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台灣寫真:“繞了一圈,還是回到台北故宮博物院”

發布時間: 2024-05-13 08:53: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台北5月12日電 題:“繞了一圈,還是回到台北故宮博物院”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初入夏,結束長途旅行返台,藝術史學者朱惠良接連走入友人沙龍、文化機構做昆曲、書(shu) 法講座。退休近13年,她語音清亮,精力充沛,稍早前還接受知名製作人王偉(wei) 忠訪問,推薦《國寶守護者帶你真正認識故宮文物的第一堂課》。

  

  5月10日,台灣知名藝術史學者朱惠良在台北一個(ge) 文化沙龍講述昆曲藝術。圖為(wei) 朱惠良現場清唱《牡丹亭》名段。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攝

  六月末推出的這一線上課程,係台北故宮博物院和聯經出版公司聯合製作。“講解具體(ti) 文物,讓閱聽眾(zhong) 深入了解中華文化”,朱惠良說,七位老師分門別類上課,她主講書(shu) 法,主講導論、結論的是她的台灣大學曆史係同學、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feng) 明珠。

   “懷疑上輩子也在宮廷做事”

  上世紀70年代,朱惠良讀大學時就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作工讀生。接受中新社專(zhuan) 訪時,她說,啟蒙老師是當時書(shu) 畫處處長李霖燦,他在台大開設“中國美術史”課,深入淺出的講授引發最初的興(xing) 趣。讀中國藝術史碩士時,她每周到台北故宮博物院聽課,跟一輩子接觸書(shu) 畫、銅器、漆器等文物的老先生學習(xi) 。

  1977年被聘為(wei) 書(shu) 畫處雇員之前,朱惠良在器物處、出版組、文獻處庫房都呆過。

  但參與(yu) 策展、編目,朱惠良發現此前是紙上談兵,看不懂畫作讓她一度沮喪(sang) 。也曾在書(shu) 畫處任職的藝術史名家傅申自美返台時常到台北故宮博物院,鼓勵她“不要急,換一幅來看”,逐漸深入堂奧。後來因為(wei) 研習(xi) 營書(shu) 法沒人教,朱惠良從(cong) 繪畫研究轉向書(shu) 法。

  她說,當時博物院有一些前輩如書(shu) 畫家張光賓,認不得的字都可以找他們(men) ,這真的是一個(ge) 時代很特殊的因緣。

  工作八年後,因台北故宮博物院推薦,她考上公費赴美深造,師從(cong) 當時中國藝術史研究的頂尖學者方聞,能夠更寬廣地觀察文物與(yu) 藝術史。倏忽三十餘(yu) 載,朱惠良2011年退休了。她和一些同事常笑說一晃半生,自己已是“白頭宮女”,甚至懷疑上輩子也在宮廷做事。

   “繞了一圈,還是回到故宮”

  不同於(yu) 馮(feng) 明珠前院長一輩子隻做一項工作。外向的朱惠良曾到政壇繞了一圈,留下“新俠(xia) 女”好打抱不平的名聲。

  她說,她這一輩子很多因緣巧合,闖入政壇也是意外。

  美國學成歸來,朱惠良感到所學未能派上用場,同時逐漸關(guan) 心時事,向當時風靡寶島的新黨(dang) 自薦,參加了1996年的台灣地區民意代表選舉(ju) 。

  連續當選兩(liang) 屆“立委”,朱惠良風風火火地參與(yu) 推動博物館、藝術教育、公共電視等領域“立法”,參與(yu) 保存台北縣(今為(wei) 新北市)三峽老街的曆史風貌。

  她說,若不是這段曆程,認識不了那麽(me) 多為(wei) 文化、為(wei) 弱勢者努力的好朋友。此後,她還擔任台北縣文化局局長等職。

  2008年受時任院長周功鑫之邀,朱惠良通過考試回歸台北故宮博物院,擔任教育展示資訊處處長。她說,從(cong) 政非本意,繞了一圈,還是回來了。

  不久後,她到北京參加活動,受命為(wei) 即將舉(ju) 辦的“雍正大展”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借東(dong) 西”,一次小心翼翼的接觸開啟此後兩(liang) 岸故宮博物院一段積極交流的歲月。尤其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提出重走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的構想,台北故宮博物院也很關(guan) 心,2009年兩(liang) 岸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以18天的考證重新認識了那段重要曆史。

  回憶往事,朱惠良讚歎,太精彩了。“我們(men) 去了南京、貴陽,還到了安順華嚴(yan) 洞,當時傅申老師和莊靈(抗戰時護送文物南遷的負責人莊嚴(yan) 之子)也參與(yu) 其中,都很開心,那是交流的一個(ge) 高峰。”

   “還是喜歡藝術史研究,挑難的去做”

  退休後,朱惠良依然忙碌。書(shu) 法研究文章結集為(wei) 《無形之相:故宮法書(shu) 管窺》,收入台北《故宮月刊叢(cong) 書(shu) 續編》。舊作《中國人的生活》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協助下以增訂版《中華文化之美》發行。

  朱惠良希望再以十到十五年時間完成想做的事情,不留遺憾。她說,藝術史研究是她最喜歡的,平時感興(xing) 趣但沒有深入了解的人物、作品,要抓住機會(hui) 逼著自己去做,盡量不重複。

  她繼續研究特立獨行的元朝書(shu) 法家楊維楨,觀察陸遊、朱熹、王陽明的價(jia) 值觀如何反映到書(shu) 法藝術中來。

  

  5月11日,台灣知名藝術史學者朱惠良在台北為(wei) “臨(lin) 古開新 共書(shu) 輝煌——西安碑林海峽兩(liang) 岸臨(lin) 書(shu) 展”作題為(wei) “忠義(yi) 奮發,意不在字——顏真卿《爭(zheng) 座位帖》”的書(shu) 法講座。圖為(wei) 朱惠良(右)與(yu) 聽講者合影。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攝

  “書(shu) 法是心畫”,朱惠良說,不深入研究,搞不清楚作品,搞清楚了,要想辦法讓它被更多人了解。聽說《國寶守護者帶你真正認識故宮文物的第一堂課》目前訂閱已有3000多人,作為(wei) 參與(yu) 者,她很開心。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