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駐”進民心 幫出實效——記西藏拉薩市曲水縣第九批駐三有村工作隊

發布時間:2021-02-01 09:33:00來源: 拉薩日報

  西藏拉薩曲水縣第九批駐三有村工作隊自2020年1月入駐拉薩河畔三有村以來,他們(men) 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俯下身子做實事,盡心竭力幫助解決(jue) 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力所能及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做好事,用實際行動踐行為(wei) 民服務的駐村工作宗旨,成了村民們(men) 信得過、處得來的“好兄弟”“好閨女”“好幫手”。

  三有村,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2016年來自周圍10個(ge) 村落的180戶村民遷居至此,開始新生活。如今,走進三有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特色鮮明的藏式小樓,鮮豔的五星紅旗飄揚在家家戶戶樓頂,一幅美麗(li) 鄉(xiang) 村的圖景展現在眼前。整潔有序的村容村貌,都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工作密不可分。

  暖心幫扶與(yu) 群眾(zhong) 心連心

  三有村駐村工作隊是由一支精兵強將組成的隊伍,來自不同單位的四個(ge) 人匯集在一起,將他們(men) 的熱情、關(guan) 愛獻給每一位三有村村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張鈺告訴記者,為(wei) 了改變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一些習(xi) 慣,駐村工作隊不僅(jin) 每周都會(hui) 組織村民進行義(yi) 務拾撿垃圾活動,也會(hui) 經常性組織開展宣傳(chuan) 教育活動,強製性的行為(wei) 逐漸轉化成自覺行動,村裏亂(luan) 扔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少,村容村貌越來越美麗(li) 潔淨。

  記者跟隨張鈺將工作隊之前為(wei) 每家每戶拍攝的“全家福”送到老百姓手中。村民尼瑪是張鈺的結親(qin) 戶,張鈺一有空就到“親(qin) 戚”家走動,幫助她的孫女們(men) 輔導功課,給她們(men) 送去衣物和學習(xi) 用品,鼓勵她們(men) 好好學習(xi) 。搬遷前,尼瑪既要照顧兩(liang) 個(ge) 年幼的孫女,又要打理家裏的農(nong) 田,隻能靠女兒(er) 打散工的微薄收入維持家用。了解到尼瑪做得一手好菜,張鈺便鼓勵她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申請到村裏的養(yang) 老驛站務工。如今,她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幫忙管理村裏的“養(yang) 老驛站”。“自從(cong) 駐村工作隊來到我們(men) 村之後,他們(men) 隔三岔五就到家裏噓寒問暖,問問我們(men) 生活有啥困難,最近身體(ti) 怎麽(me) 樣……因為(wei) 有他們(men) 無微不至的關(guan) 心和關(guan) 愛,才有了我們(men) 家現在安居樂(le) 業(ye) 的生活。”尼瑪回顧駐村工作隊來後的點點滴滴,有太多的收獲和感動。

  尼瑪一家的改變是整個(ge) 村子的一個(ge) 縮影:冒著嚴(yan) 寒查看村組道路和農(nong) 房安全情況、挨家挨戶囑咐村民注意安全、俯下身子仔細問候老人身體(ti) 情況、擼起袖子幫助清理院子裏的垃圾雜物……張鈺告訴記者,駐村工作隊一來到三有村後,便積極入戶調查,挨家挨戶了解情況,通過一次次與(yu)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接觸、交流,逐步與(yu) 村裏群眾(zhong) 建立感情,得到了群眾(zhong) 的信任和認可。

  產(chan) 業(ye) 扶貧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

  作為(wei) 西藏首批易地搬遷安置點,搬遷是手段,脫貧致富才是目的。怎樣才能激發生活困難群眾(zhong) 脫貧致富內(nei) 生動力,實現穩定增收?這些問題一直是三有村駐村工作隊關(guan) 心關(guan) 注的重點工作。

  “軋軋軋……”走進村頭的曲水卓瑪民族服飾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屋內(nei) 整齊地擺放著縫紉機,紮眼穿線的“軋軋”聲此起彼伏,顏色各異的布料在村民的手中來回擺弄著……考慮到三有村大多數年輕人在外打工,村裏的留守婦女、老人居多,還有部分殘疾人士,過去,他們(men) 大多數時間都處於(yu) “無所事事”的狀態。駐村工作隊與(yu) 村“兩(liang) 委”結合實際,讓曲水卓瑪民族服飾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在村裏落了戶,隨著三有村“扶貧車間”的有效運轉,如今,三有村的留守婦女有了就業(ye) 空間,實現了就業(ye) 、務農(nong) 、顧家三不誤。張鈺告訴記者,合作社下一步的目標是再設計一些包括服裝在內(nei) 的新產(chan) 品,同時抓住產(chan) 品質量及銷售市場,將產(chan) 業(ye) 做大,帶動更多人就業(ye) 。

  “我們(men) 村主要是依托產(chan) 業(ye) 扶持和勞務輸出來進行脫貧。‘扶貧車間’通過訂單式地生產(chan) 服裝、桌布等產(chan) 品帶動老百姓增收,在分紅的同時,吸納了本村15名因為(wei) 不能長期外出打工的老百姓就近就業(ye) ,每個(ge) 月的基礎工資達到了每人2600元。”據張鈺介紹,為(wei) 掌握搬遷群眾(zhong) 勞動力培訓需求和就業(ye) 意願,三有村駐村工作隊積極探索,開展了搬遷對象轉移就業(ye) 需求調查摸底工作,並對有轉移就業(ye) 培訓意願的村民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chuan) 、培訓、崗位對接工作,先後建立了奶牛養(yang) 殖、藏雞養(yang) 殖、藥材和飼草種植、商鋪經營等產(chan) 業(ye) 項目,使得家家能分紅、戶戶有工作。現在,三有村實現一戶一人或多人就業(ye) ,實現人人有事做、天天有收入的良好格局。

  “現在看到老百姓住進了新房子,看到了幹淨整潔的村莊,看到了我們(men) 幫扶的一批批老百姓走向了致富之路,我感覺心裏美滋滋的。”張鈺情真意切,回憶著過去的點點滴滴,“一年前,我們(men) 帶著無限的激情和服務百姓的初心來到三有村,回望這一年的工作,我們(men) 做到了想老百姓所想,憂老百姓所憂……”情越幫越真,心越走越近,在一批又一批工作隊的幫扶下,三有村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村民腰包越來越鼓了。“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我們(men) 駐村工作隊會(hui) 繼續把群眾(zhong) 的疾苦、心聲放在心頭,讓村民們(men) 的日子過得更紅火。”張鈺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