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作坊到“大車間” 這本文化扶貧經念“活”了
“這個(ge) 項鏈太精美了,一定要買(mai) 下來。”10月17日上午,甘孜州德格縣巴宮街德格印經院舉(ju) 行了一場特殊的“扶貧大禮包”展銷會(hui) ,來自當地的農(nong) 特產(chan) 品及民族手工藝品,線上線下集體(ti) 亮相。
近年來,德格縣通過政策扶持,采取“五個(ge) 加”模式,在麥宿建起19處民族手工藝扶貧車間,讓農(nong) 牧民成為(wei) 手工藝人,從(cong) 而擺脫貧困。從(cong) 民間小作坊向扶貧“大車間”轉化,德格縣持續書(shu) 寫(xie) 獨特文化扶貧經。
轉變:貧困牧民變身手工藝人
距德格印經院100多公裏的普馬鄉(xiang) 絨達村,是麥宿片區銅鑄手工藝世家欽樂(le) 工坊所在地。燈光聚焦下,手工藝者布姆仔細鏨鑿,有節奏的敲打聲中,印經院的輪廓逐漸在項鏈吊墜上成型……
隔壁房間,40歲的紮西措也忙著打磨手中的銅鑄部件。工坊“90後”女主人達瓦卓瑪介紹,德格麥宿銅鑄造技術曆史悠久、工序繁多,“一件傳(chuan) 統的利瑪銅鑄工藝品,需要敲擊52萬(wan) 來次才能完成。”
紮西措家住真通村,帶著兩(liang) 個(ge) 女兒(er) 的她,腿腳不太利索,過去靠低保生活,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1年,紮西措來到欽樂(le) 工坊學習(xi) 手工藝製作。從(cong) 簡單的樹脂係列到彩繪,再到複雜的銅鑄,隨著手藝不斷精進,她的收入從(cong) 最初的50元一天實現翻番。“去年僅(jin) 工資收入就有3萬(wan) 元,今年還會(hui) 更高。”
在欽樂(le) 工坊,像布姆和紮西措這樣的手工藝人共53人,按工種、技術嫻熟程度每天獲得80-300元不等的工資。“麥宿片區工作委員會(hui) 下轄5個(ge) 鄉(xiang) 鎮的農(nong) 牧民,靠做手工產(chan) 品脫了貧。”德格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澤翁羅布說。
目前,該工坊院子裏,一座500平方米的嶄新木質樓房正進行內(nei) 部裝修。二樓有7間民宿,樓下則是銅鑄州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尼瑪的扶貧車間。“預計明年5月開業(ye) 。”達瓦卓瑪說,可提供50-100個(ge) 就業(ye) 崗位。
轉化:手工作坊變身生產(chan) 車間
在麥宿片區,像欽樂(le) 工坊這樣的扶貧車間已有19個(ge) 。“我們(men) 這裏雖然旅遊資源和文化資源豐(feng) 厚,但曾是全縣最窮、最封閉的地方。”德格縣藏藝通旅遊文化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董事長降擁彭措說。
2019年,德格縣利用廣東(dong) 援建資金1400萬(wan) 元,以“黨(dang) 建引領+產(chan) 業(ye) 園區+龍頭企業(ye) +扶貧車間+家庭作坊”模式,在麥宿實施19處特色民族手工藝扶持項目,涉及唐卡繪畫、木雕、泥塑、彩繪、陶器、編製、銅鑄等。
或改善原有生產(chan) 條件,或打捆建成集製作、展覽、體(ti) 驗為(wei) 一體(ti) 的特色民族手工藝產(chan) 業(ye) 園區,或政策支持提檔升級……原來家庭式的若幹小作坊,逐步轉化為(wei) 園區化、規模化生產(chan) 的扶貧生產(chan) “大車間”。“原來的工坊麵積有限,我隻教了7個(ge) 徒弟,現在車間寬敞、條件更好,可以多收徒弟了。”站在新建的112平方米扶貧車間內(nei) ,羊毛絨編織非遺傳(chuan) 承人占珠說。
目前,麥宿有2000餘(yu) 名手工藝人,基本實現村村有工坊、家家有藝人,每年帶來收入1000餘(yu) 萬(wan) 元。
以文化作帶動,富一方群眾(zhong) 。今年4月,德格縣再投入2000萬(wan) 元,在麥宿修建民族手工藝展銷和培訓中心,麵積近5000平方米,集手工藝品展銷、傳(chuan) 統民族手工藝技能培訓、住宿等為(wei) 一體(ti) ,逐步形成“遠看是綠水青山,中看是產(chan) 業(ye) 園區,近看是美麗(li) 村落”的麥宿片區產(chan) 業(ye) 格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慎海雄在涼山樂山成都調研時強調:持續做好脫貧攻堅和文旅融合發展講好新時代故事
11月27日至30日,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慎海雄先後前往涼山州喜德縣、西昌邛海濕地、峨眉山市融媒體中心、成都市東安湖體育公園等地調研。[詳細] -
華能雅江公司建設派墨公路,為山鄉發展建好
墨脫,被譽為一朵隱秘的“蓮花”,北麵是舉世矚目的喜馬拉雅,西麵是最美山峰南迦巴瓦峰,雅魯藏布江急轉直下,縱貫南北,這裏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然而,由於大山的阻隔。[詳細] -
青海循化:黃河岸邊樹起“撒拉族綠色家園”品牌
中國青年網海東11月26日電 如何有效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群眾過上好日子的驅動,還能兼顧生態發展與保護? 抓住旅遊市場升溫的有利時機,引導民間投資麵向市場創特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