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的下一代,將看到一個(ge) 怎樣的地球?
以負責任的態度麵對這個(ge) 問題,綠色發展或許是唯一答案。從(cong) 泰國路上的新能源汽車、哈薩克斯坦的風電項目到埃及的太陽能路燈、老撾的“低碳示範區”,中國與(yu) 合作夥(huo) 伴共同播撒的“綠色種子”正為(wei) 地球村增添一抹抹綠色。
然而,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ti) 近期聯手炒作所謂“產(chan) 能過剩論”,專(zhuan) 門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新能源產(chan) 業(ye) ,試圖營造“過剩產(chan) 能衝(chong) 擊世界”的恐慌感。這些綠色產(chan) 能真的“過剩”嗎?事實恰恰相反:綠色產(chan) 能不是過剩,而是嚴(yan) 重不足。
看全球供需——綠色產(chan) 能供不應求,發展空間廣闊。在南非,德阿風電項目並網發電,有效緩解當地電力供應短缺局麵;在肯尼亞(ya) ,加裏薩光伏電站投入運營,讓數萬(wan) 戶家庭遠離“電荒”,也讓可再生能源“從(cong) 夢想走進現實”。對全球許多國家而言,新能源產(chan) 品有著巨大缺口和潛力。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wan) 輛,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可以說,當前綠色優(you) 質產(chan) 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揮空間相當可觀。德國羅蘭(lan) 貝格國際管理谘詢有限公司高管丹尼斯·德普認為(wei) ,未來5年全球需要增加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產(chan) 能,以與(yu) 《巴黎協定》應對全球變暖的承諾保持同步。
看市場表現——“新能源”中國製造非但不過剩,還是緊俏貨。高質量、高效能、高性價(jia) 比的中國產(chan) 品,豐(feng) 富了全球供給,為(wei) 消費者帶來實惠。2023年,中國“新三樣”產(chan) 品出口首次突破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是電動載人汽車,光伏組件產(chan) 量連續16年居全球首位,受到海外消費者歡迎。中國領先的電動汽車在歐洲平均售價(jia) 大約是中國國內(nei) 的2倍,也說明所謂“過剩”和“傾(qing) 銷”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hui) 首席執行官邁克·霍斯說,更多中國電動汽車品牌進入英國,不僅(jin) 降低了電動汽車價(jia) 格,還鼓勵了行業(ye) 創新,讓消費者和汽車行業(ye) 都受益。那些鼓噪所謂“中國產(chan) 能過剩”的人,難道是想說:一個(ge) 個(ge) 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中國電動汽車、光伏、鋰電池製造商,隻能為(wei) 國內(nei) 市場服務,而不能出口產(chan) 品?
看實際貢獻——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發展,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體(ti) 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中國風電、光伏產(chan) 品的出口,降低了全球清潔能源使用成本。中國還與(yu) 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源源不斷與(yu) 世界分享高質量的清潔能源產(chan) 品。據統計,如果沒有目前的清潔能源技術,過去5年全球碳排放量的增量將是現在的3倍左右。這當中,中國的優(you) 質產(chan) 品和技術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國彭博社日前刊文認為(wei) ,將性價(jia) 比高的中國清潔產(chan) 品排除在外,這種經濟上的保護主義(yi) 將會(hui) 延緩全球能源轉型。用保護主義(yi) 捆綁新能源產(chan) 業(ye) ,無疑將削弱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一座座風機整齊佇(zhu) 立、成片光伏閃爍“漣漪”、電動汽車“輕盈”駕駛……這些畫麵,正讓我們(men) 的蔚藍星球多出一道道“綠色”的風景線,給關(guan) 心未來的人們(men) 帶來信心和好消息。但正如彭博社文章所說:“如果把中國排除在外,壞消息就來了。”今天,全球麵臨(lin) 的問題是綠色產(chan) 能不足,而非過剩。以“產(chan) 能過剩論”遏製打壓中國的產(chan) 業(ye) 升級和科技進步,無疑是站在了人類共同未來的對立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