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寄語新時代青年強調,奮力書(shu) 寫(xie) 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向全國廣大青年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青年工作,他常走到青年中間,並多次在講話、座談、書(shu) 信等交流中,鼓勵青年群體(ti) 追求夢想、勇於(yu) 奮鬥。今天我們(men) 兩(liang) 則故事裏的年輕人就都從(cong) 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我們(men) 看看他們(men) 是如何以奮鬥姿態激揚青春、不負韶華的。
華成祥是航空工業(ye) 沈飛13廠的鉗工,用鑽頭去鑽雞蛋殼是他平日裏練手的必修課。華成祥是個(ge) “90後”,他所在的沈飛13廠主要任務是為(wei) 國產(chan) 大飛機加工關(guan) 鍵零部件。現在雖然許多零部件都可以用機械加工,但也有很多還需要人工精細打磨。華成祥所做的就是這樣的精細打磨工作。
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航空工業(ye) 沈飛鉗工華成祥:“這種活兒(er) 一般都會(hui) 特別精,要求特別難,需要鉗工的基本功特別好,而且還需要有頭腦、方法和技能。”
需要人工精細打磨的往往是最關(guan) 鍵的部件。因為(wei) 清楚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十幾年來,華成祥堅持嚴(yan) 格磨練技藝,現在他已經成為(wei) 一名特級技能專(zhuan) 家。他帶領團隊改進工藝方法一百多項,解決(jue) 了航空製造的一係列手工高精度加工難題。
在沈飛集團匯集了一批像華成祥這樣為(wei) 航空事業(ye) 努力奮鬥的年輕人,他們(men) 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隊伍——羅陽青年突擊隊。
2022年,青年突擊隊隊員們(men) 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表達大家奮力拚搏、矢誌報國的決(jue) 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很快回信,勉勵大家在推動航空科技自立自強上奮勇攀登,爭(zheng) 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
華成祥:“總書(shu) 記對我們(men) 的回信,有非常大的鼓勵與(yu) 激勵,我們(men) 就像點燃了熱血一樣,能夠讓我們(men) 有更大的動力去拚去闖。”
小小的工作台是華成祥專(zhuan) 注於(yu) 其中的一方天地。他說,每天鑽研技術、反複打磨,他絲(si) 毫不覺得枯燥,因為(wei) 每當一個(ge) 更完美的產(chan) 品誕生,他都能看見更好的自己。
華成祥:“我隻是喜歡幹最難的活兒(er) ,從(cong) 我手中出去的東(dong) 西必須好、必須最完善、最完美的東(dong) 西。吃喝玩樂(le) 或者享受方麵我不擅長,做鉗工工作是我唯一擅長、熱愛、會(hui) 幹、能幹的事。”
沈飛13廠經常會(hui) 接到加工某個(ge) 零件的緊急任務,需要在很短時間內(nei) 攻克技術難關(guan) 。華成祥作為(wei) 青年技術骨幹,總是主動請纓,承擔起關(guan) 鍵工作。就在不久前,他剛帶領團隊啃下一個(ge) 硬骨頭,說起這些,華成祥很自信也很自豪。
華成祥:“這個(ge) 零件對於(yu) 飛機來說特別重要,也特別急,尺寸精度要求達到0.005毫米,0.005毫米是不到頭發絲(si) 的十五分之一。我看了一下圖紙覺得能行,因為(wei) 對於(yu) 我已經經過這麽(me) 些年的努力訓練來說,是能夠完成的,隻是要想一些方法,這一批活兒(er) 我給100%完成了,沒有一個(ge) 失誤。”
要成為(wei) 這樣能獨挑大梁的技術能手,不僅(jin) 需要埋頭苦幹,更要勤於(yu) 動腦、善於(yu) 思考和總結。華成祥就是這樣一個(ge) 典型代表。
2017年,13廠選撥了一批青年員工跟隨大國工匠、航空工業(ye) 首席技能專(zhuan) 家方文墨學習(xi) ,華成祥也在其中。剛開始,有不少徒弟的方文墨並沒有太注意到他。不過很快,師傅就發現了華成祥不一樣的地方。
方文墨:“我每跟他把活的重點技術、要求說出來的時候,他都會(hui) 很好記下來,第一時間跟我反複確認圖紙精度、用途。我晚上7點多把活交給他,他晚上肯定12點鍾之前給我,不會(hui) 拖到第二天。他每一次幹活的時候自己都在想,這個(ge) 活怎麽(me) 能幹好一些。”
這些年,在不斷的思考實踐中,華成祥全麵解構了一係列工藝方法,建立起更規範、標準的工藝流程,使生產(chan) 效率提升近10倍,產(chan) 品合格率達100%。
2022年,“華成祥黨(dang) 員創新工作室”成立。華成祥也像師傅方文墨一樣將自己積累的寶貴經驗分享給大家,手把手為(wei) 年輕人做技能培訓,培養(yang) 的許多青年骨幹已經走上關(guan) 鍵崗位。而他專(zhuan) 注於(yu) 工作、愛鑽研、勤思考的精神也影響鼓舞了身邊的年輕人。
華成祥在崗位上刻苦磨練技藝,為(wei) 翱翔於(yu) 高空的大飛機而奉獻,還有的年輕人在以自己所學,為(wei) 大地上的千畝(mu) 農(nong) 田繪就新畫卷。這些天正值小麥生長的關(guan) 鍵期,在河北邯鄲曲周縣一片農(nong) 田上空,無人機正忙著施肥。
