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中國寶“藏”|西藏:喜馬拉雅山區的小康之路

發布時間:2021-06-02 09:58:00來源: 新華社

  35歲的村民次旺平措給記者算了一筆收入賬:裝載機租賃一年收入15萬(wan) 元,政策性補貼、旅遊收入5萬(wan) 多,家庭年收入超過20萬(wan) 元。“與(yu) 在墨脫的生活相比,不知好了多少倍。”

  這裏是西藏林芝市米林縣羌納鄉(xiang) 西嘎門巴村。由於(yu) 生存環境惡劣,2003年6月,喜馬拉雅山東(dong) 段墨脫縣甘登鄉(xiang) 的40戶140多人搬遷到此。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裏已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西嘎門巴村位於(yu) 前往雅魯藏布大峽穀景區的必經之地,憑借獨特的地理優(you) 勢,不少村民興(xing) 辦家庭旅館、經營特色產(chan) 品等,增收致富。

  與(yu) 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接壤的喜馬拉雅山區,是中國基礎設施的末端,多數地方生產(chan) 生活條件十分惡劣,貧困發生率高。在脫貧攻堅戰中,中國高度重視這一地區的發展,加大了水、電、路、居等人民生活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8.1級地震波及西藏日喀則、阿裏等地區。日喀則市吉隆縣吉隆鎮乃村是受災最嚴(yan) 重的村莊之一。

  回想起6年前的那場大地震,乃村多吉頓珠感慨萬(wan) 千,“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我們(men) 肯定過不了那個(ge) 難關(guan) 。村裏地震損壞的房子全部重建了,每戶有補貼。全村有105戶,新蓋了67棟大小不等的藏式樓房,受災群眾(zhong) 都搬進了新房。”

  吉隆鎮鎮長楊帆介紹說,2017年國務院批準吉隆口岸擴大開放為(wei) 國際性口岸,現在,吉隆鎮已經成為(wei) 中尼之間“最重要的邊境貿易城鎮之一”。

  為(wei) 了推動喜馬拉雅山區的發展,2017年,西藏製定加快延邊發展的專(zhuan) 門規劃,內(nei) 容涉及住房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chan) 業(ye) 建設、生態與(yu) 人居環境等。

  截至2020年底,西藏已高標準建成邊境小康村604個(ge) ,206個(ge) 邊境地區產(chan) 業(ye) 項目全部開工。新建改建邊境公路130條、3080公裏。主電網延伸到全部邊境鄉(xiang) (鎮),實現村村通郵,移動通信網絡全覆蓋,農(nong) 村人口飲水安全得到保障。喜馬拉雅山區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各類產(chan) 業(ye) 迅速起步,邊民生產(chan) 生活條件明顯提升。

  阿裏地區劄達縣楚魯鬆傑鄉(xiang) ,位於(yu) 祖國最西端的邊境,平均海拔約4100米,每年大雪封山時間長達半年。

  楚魯鬆傑鄉(xiang) 副鄉(xiang) 長陳淇說,國家的發展沒有落下任何一個(ge) 角落和任何一個(ge) 人,在各項惠民政策幫扶下,470多人脫貧,小康村成為(wei) 喜馬拉雅山區一道靚麗(li) 的風景線。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