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公布了該報關(guan) 於(yu) 美國製造業(ye) 的相關(guan) 調查結果。結果顯示,美國總統拜登推出的兩(liang) 個(ge) 標誌性製造業(ye) 法案在執行首年進展不順,在已宣布的造價(jia) 過億(yi) 美元的大項目中,近四成進度滯後或停擺。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拜登政府2022年8月頒布了《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yu) 科學法案》,旨在為(wei) 推動美國清潔技術和半導體(ti) 供應鏈發展提供超過4000億(yi) 美元的稅收抵免、貸款或撥款。這一舉(ju) 措吸引了不少清潔技術和半導體(ti) 企業(ye) 重新安排擬建項目,把廠房從(cong) 別的國家搬到美國。
然而,《金融時報》的調查發現,與(yu) 上述法案相關(guan) 的過億(yi) 美元大項目共114個(ge) ,總投資2279億(yi) 美元,但其中總投資約840億(yi) 美元的項目進度滯後兩(liang) 個(ge) 月至數年,甚至無限停擺。
《金融時報》基於(yu) 對企業(ye) 、美國地方和州政府的采訪以及對企業(ye) 公告和財報分析得出了上述結論。
受阻項目中,投資規模較大的包括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在俄克拉何馬州的10億(yi) 美元太陽能板工廠,韓國LG新能源公司在亞(ya) 利桑那州的23億(yi) 美元電池儲(chu) 存廠,以及美國鋰業(ye) 巨頭雅寶在南卡羅來納州的13億(yi) 美元鋰精煉廠。
另外,美國半導體(ti) 製造商帕利杜斯項目總投資4.43億(yi) 美元,預計創造400多個(ge) 工作崗位,原定去年第三季度投入運營,但廠房迄今空置。
韓國LG新能源公司在亞(ya) 利桑那州的電池儲(chu) 存廠效果圖(圖自LG新能源公司官網)
相關(guan) 企業(ye) 告訴《金融時報》,市場條件惡化、需求放緩等因素導致其改變項目規劃。還有企業(ye) 指出,通常要達到一定產(chan) 能標準才有資格接受兩(liang) 部法案所供資金。一些企業(ye) 則受製於(yu) 政府政策不確定性而躊躇不前。
按照《金融時報》的說法,項目遲滯令輿論質疑拜登政府所篤定的工業(ye) 轉型有望為(wei) 美國帶來就業(ye) 和經濟回報的說法。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 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環球資訊廣播采訪時分析指出,對於(yu) “複興(xing) 製造業(ye) ”,拜登政府想得很美,但做得很少,結果可想而知。
首先,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並非同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麵向左,下麵向右,這是常有的事情。
其次,無論是在新能源電池還是其他相關(guan) 的重大製造業(ye) 領域,美國並不具備優(you) 勢,不僅(jin) 技術上不領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方麵也不具備配套能力,更為(wei) 關(guan) 鍵的是,營商環境也有限。
盡管美國政府政治上希望製造業(ye) 回流,但是經濟和市場的條件並不具備或者並不充分,稅收優(you) 惠或者貸款優(you) 惠也並非製造業(ye) 回流的充分條件。隻有政策條件、營商環境、市場條件、技術條件、產(chan) 業(ye) 配套能力等方方麵麵都萬(wan) 事俱備了,重大製造業(ye) 項目才能夠得以開展。而這些都是美國早已不具備的優(you) 勢。
劉英進一步指出,美國在宏觀政策上的弊端必然導致美國製造業(ye) 難以推進。
首先,美國試圖實現的所謂製造業(ye) “近岸化”、“友岸化”,本身就違背市場規律,是一種政治行為(wei) 。
其次,美國在製造業(ye) 方麵的實力早已日落西山了,美國要認清這一點。美國應該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多做一點,在不擅長的領域多合作一點,而不是什麽(me) 都想做,結果就是什麽(me) 都做不好。
另外,盡管美國的宏觀政策和財政政策表麵上看,是支持製造業(ye) 發展的,也提供了一些優(you) 惠減稅舉(ju) 措,但是收緊的貨幣政策,相當長時間維持在5.25%至5.5%的高利率水平。這令企業(ye) 的投資被抑製,市場的消費被抑製。經濟被抑製,製造業(ye) 就很難推進。
素材來源丨環球資訊廣播《直播世界》
記者丨楊卓英
編輯丨印梅梅 王紅嶺 楊楠
簽審丨侯晨 江愛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