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不毛之地蝶變綠色家園——石漠化地區雲南西疇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發布時間:2020-12-08 14:59:00來源: 光明日報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chuan) 後代。”這句寫(xie) 在雲(yun) 南文山州西疇縣興(xing) 街鄉(xiang) 東(dong) 升村委會(hui) 江龍村小組院牆上的順口溜,正是江龍村民們(men) 脫貧致富的秘訣,也是石漠化地區西疇縣綠色發展之路的通俗表達。

  20世紀60至80年代,西疇縣生態環境遭到嚴(yan) 重破壞,全縣森林覆蓋率僅(jin) 為(wei) 25%,石漠化麵積占全縣國土麵積的71.6%,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深重的地區之一。近30年來,西疇人向石漠宣戰,創造了“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走出了一條石漠化治理綠色發展之路,解決(jue) 了溫飽,摘掉了窮帽,如今正依靠綠色產(chan) 業(ye) 大步邁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石山坡上長出柑橘樹

  20多年前的江龍村,石漠化程度深,旱澇災害頻發,村內(nei) 唯一的水源龍泉變枯井,村民隻能遠到3公裏以外的鄰村挑水,是當地有名的“救濟村”。

  2004年,江龍村修通了公路,整治了村容村貌。但因沒有產(chan) 業(ye) ,村民們(men) 依然貧困。退休教師劉超仁申請入黨(dang) ,並發動8戶村民種了20多畝(mu) 柑橘。“當時我的退休工資有600元,可是村民人均收入還不到600元,我入了黨(dang) ,更能夠發動大家種橘子脫貧。”劉超仁說。

  如今的江龍村,村裏田地裏、山坡上、房前屋後都種滿了柑橘,鬱鬱蔥蔥的柑橘園中,金燦燦的柑橘把一株株橘子樹壓彎了腰。村民們(men) 住進了剛建起的新樓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魏有權說:“三年前,全村800畝(mu) 橘子中有600多畝(mu) 掛果,多數出口越南,人均純收入有1萬(wan) 多元,森林覆蓋率由1995年前的32%提高到80.4%,我們(men) 村也被命名為(wei) 省級文明村。”

  “我今早上用三輪車拉了600斤橘子到興(xing) 街,讓老伴在街上賣,我又趕回來采摘了600斤,明天再拉去賣。”今年已73歲的劉超仁,背著一籮筐橘子笑嗬嗬地說:“現在全村有1100畝(mu) 橘子,年收入300多萬(wan) 元,多數人家都有10萬(wan) 元,周圍村子也學習(xi) 我們(men) 。村裏的地種完了,有12戶村民就到麻栗坡縣去租地種橘子。”

  如今,在滬滇合作項目資助下,江龍村家家戶戶的庭院裏建起木亭、假山,橘子園邊正在修建儲(chu) 存橘子的冷庫。在村道旁院牆上,一幅幅橘子樹的風景壁畫格外醒目。

  石頭窩種成藥園子

  一米多高石頭壘砌的台地石埂延伸上百米,層層疊疊就像古老的城堡,台地上片片紅土和條條青灰石埂,宛如一幅寫(xie) 意的山水畫。三年前,西疇縣蚌穀鄉(xiang) 程家坡村委會(hui) 玉屏山村從(cong) 石頭窩中改造出了400畝(mu) 台地。

  玉屏山村小組長謝方勇說:“政府幫助把石頭地改造成台地後,2018年村民們(men) 在台地上種烤煙脫了貧,這兩(liang) 年流轉台地給外地老板種三七,這裏成為(wei) 西疇最大的三七種植示範園。”

  “以前種苞穀一畝(mu) 收入500元,種烤煙1000元,現在僅(jin) 租地1畝(mu) 就有1800元。”正在采收三七的66歲的婦女謝方英邊幹活邊說,“我家的5畝(mu) 台地租給老板種三七,我和老公都來示範園打工,明年我們(men) 準備種薑,收入會(hui) 更多。”

