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雲南屏邊:特色資源變致富產業

發布時間:2020-12-04 10:42:00來源: 經濟日報

  高山綿綿,大河奔流。綠油油的果樹長滿了河穀兩(liang) 側(ce) 的山坡。這裏就是雲(yun) 南省屏邊縣。近年來,屏邊縣將“消除絕對貧困”作為(wei) 首要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聚焦“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狠抓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逐一攻克脫貧堡壘,取得了決(jue) 定性勝利。

  山上栽滿“搖錢樹”

  “這幾年,我們(men) 始終以解決(jue) ‘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為(wei) 主線,通過不斷努力,全縣農(nong) 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4年的5710元增加到2019年的9627元,增速實現了年均兩(liang) 位數增長。”屏邊縣委書(shu) 記蘇暢對經濟日報記者說。

  屏邊縣農(nong) 民增收快,是因為(wei) 山上栽滿了“搖錢樹”。

  這裏不能不提到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wei) 主的“十百千”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工程。

  這一工程就是立足屏邊山區氣候特點,在海拔900米以下熱區發展屏邊荔枝10萬(wan) 畝(mu) 、在海拔900米至1400米區域種植枇杷10萬(wan) 畝(mu) 、在海拔1400米以上適宜區域發展獼猴桃10萬(wan) 畝(mu) ,建成100個(ge) 示範基地,發展種植大戶1000戶以上。同時,依靠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帶動鄉(xiang) 村旅遊,規劃推進新現河百裏枇杷大峽穀及枇杷莊園經濟帶、南溪河百裏荔枝大峽穀及荔枝莊園經濟帶、玉屏—新華—和平—白雲(yun) 百裏獼猴桃產(chan) 業(ye) 及獼猴桃莊園建設,建成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現代農(nong) 業(ye) 莊園。

  玉屏鎮大份子村就是屏邊縣“十百千”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工程中的優(you) 秀典型。

  大份子村在大山頂上,距玉屏鎮政府10公裏,轄8個(ge) 自然村,有常住人口438戶175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26戶1265人,目前已經全部脫貧摘帽。

  就在4年前,大份子村還是遠近聞名的窮窩窩。

  在大份子村發展紅心獼猴桃產(chan) 業(ye) 的民營企業(ye) 家田波告訴記者,4年前,村裏沒有通公路,搬東(dong) 西下山都要靠肩挑背馱。田波在村裏流轉了360畝(mu) 坡地,跟著他一起幹的42戶中,有38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不懂技術,田波就從(cong) 幾千公裏外的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請來獼猴桃專(zhuan) 家教授種植技術。短短幾年,村裏已經辦了53場技術培訓。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份子村的紅心獼猴桃不僅(jin) 口感好,還比全國其他產(chan) 地早熟近1個(ge) 月,銷售非常好。僅(jin) 2019年通過電商平台,就銷售獼猴桃、百香果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2000餘(yu) 件,幫助農(nong) 民增收10餘(yu) 萬(wan) 元。除了大力發展以獼猴桃為(wei) 主的支柱產(chan) 業(ye) 外,大份子村還引進烏(wu) 克蘭(lan) 大櫻桃、黃金百香果,構建以林下砂仁種植與(yu) 生態家禽養(yang) 殖相融合的多元化產(chan) 業(ye) ,如今已發展獼猴桃470畝(mu) 、烏(wu) 克蘭(lan) 大櫻桃600畝(mu) 、黃金百香果100餘(yu) 畝(mu) 。

  目前,屏邊全縣已累計發展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wei) 主的水果種植39.2萬(wan) 畝(mu) ,發展以杉木、榿木為(wei) 主的用材林105萬(wan) 畝(mu) ,發展以草果、砂仁為(wei) 主的林下中藥材31萬(wan) 畝(mu) 。

  有了好產(chan) 品,還需好品牌,屏邊縣又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屏邊荔枝一炮走紅,已成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

  群眾(zhong) 吃上旅遊飯

  綠色生態旅遊是屏邊縣脫貧攻堅中新崛起的致富產(chan) 業(ye) 。

  屏邊縣苗繡展示館是遊客必去的景點之一。這裏每天都有幾十位身著苗族傳(chuan) 統服裝的繡娘,三三兩(liang) 兩(liang) 圍坐在一起,專(zhuan) 心致誌地繡花。

