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金張掖”之譽的甘肅省張掖市,今天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雜交玉米製種基地、全國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製種基地,這一貢獻讓新時代河西走廊增添了一張“農(nong) 業(ye) 走廊”的新名片。
河西走廊和農(nong) 作物“種子”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
2100多年前,漢代使者張騫開辟了橫跨歐亞(ya) 的絲(si) 綢之路,引進葡萄、苜蓿、石榴、芝麻等種子。莫高窟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真實還原了這段文明交流史——
一粒粒西域種子遠道而來,經河西走廊傳(chuan) 入中原,在大江南北開枝散葉。
如今,一粒粒甘肅種子乘中歐班列走出國門。2023年,甘肅外繁製種麵積近9萬(wan) 畝(mu) ,近10年出口7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種子5.13萬(wan) 噸,貨值51.29億(yi) 元。
幹旱少雨、戈壁遍地的河西走廊,緣何成為(wei) 種子繁育的“農(nong) 業(ye) 黃金走廊”?
既有先天稟賦,這裏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冰雪融水豐(feng) 盈,“天幹地不幹”,利於(yu) 種苗生長、製種晾曬;
更靠後天努力,向科技要產(chan) 量、向節約要水源、向光熱要品質,“風吹石頭跑”的戈壁灘變身致富“希望田”。
一犁春泥,萬(wan) 象“耕”新。張掖市甘州區萬(wan) 畝(mu) 玉米核心種源擴繁基地裏,無人播種機縱橫馳騁,北鬥衛星精準導航,鋪膜、鋪設滴灌設施、施肥、播種實現一體(ti) 化作業(ye) 。
“鐵牛代耕牛、小田變大田,‘種子選手’跑出加速度。”張掖市種子管理局局長張東(dong) 昱介紹,單台機器日覆膜播種麵積超50畝(mu) ,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黃棒子”孕育“金種子”,“張掖玉米種子”成為(wei) 全國唯一的農(nong) 作物種子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23年,甘肅省玉米種子產(chan) 量6.8億(yi) 公斤,占全國總需種量比重超過55%,全省玉米製種麵積達165.5萬(wan) 畝(mu) 。其中,張掖市製種麵積超過100萬(wan) 畝(mu) ,年產(chan) 優(you) 質玉米種子4億(yi) 公斤以上。
莫高窟裏珍藏的80餘(yu) 幅農(nong) 作壁畫,見證著河西走廊悠久的農(nong) 耕文明。充滿希望的田野,書(shu) 寫(xie) 著現代農(nong) 業(ye) 的新篇章。
步入甘肅蘭(lan) 州市區的“甘味”品牌推廣運營中心,200種來自河西五市的“甘味”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琳琅滿目。展示牆上,莫高窟農(nong) 作壁畫栩栩如生,掃描二維碼,策鞭趕牛、庭院打場等虛擬現實場景立馬活靈活現。
如何在寒旱的貧瘠土地上播下希望種子?2017年,甘肅省印發《關(guan) 於(yu) 河西戈壁農(nong) 業(ye) 的發展意見》,提出“建立良種繁育體(ti) 係”。
近年來,依托國家現代種業(ye) “南繁北擴”功能布局,河西走廊培育了“隴油6號”等一批超強抗寒冬品種,可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極端低溫環境中越冬。
由此,冬油菜種植區域向北跨越13個(ge) 緯度!目前,超強抗寒冬品種累計推廣麵積超3700萬(wan) 畝(mu) ,新增經濟效益127億(yi) 元以上,減少沙塵逾1000萬(wan) 噸。
既“增綠”,又“生金”,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了甜日子。在張掖市臨(lin) 澤縣,近60%的耕地用於(yu) 製種,約60%的農(nong) 民收入來源於(yu) 製種,約60%的農(nong) 民從(cong) 事製種產(chan) 業(ye) 。2023年,河西五市製種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逾110億(yi) 元。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2021年9月,幹旱生境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甘肅農(nong) 業(ye) 大學,迄今審定作物新品種33個(ge) 。切實提高河西種業(ye) 基地建設水平,列入甘肅省《“十四五”河西走廊經濟帶發展規劃》。
“小蘑菇”裝上“科技芯”,戈壁灘上僅(jin) 張掖市就建成菇房110座,420多萬(wan) 瓶鹿茸菇同期生長。
2023年,甘肅省瓜菜花卉製種麵積達44.5萬(wan) 畝(mu) ,產(chan) 種3377.9萬(wan) 公斤,占國內(nei) 市場總需求量約50%。河西走廊正繪就著現代農(nong) 業(ye) 新“豐(feng) ”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