承包和管理這塊地的是4個(ge) 20多歲的年輕人。一年前,他們(men) 從(cong) 當地150戶農(nong) 戶手裏將這塊地流轉過來。當時他們(men) 都還在讀書(shu) ,分別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他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的夢想,要用自己積累的科研成果,在這塊低產(chan) 田上進行更科學的種植,實現大麵積規模化的綠色高產(chan) 。不過對這幾個(ge) 還沒畢業(ye) 的學生來說,要做這件事並不容易。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曲周實驗站科研助理、科技小院畢業(ye) 生葉鬆林:“包括我哥、我叔、我父親(qin) ,我跟他們(men) 聊過這個(ge) 事,我父親(qin) 不是很支持。”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科技小院博士生郝展宏:“因為(wei) 都是學生,很困難。”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科技小院博士生馮(feng) 小傑:“還想幹這件事,我們(men) 很認可我們(men) 這個(ge) 技術,我們(men) 覺得能幹成。”
就在幾位年輕人既躊躇滿誌又心懷忐忑的時候,一封特殊的來信給了他們(men) 信心和力量。這封信來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23年,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代表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匯報他們(men) 學習(xi) 實踐的收獲和體(ti) 會(hui) ,表達為(wei) 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作貢獻的決(jue) 心。這4個(ge) 年輕人也是設在曲周縣的科技小院的參與(yu) 者之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說,得知大家通過學校設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nong) 家,在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解民生、治學問,我很欣慰。並鼓勵大家要厚植愛農(nong) 情懷,練就興(xing) 農(nong) 本領,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ye) 。
郝展宏:“相當振奮,深切感受到總書(shu) 記回信中的每一句話都特別接地氣,讓我們(men) 感受到農(nong) 業(ye) 很深的情懷在裏麵,我們(men) 自己的工作也是深受鼓舞。”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科技小院博士後蔡東(dong) 玉:“讓我們(men) 進一步堅信我們(men) 做這個(ge) 事情是國家需要、社會(hui) 需要,也能夠發揮我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和專(zhuan) 業(ye) 本領。”
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能得到這樣一份認可和鼓勵,對年輕人來說無比重要。總書(shu) 記的來信也讓更多人知道了科技小院,許多人都為(wei) 這些年輕人紮根農(nong) 田、踏實苦幹的精神感動,給予他們(men) 支持和鼓勵,銀行也為(wei) 他們(men) 提供了優(you) 惠貸款。
葉鬆林:“銀行主動來找我們(men) 談,說你們(men) 做的這件事情是為(wei) 國為(wei) 民,你們(men) 在探索的道路是綠色能增產(chan) 又能讓大家吃得好吃得飽的工作,特別願意幫助像你們(men) 這樣有知識有水平又能把地種好的人在鄉(xiang) 村舞台上建功立業(ye) 。”
這4位年輕人所學的專(zhuan) 業(ye) 對口,學曆也很高,所以對種這塊地信心滿滿。但讓他們(men) 沒想到的是,種植千畝(mu) 大田和一二百畝(mu) 的試驗田有很大不同,他們(men) 缺乏大麵積種植和管理的經驗,種第一季玉米就遭遇了很大挑戰。
蔡東(dong) 玉:“我們(men) 拿灌溉來舉(ju) 例,試驗田兩(liang) 三天就灌完了。但是一千畝(mu) 灌溉周期會(hui) 比較長,作物需要水分的時候沒法及時供應水分,作物的生長就會(hui) 受到影響。”
河北曲周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王寒菊:“因為(wei) 流轉土地,合同要求及時種上,所以他們(men) 三天就把玉米播種上了,因為(wei) 招的機手素質不一樣,所以播種質量參差不齊,後來又有暴雨澇害,種植效果不太理想。”
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和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在了解到他們(men) 麵臨(lin) 的挑戰後,從(cong) 農(nong) 資、機械裝備等各方麵給予了協調和幫助,4位年輕人也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在第二季種植中,采用淺埋滴灌、“四密一稀”等先進的作業(ye) 方式,並發揮現代科技的優(you) 勢,運用衛星導航播種施肥,更科學地管理大田。
從(cong) 試驗田走向真正的農(nong) 田,4個(ge) 年輕人天天紮根在地頭,從(cong) 買(mai) 種子到耕種管收,每個(ge) 環節都親(qin) 曆親(qin) 為(wei) 。付出就會(hui) 有收獲,第二季種植的小麥,目前長勢非常喜人,4個(ge) 年輕人更加充滿了幹勁。
無奮鬥,不青春。奮鬥是青春最亮麗(li) 的底色,勞動是青春最榮耀的徽章。此刻,無數年輕人正在各自崗位上揮灑著青春和汗水。強國圓夢,正當其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