  “我每天送孩子上學,忙完家裏的事,就來這裏做繡娘。計件工資,一個(ge) 月能賺500元。”38歲的苗族婦女楊瓊高興(xing) 地對記者說。楊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來自白河鎮坡頭村,兒(er) 子6歲,需要她在家照顧。繡娘這種工作特別適合像她這樣的留守婦女。

  屏邊縣縣長李雄文告訴記者,屏邊縣將苗繡與(yu) 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大力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苗繡產(chan) 業(ye) 。屏邊縣已建成繡莉豐(feng) 鄉(xiang) 、太平村繡娘坊等4個(ge) 扶貧車間、8個(ge) 繡娘工作站和20座家庭繡夢工坊。一些有刺繡技藝的苗族婦女紛紛拾起繡花針,精心繡製美好新生活。一些苗族女孩也摒棄“學繡花不如去打工”的觀念,虛心向老師傅請教,專(zhuan) 心在家學習(xi) 刺繡手藝。很多苗族婦女實現了居家創收兩(liang) 不誤的美好願望。

  苗繡隻是屏邊縣綠色生態旅遊諸多亮點中的一個(ge) 。

  在屏邊縣城西片區,有一處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築群,它就是滴水苗城。滴水苗城作為(wei) 屏邊縣精品縣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包括“一心八寨”(苗文化中心,玉水寨、滴水寨、酈水寨、悅水寨、雲(yun) 水寨、臨(lin) 水寨、匯水寨、融水寨)、“一河五景”(牧羊河,苗城寨門、花山廣場、苗王府、苗曆廣場、滴水瀑布)。項目采用文化吸引、環境提升、產(chan) 業(ye) 融合、規模聚集、機製創新的“五輪驅動”發展路徑,將城市建設與(yu) 旅遊產(chan) 業(ye) 結合起來,突出“山、水、林、苗、城”特色,著力打造苗族風情旅遊小鎮。

  作為(wei) 第一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屏邊縣森林覆蓋率達61.97%。近年來,屏邊縣以建設“山、水、林、苗、城”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旅遊思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苗族花山節”為(wei) 支點,撬動全域旅遊格局。2019年,屏邊縣累計接待遊客134.53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21.11%;實現旅遊總收入19.22億(yi) 元,同比增長29.60%。綠色生態旅遊有效增加了群眾(zhong) 收入,加快了屏邊脫貧攻堅進程。

  革除陋習(xi) 促脫貧

  脫貧摘帽後,如何鞏固脫貧成果?屏邊縣的辦法是移風易俗,充分激發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內(nei) 生動力。

  曾經汙水橫流、蒼蠅亂(luan) 舞的大份子村,如今麵貌一新。大份子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楊順成告訴記者,按照景區化標準,大份子村民居進行了統一改造,拓寬硬化路麵2188.2平方米,新建文化活動廣場420平方米、衛生公廁一座、垃圾房一座。村裏配套設置了50個(ge) 垃圾桶,還新建了排汙管道、三級化糞池。同時,村兩(liang) 委大力開展移風易俗革除陋習(xi) 行動。

  屏邊縣全麵壓實縣級各部門、各級定點扶貧單位和幫扶責任人的責任,在全縣開展“除三黑”“清三堆”行動,著力解決(jue) 樓板黑、牆麵黑、地板黑和農(nong) 戶柴堆、糞堆等髒亂(luan) 差情況,進一步提升了村莊農(nong) 戶家庭風貌。據統計,屏邊縣已建成農(nong) 村衛生戶廁9487座,實施無害化衛生戶廁改建4081座,新建村組道路888公裏,建成農(nong) 村生活垃圾焚燒池695個(ge) ,配置垃圾運輸車10輛、移動垃圾設備82台、垃圾箱1396個(ge) 。昔日髒亂(luan) 差的農(nong) 村風貌有了質的提升。屏邊縣又組織宣講團,深入村組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宣講。全縣147支文藝團隊編排脫貧致富節目,講好脫貧攻堅故事。政府出資製作精準扶貧政策明白卡和宣傳(chuan) 掛曆,發到每一戶貧困戶,選樹群眾(zhong) 身邊的典型,又精心製作播放苗漢雙語脫貧攻堅廣播節目,廣泛開展“革陳規、除陋習(xi) 、樹新風、促脫貧”活動。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