  石漠化治理後的西疇不僅(jin) 種三七多,其他中藥材的種植也越來越多。在西疇蚌穀鄉(xiang) 長箐村麽(me) 黑梁子,政府發動群眾(zhong) 改造台地,石埂有3米多高,寬闊的台地裏長滿了一米多高的苦參,這是陳敦儒投資開發的564畝(mu) 苦參種植基地。他組建了藥材林果公司和有130戶村民參加的藥材種植合作社,帶動全縣種植藥材12000多畝(mu) 。“我們(men) 的藥材賣給省外金嗓子、三九等製藥企業(ye) ,年產(chan) 值6000多萬(wan) 元。”陳敦儒說。

  目前西疇全縣中藥材種植麵積達77289畝(mu) ,石山坡上的一個(ge) 個(ge) 藥園子成為(wei) 村民們(men) 的致富園。

  石漠荒山變千畝(mu) 果園

  “過去這一帶水土流失嚴(yan) 重,2014年以來普及了水窖和沼氣,國家投資治理石漠化,生態環境才開始恢複。”西疇縣興(xing) 街鎮三光片區多依坪村小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夏應書(shu) 說。

  三光片區涉及興(xing) 街鎮三光等6個(ge) 村委會(hui) 2253戶,石漠化麵積30平方公裏,是西疇縣石漠化最嚴(yan) 重地區之一。

  近年來,政府投資4.7億(yi) 元,發動群眾(zhong) 將石旮旯地變成了平整肥沃的“三保”台地。三光片區利用層層疊疊的台地,引進浩弘公司發展獼猴桃種植,綠色覆蓋了石漠山崗,各村寨的村民從(cong) 土坯房搬進了磚瓦房。

  如今的三光片區獼猴桃果園已達5000畝(mu) 。“這裏的獼猴桃優(you) 質有機,去年初掛果,今年銷往北上廣,收入300多萬(wan) 元,明年可達1000多萬(wan) 元。”浩弘公司總經理陳登樹快人快語,“到石漠化地區開發農(nong) 產(chan) 品雖然成本高,但能帶動村民們(men) 脫貧,盡企業(ye) 的社會(hui) 責任。三光片區358戶村民流轉5000畝(mu) 土地給公司種植,每年租地收入400多萬(wan) 元;每天有100多村民到種植基地打工,一年務工收入400多萬(wan) 元;公司還帶動全縣14個(ge) 村集體(ti) 3000多戶入股,村民們(men) 可以固定分紅。”

  “和10年前相比,變化太大了!以前在石頭縫裏種烤煙和苞穀,後來政府改造了台地,我家16畝(mu) 地租給公司種獼猴桃,800元1畝(mu) ,我用租金開了農(nong) 家樂(le) 和民宿,還買(mai) 了農(nong) 用車、微型車和三輪摩托。”多依坪村村民江應凱高興(xing) 地說。

  獼猴桃果園如綠色絨毯鋪滿山坡,包圍著一座座圓錐形的綠色山峰。三光片區不僅(jin) 成為(wei) 綠色山崗,而且成為(wei) 村民們(men) 增收的聚寶盆,成為(wei) 國家石漠公園,去年吸引了約10萬(wan) 人次前來參觀旅遊。

  2018年,西疇縣依靠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在文山州率先脫貧摘帽, 37303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脫貧摘帽後,如何鞏固脫貧,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我們(men) 一靠綠色產(chan) 業(ye) ,二靠群眾(zhong) 就業(ye) 。”西疇縣委書(shu) 記蔣俊說。西疇縣以“養(yang) 好一隻雞、栽好一山藥、種好一園菜、做特名優(you) 水果”為(wei) 重點,全力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讓脫貧群眾(zhong) 持續增收。

  “新時代的西疇精神苦幹、實幹、創新幹!就是偉(wei) 大的脫貧攻堅精神和創新精神!依靠這種精神,西疇走出了一條石漠化地區擺脫貧困、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綠色發展之路。”蔣俊說出了多年扶貧的感悟。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