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鄉村振興

那曲市聶榮縣:“聯村共建、整鄉推進”強村富民

發布時間:2023-08-29 09:22:00來源: 西藏日報

  那曲市聶榮縣村級集體(ti) 經濟起步晚、發展不平衡,2019年以前,全縣集體(ti) 經濟收入低於(yu) 5萬(wan) 元的村107個(ge) ,小散弱問題突出。

  如何做大做強村級集體(ti) 經濟,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聶榮縣直麵困境、先行先試,邊實踐邊探索,走出了一條村級集體(ti) 經濟“聯村共建、整鄉(xiang) 推進”的發展路子。

  高位推動,凝聚發展合力。聶榮縣把扶持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深入研究謀劃、推動部署,研究製定了《關(guan) 於(yu)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的實施意見》,統籌交通區位、特色產(chan) 業(ye) 、資源分布等因素,以“一鄉(xiang) 一品、聯村共建”確定主導產(chan) 業(ye) 和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ti) 經濟“聯創、聯增、聯帶”。

  同時,縣級領導幹部全覆蓋包鄉(xiang) 聯村,鄉(xiang) 鎮班子成員蹲點指導,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把建強村級班子、推動組織振興(xing) 作為(wei) 發展集體(ti) 經濟、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首要任務,優(you) 先把致富帶頭人推選為(wei) 村幹部,推動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集體(ti) 經濟組織負責人應兼盡兼。

  此外,聶榮縣將扶持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情況納入縣鄉(xiang) 村幹部綜合考核評價(jia) 的重要內(nei) 容,獎優(you) 罰劣、樹立導向,進一步激發幹事動力。

  典型帶動,推進抱團發展。聚焦“聯村共建、整鄉(xiang) 推進”,堅持以典型帶動促發展,突破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的空間限製,強村富民不斷向前邁進。

  色慶鄉(xiang) 下轄28個(ge) 行政村,整鄉(xiang) 推進前集體(ti) 經濟各自為(wei) 戰、收益較差。 按照整鄉(xiang) 推進思路,色慶鄉(xiang) 堅持由鄉(xiang) 黨(dang) 委引領,組織黨(dang) 員、群眾(zhong) 反複討論,最終確定組建覆蓋28個(ge) 村的集牧業(ye) 產(chan) 業(ye) 、民族手工藝、餐飲業(ye) 為(wei) 一體(ti) 的雜瑪聯村集體(ti) 經濟。集中力量建立生產(chan) 線、升級加工技術、加強產(chan) 品研發,有效破解生產(chan) 要素不齊全、競爭(zheng) 能力不強、產(chan) 業(ye) 鏈條不完善等問題,2021年村均收入達20.98萬(wan) 元。

  永曲鄉(xiang) 距離縣城160多公裏,交通不便,集體(ti) 經濟發展困難。永曲鄉(xiang) 黨(dang) 委根據群眾(zhong) 意願,在調研論證基礎上,整合相鄰的6個(ge) 村級集體(ti) 經濟組建崗龍聯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成立由7名黨(dang) 員致富帶頭人為(wei) 主幹的聯村集體(ti) 經濟組織黨(dang) 支部,推進集中生產(chan) 、統一銷售的模式,集體(ti) 經濟效益逐年提升,2021年村均收入達15.32萬(wan) 元。

  目前,聶榮縣共創辦聯村共建集體(ti) 經濟12家,覆蓋51個(ge) 村,村年均收入達15萬(wan) 元,更多群眾(zhong) 不離鄉(xiang) 、不離土、就近就便實現就業(ye) 增收。

  加大投入,實現提質增效。2019年以來,聶榮縣共實施了27個(ge) 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項目,投入資金1350萬(wan) 元。其中,12個(ge) 項目投入600萬(wan) 元用於(yu) 發展壯大聯村共建集體(ti) 經濟,部分資金投入產(chan) 品研發和品牌建設,成功打造“聶”品牌,開發了聶榮拉拉、查吾拉犛牛等6個(ge) 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4700查吾拉犛牛”特色畜產(chan) 品更是借助國家能源集團平台走進北京,“聶”牌係列畜產(chan) 品在慧采商城成功上線,為(wei) 聯村共建、整鄉(xiang) 推進村級集體(ti) 經濟注入新動能。

  截至目前,全縣村村都有集體(ti) 經濟、村村都有穩定的集體(ti) 經濟收入,村均收入達10萬(wan) 元。其中,5萬(wan) 元以上76個(ge) 村、50萬(wan) 元以上18個(ge) 村,村集體(ti) 資源資產(chan) 資金變成了群眾(zhong) 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