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火的新聞之一,莫過於(yu) 小米汽車上市。汽車與(yu) 手機這兩(liang) 個(ge)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ye) 互動頻繁,跨界儼(yan) 然已成市場趨勢。
當下,市麵上一些新能源汽車企業(ye) 已經發布自研手機。與(yu) 之相對,手機企業(ye) 也通過各種方式進軍(jun) 汽車賽道。除了直接“下場造車”的小米,華為(wei) 也選擇與(yu) 車企合作,共同打造智能駕駛方案。
為(wei) 什麽(me) 手機企業(ye) 紛紛入局汽車賽道?它們(men) 會(hui) 給汽車行業(ye) 帶來哪些變化?
三方發力推動手機企業(ye) 入局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市麵上大部分主流手機企業(ye) 都曾部署過汽車領域業(ye) 務。雖然一些企業(ye) 中途退出,但不可否認,小米汽車的火爆將吸引更多“玩家”加入。北京市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認為(wei) ,手機企業(ye) 進入汽車賽道是技術、市場、用戶三方共同推動的結果。
汽車製造業(ye) 通常被視作高技術門檻行業(ye) 。在燃油車時代,傳(chuan) 統的汽車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底盤是核心部件,研發難度大、技術壁壘高,限製了“門外漢”加入。而電動汽車則以電池、電機、電控係統為(wei) 核心,零部件數量較燃油車大大減少,總體(ti) 製造難度在一定程度上低於(yu) 燃油車。“這就為(wei) 手機企業(ye) 造車提供了機遇。”王鵬表示。
市場的驅動力量也不容忽視。“智能電動汽車市場預計有巨大增長空間,很多手機企業(ye) 都希望抓住這一機會(hui) 。”王鵬說。記者在4月10日舉(ju) 辦的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信息發布會(hui) 上了解到,今年1至3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分別達211.5萬(wan) 輛和209萬(wan) 輛,同比分別增長28.2%和31.8%,市場占有率達31.1%。近年來,我國也出台了多項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利好政策。在技術、政策、消費潮流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人們(men) 對智能電動汽車的消費熱情持續升溫, 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也將持續擴大。這驅動著手機企業(ye) 向汽車賽道進軍(jun) 。
此外,從(cong) 用戶層麵看,手機企業(ye) 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品牌和用戶基礎,這有助於(yu) 它們(men) 更快進入並占領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當下很多國產(chan) 手機品牌擁有一眾(zhong) 忠實擁躉,它們(men) 入局智能電動汽車製造,可謂“眾(zhong) 望所歸”。
技術積累助力駕駛體(ti) 驗升級
縱觀曆史,從(cong) 手動擋到自動擋,再到智能駕駛技術的出現,汽車每一次迭代,都是為(wei) 了給用戶提供更便捷、舒適的駕駛體(ti) 驗。時至今日,一些消費者需求已經從(cong) 追求操控、馬力,轉向追求駕駛的智能化體(ti) 驗。智能電動汽車有望在未來引領汽車消費潮流。
從(cong) 技術上看,智能電動汽車有兩(liang) 大核心要素:電動和智能。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jun) 指出,過去10年,智能電動汽車基本已經解決(jue) 電動問題。現在,行業(ye) 迎來了角逐智能化的下半場,這有望為(wei) 手機企業(ye) “彎道超車”提供機遇。
王鵬指出,手機企業(ye) 在生態係統、操作係統、通信技術等方麵積累深厚,可以更容易地將這些技術應用到汽車上,打造更智能的駕駛體(ti) 驗。比如小米提出的“人車家全生態”概念,離不開其多品類的智能終端設備布局。在一位用戶發布的體(ti) 驗視頻中,他能夠通過一塊車載屏幕,將小米旗下的智能終端連接在一起。“打開回家模式”,一句語音指令後,這位用戶家裏的燈光和空調就準備就緒了。華為(wei) 則擁有深厚的通信技術積累,這使得它在車載互聯網、車聯網技術方麵具有天然優(you) 勢。此外,智能駕駛的靈魂是AI。相較於(yu) 傳(chuan) 統車企,智能手機企業(ye) 往往更早入局這一領域,在AI技術方麵的積累也有助於(yu) 其在自動駕駛領域取得突破。
另一方麵,正如雷軍(jun) 所言:“智能係統隻有不斷更新迭代,才能把最好、最新的科技交付給消費者。”相較於(yu) 傳(chuan) 統車企,手機企業(ye) 在產(chan) 品迭代和創新方麵更加靈活、迅速,它們(men) 能夠更為(wei) 敏銳地察覺市場需求和變化,不斷優(you) 化產(chan) 品。
風口之下切忌一哄而上
汽車行業(ye) 被譽為(wei) “現代工業(ye) 皇冠上的明珠”,是最能體(ti) 現國家製造實力的行業(ye) 之一。近年來,我國汽車出口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車更是頻頻在海外“出圈”。在2023年全年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hui) 上,海關(guan) 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說,我國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是電動載人汽車。
汽車產(chan) 業(ye) 飛速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此次手機企業(ye) 入局汽車賽道,無疑為(wei) 發展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車行業(ye) 添了一捆“柴”。王鵬認為(wei) ,這有利於(yu) 塑造新競爭(zheng) 格局,為(wei) 行業(ye) 發展增添新動力,可推動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技術進步,催生產(chan) 業(ye) 升級。他指出,對於(yu) 手機企業(ye) 而言,這也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業(ye) 務拓展方向,有利於(yu) 增強品牌影響力。
行業(ye) 新趨勢也在變革中醞釀。在王鵬看來,隨著5G、AI等技術不斷發展,手機和汽車之間的生態融合將更加緊密,汽車有望成為(wei) 真正的“智能移動終端”。
同時,未來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也將更加多元化,手機企業(ye) 和傳(chuan) 統車企將共同形成新市場格局。未來,越來越多跨界合作夥(huo) 伴或將出現。目前,華為(wei) 已經與(yu) 多家車企建立了合作關(guan) 係,共同研發、推廣智能電動汽車解決(jue) 方案。
智能電動汽車之風漸起,但風口之下更需冷靜。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歸根到底,汽車產(chan) 業(ye) 仍是高門檻、高投入、高風險的製造業(ye) 。目前,一些消費者對智能電動汽車的投訴時有出現。作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智能電動汽車要走的路還很長。“對於(yu) 企業(ye) 來說,風起時更要沉著冷靜,切忌一哄而上。”王鵬說。(實習(xi) 記者 吳葉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