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綜述丨日本多家製造業企業現造假醜聞

發布時間: 2024-05-28 14:23:00 來源: 新華網

  日本大型重工業(ye) 公司IHI最近宣布,其下屬一家子公司2003年以來篡改了超過4000台發動機的燃油效率數據,以使測試數據看起來更“漂亮”。

  近年來,日本多家製造業(ye) 企業(ye) 出現造假醜(chou) 聞。今年1月,豐(feng) 田集團旗下重要部件商豐(feng) 田自動織機繼大發工業(ye) 公司之後再曝數據造假醜(chou) 聞,豐(feng) 田自動織機被曝有3款汽車發動機存在數據造假行為(wei) ,豐(feng) 田汽車與(yu) 日野汽車的部分工廠因供應鏈中斷被迫停工。

  作為(wei) 日本製造的代表企業(ye) 之一,三菱電機公司2021年被曝檢驗數據長期造假,導致社長杉山武史當年引咎辭職。當時的報道說,三菱電機旗下長崎製作所自1985年以來在列車空調批量生產(chan) 或出廠前,未按合同約定進行產(chan) 品檢驗,而是偽(wei) 造檢驗數據,造假行為(wei) 持續30多年。

  去年2月,百年大廠、精密儀(yi) 器製造商島津製作所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證實,其子公司島津醫療係統公司九州支店在對X光設備進行檢查維護時以偷裝斷電“計時器”的手法,故意使設備在維護後自動出現“故障”,然後向用戶出售維修零件。這種惡行持續了十多年,包括店長在內(nei) ,先後有7名技術人員參與(yu) 其中。

  日本數據分析公司幅銳態去年10月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發現,過去5年中25%的日本公司曾發生過挪用公款、作弊、違規等不當行為(wei) ,其中涉及產(chan) 品品質的違規占比達32.7%。

  上述製造業(ye) 企業(ye) 為(wei) 什麽(me) 出現數據造假等問題?

  首先,品質讓位於(yu) 成本管理是製造業(ye) 造假頻出的原因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國內(nei) 成本上升、利潤率下降,為(wei) 了確保市場份額、提升競爭(zheng) 力,各大公司被迫持續推進降本提效改革,壓縮成本成為(wei) 企業(ye) 首要目標。長期壓成本導致一線常處於(yu) 人手不足、設備陳舊、工期太緊的困境。有分析說,很多曆史悠久的製造業(ye) 巨頭自20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出現設備老化問題,疊加人力不足等因素,企業(ye) 運轉壓力倍增。

  其次,供應鏈的垂直體(ti) 製使供應商受製於(yu) 下遊采購商也是引發造假問題的重要因素。多數供應商在議價(jia) 、工期、產(chan) 品標準等方麵缺乏話語權,隻能服從(cong) 、滿足采購商要求。以汽車製造為(wei) 例,大牌車企的各種高性能、低排放要求靠供應商落實,一家車企往往有大量一級、二級、三級供應商。供應商達標難、達標成本高,同時難以獲得采購商的理解和支持,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為(wei) 達標走捷徑、造假現象頻出。

  第三,經營層與(yu) 生產(chan) 一線嚴(yan) 重脫節。為(wei) 了提高競爭(zheng) 力,經營層常常製定難以達成的目標。大發公司去年12月就違規造假公布的調查結果表示,“工作時間表過於(yu) 緊張和僵化,造成極大壓力”“現場過度擔責,管理層缺少參與(yu) ”“管理層隻注重短期發展,對違規問題視而不見”。

  此外,日本企業(ye) 集團內(nei) 部條塊分割、組織機製相對固化,總部與(yu) 基層明顯割裂,各基層單位更看重自身局部利益,這種企業(ye) 文化也是造假問題的誘因之一。關(guan) 於(yu) 日產(chan) 汽車公司數據造假的調查報告中就提到,相關(guan) 工廠長期使用無資質的質檢員,每次國土交通省進行定期審查時,工廠負責人就將這些人撤下生產(chan) 線。總公司也難以了解工廠實際情況。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