8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約9萬(wan) 噸,遠銷上海、浙江、江蘇等長三角地區,2019年創造經濟產(chan) 值近5億(yi) 元。
“2015年以前,屏山縣道路等級低、路網密度低、通村通暢率低,群眾(zhong) 出門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農(nong) 產(chan) 品運輸是肩挑背馱、舉(ju) 步維艱,通水泥路成為(wei) 了屏山人民脫貧奔康道路上最大的期盼!”屏山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代軍(jun) 介紹。
說起交通對人民生活的改變,當地茶農(nong) 有一肚子話要說。1976年生的張德兵是屏山縣本地人,1999年返鄉(xiang) 創業(ye) 做茶葉生意。他記得,90年代茶農(nong) 在白天采摘,步行一個(ge) 多小時將茶葉運送到加工廠,否則就隻能晚上拿著火把回來。“此前我們(men) 這裏的重點是為(wei) 向家壩水庫移民,2015年開始工作重點變成產(chan) 業(ye) 扶貧,2016年公路修到了山上,從(cong) 此農(nong) 民的收入開始大幅增長。”
由於(yu) 道路陡峭且沒有公路,以前的茶葉運輸隻能肩背人扛,運輸成本占生產(chan) 成本20%。有了公路,家裏買(mai) 輛車就可以運到山下,運輸成本降到了3%。茶農(nong) 便利了,客戶考察進貨也便利了,生意更方便開展。
張德兵告訴記者,他當年出去打工的時候,當地種水稻自給自足尚不能完全滿足,如今隻要家裏有幾畝(mu) 茶葉,脫貧奔小康已不是問題。他管理的茶園規模也從(cong) 幾百畝(mu) 到了如今的兩(liang) 萬(wan) 畝(mu) ,正在做大做強。
一路通,百業(ye) 興(xing) 。截至目前,屏山經濟開發區已累計簽約紡織企業(ye) 32家、建成17家、在建15家,預期實現年產(chan) 值366.7億(yi) 元,初步建立涵蓋紡紗、紡線、織布、服裝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全縣茶葉麵積達到21萬(wan) 畝(mu) 、茵紅李麵積達到12萬(wan) 畝(mu) 、年產(chan) 生豬22萬(wan) 頭,農(nong) 村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06元。
2019年,屏山縣實現了縣內(nei) 10765戶42826人貧困戶全部脫貧。今年2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批準屏山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今年8月,屏山縣順利通過國家脫貧攻堅普查驗收。
“借力交通,宜賓脫貧步伐鏗鏘有力。”宜賓市委常委、屏山縣委書(shu) 記廖文彬向記者介紹,今年4月,宜賓市率先在全省實施鄉(xiang) 村客運“金通工程”全域試點,普及2813個(ge) 建製村,惠及群眾(zhong) 400餘(yu) 萬(wan) 人。通過“全域打造、全域切入、全要素保障、全民化參與(yu) ”的方式,投入資金4000餘(yu) 萬(wan) 元,精準掌握全市2813個(ge) 建製村基礎信息,加寬改造農(nong) 村公路514公裏,整治“暢返不暢”路段204公裏,增設路側(ce) 護欄60公裏,切實改善農(nong) 村公路基礎設施條件。投入客車1710輛,247個(ge) 建製村調整為(wei) 日發班,359個(ge) 建製村調整為(wei) 趕場班+周末班,244個(ge) 建製村實現公交化運行。
“今後,我們(men) 將努力探索鄉(xiang) 村客運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農(nong) 村物流等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依托鄉(xiang) 村客運場站,完善城鄉(xiang) 客運線網和物流配送網絡,在金通之路上行穩致遠,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交通活力,全力打造宜賓交通新品牌,樹立酒都發展新形象。”廖文彬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涉藏地區致富路越走越寬
康巴大地千山錦繡,美麗甘孜萬眾歡騰。今年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在前不久舉行的慶祝大會上,人們身著盛裝、載歌載舞,喜悅之情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詳細] -
四川省廣安市棗山園區棗山園區精準發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指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之舉。近年來,四川省廣安市棗山園區不斷強化措施,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詳細] -
四川省鬆潘縣以雪山草地精神寫好高質量脫貧奔康答卷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鬆潘縣川主寺鎮的元寶山頂,矗立著一座紅軍長征紀念總碑,被譽為“中華第一金碑”,是一座銘記紅軍長征勝利的總紀念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