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村民旦增曲宗細數奮進在小康路上的點點滴滴

發布時間:2021-05-20 09:52:00來源: 西藏日報

  今年41歲的旦增曲宗,家住西藏山南市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宗卡村。宗卡村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村,村民多以種地為(wei) 生。旦增曲宗家有18.2畝(mu) 地,她告訴記者:“機械化普及後,種地已經不像過去那麽(me) 費時費力了。”

  旦增曲宗家很早就享受到了機械化帶來的便利。早在2002年,她家就買(mai) 了一輛“180”拖拉機,2014年又買(mai) 了一輛更好的拖拉機。“拖拉機在農(nong) 村挺實用,拉貨、耕地都用它。”她說。

  種地節省時間後,村民外出務工的機會(hui) 也多了。旦增曲宗的丈夫尼瑪每年有八九個(ge) 月都在外打工。“去外麵打工一天能掙250元,除去日常開銷,還能存一部分。”她告訴記者:“家裏有兩(liang) 個(ge) 小孩,一個(ge) 上初二,一個(ge) 上高三,托國家好政策的福,一個(ge) 星期我們(men) 給的生活費還不到250元。”

  穩定的收入,讓旦增曲宗家的生活質量穩步提高。去年,她家花10萬(wan) 元買(mai) 了一輛小汽車。“買(mai) 車,用的是這幾年攢的錢,沒有貸款。”旦增曲宗說。

  丈夫在外打工掙錢,家裏的旦增曲宗也沒閑著。種地之餘(yu) ,她獨自一人照管祖傳(chuan) 的水磨坊。她說:“水磨坊我很小的時候就有了,以前是爸啦(父親(qin) )在管,2015年開始由我接管。”

  旦增曲宗家的水磨坊基本上是“義(yi) 務勞動”,她說:“磨14公斤糌粑收2元錢,一年掙不了幾個(ge) 錢,圖的就是鄰裏方便。”

  旦增曲宗的家是一個(ge) 臨(lin) 溪而建的藏式小院。她對記者說:“房子是2003年建的安居房,政府補貼一部分,自籌一部分,房子質量很好,這些年都沒有翻修過。”

  除經營水磨坊外,旦增曲宗還有一項增收來源是織氆氌。去年,她織了兩(liang) 卷氆氌,買(mai) 了9000元。她說:“氆氌不愁銷售,這兩(liang) 卷氆氌是桑日縣一家藏裝店早就訂好的。他們(men) 說我織多少,他們(men) 要多少,隨時送來都行。”

  銷售不愁,讓旦增曲宗有了辦氆氌編織合作社的想法。實際上,這個(ge) 想法早在2017年就有了,但一直沒能辦起來。

  心靈手巧的旦增曲宗除了是氆氌編織能手外,還是宗卡村的婦女主任。她說:“宗卡村大多數婦女都會(hui) 織氆氌,辦氆氌編織合作社可以幫助村裏60多名婦女增加收入。”

  說著,應記者邀請,旦增曲宗架起織機展示技藝。她和我們(men) 說著話,絲(si) 毫不影響手上的動作。為(wei) 了辦氆氌編織合作社,前幾年,山南市相關(guan) 部門來宗卡村調研時,她還專(zhuan) 門反映過,但之後一直沒有準確的回複。“不管怎麽(me) 樣,我還是會(hui) 想辦法辦成這件事。”說著,旦增曲宗的電話響了,村委會(hui) 主任叫她去鄉(xiang) 裏開會(hui) 。

  除了是村婦女主任外,旦增曲宗還是鄉(xiang) 人大代表。“ 最近,鄉(xiang) 裏、村裏事情挺多的,忙完脫貧攻堅後,又開始搞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了。”她說:“鄉(xiang) 村振興(xing) ,村民很有信心。大家都說:‘脫貧攻堅那麽(me) 難的事,黨(dang) 和政府帶領我們(men) 都辦成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也一定能實現。’”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