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生活——昌都市推動生態環境治理持續向好
肥壯的牛羊散漫地遊走在遼闊的草原、幹淨整潔的道路縱橫交錯,天依舊湛藍、湖依舊碧綠,昌都市在環境保護和治理上穩步前進。
近年來,昌都市圍繞“兩(liang) 江四河”、重點區域造林、生態修複、鄉(xiang) 村“四旁”植樹、全民義(yi) 務植樹、森林撫育等六大板塊,多措並舉(ju) 提升林草資源質量,厚植林草發展“綠色家底”。2018年以來,高標準完成營造林147.58萬(wan) 畝(mu) ,新增城市園林綠化64萬(wan) 平方米,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24.51萬(wan) 畝(mu) ,開展沙化土地治理3400畝(mu) ,完成退耕還草1.313萬(wan) 畝(mu) ,全麵消除“無樹村”368個(ge) 、無樹戶36122戶,增加綠地麵積238.8萬(wan) 平方米。
此外,昌都市通過“林長+政治引領”“林長+製度創新”“林長+網格管護”模式,全麵加強林草資源管護,加強林業(ye) 行政執法和原生植被監管,走出了一條由“樹定根、人定心”向“山更青、民更富”轉變的“林長治”新路子,建立了“黨(dang) 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製。目前,全市四級林長共8252人,其中,市級林長45人,縣區級林長427人,鄉(xiang) 鎮級林長1242人,村居級林長6538人,通過林長的政治引領,形成高位推動林草資源保護發展新格局。
“現在,我們(men) 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好了,我們(men) 要加倍珍惜,走在路上看到垃圾,自覺地把它撿起來,這也算是為(wei) 昌都環境治理出了一份力。”昌都市市民生格說。
截至2022年年底,昌都市138個(ge) 鄉(xiang) 鎮已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場36座、轉運站29座、日處理量達547.56噸,日轉運能力達210.2噸。投入資金7.11億(yi) 元,逐步形成以“鄉(xiang) 鎮生活垃圾填埋方式綜合道路條件、運輸距離等因素,合理選擇衛生填埋或轉運,原則上以50公裏為(wei) 半徑,50公裏以內(nei) 以收運為(wei) 主,50公裏以外合理布局建設鄉(xiang) 鎮填理場”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昌都市立足好空氣、好山、好水綠色生態及風土人文優(you) 勢,投資3146.94萬(wan) 元,建設昌都市森林康養(yang) 基地,打造藏東(dong) 高原獨有的人文新地標。據統計,康養(yang) 基地可提供就業(ye) 崗位61個(ge) ,營業(ye) 額年均收入約160萬(wan) 餘(yu) 元,真正實現了讓當地群眾(zhong) 共享生態紅利。
同時,為(wei) 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各級林長科學引導群眾(zhong) 在鄉(xiang) 村“四旁”進行綠化植樹,項目累計投資1.5億(yi) 元,建設麵積達6.2萬(wan) 畝(mu) 。選準、管好、用活14萬(wan) 餘(yu) 名各類林草管護員,每年兌(dui) 現林草管護員、森林生態效益和天保管護補助共約6.8億(yi) 元,每年林草項目帶動群眾(zhong) 增收約4567萬(wan) 元,最大程度實現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生態保護雙贏。
綠水青山是每一代人的願望,更是我們(men) 生活的希望,昌都市將繼續用實際行動走好這條“綠色通道”,讓綠水青山的生態之美成為(wei) 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最靚麗(li) 的底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河清湖晏 碧水長流——西藏河湖治理保護工作綜述
全麵建立區、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體係,1.47萬名河湖長上崗履職,常態化開展河湖巡護工作。[詳細] -
從廣闊田野到世界舞台,且看——江孜青稞的華麗“變身”
2023年10月24日,在“西藏糧倉”江孜縣,作為當地主要糧食作物的青稞,正值火熱收割季;而遠在七千多公裏之外的德國慕尼黑,中國代表隊榮獲了一場世界級比賽的總冠軍殊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