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經濟日報評論員:再駁“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

發布時間: 2024-05-13 09:17:00 來源: 經濟日報

  在剛剛落幕的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hui) 上,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wei) 代表的外貿“新三樣”備受境外采購商青睞。這是市場需求的理性選擇,也是中國製造企業(ye) 長期創新研發、供應鏈企業(ye) 高效協作的結果,體(ti) 現了中國製造的綜合成本優(you) 勢及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

  今年正值美國大選之年,一些政客以“產(chan) 能過剩”之名行貿易保護主義(yi) 之實,拋出所謂的“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論”,並以此作為(wei) 政治籌碼,將政治考量淩駕於(yu) 經濟關(guan) 切之上。其結果不僅(jin) 損人害己,還會(hui) 破壞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暢通,阻礙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拖累全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

  產(chan) 能過剩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常態。解決(jue) 這種不平衡,主要還要依靠市場力量,按照價(jia) 值規律進行調節。需要指出的是,產(chan) 能不是產(chan) 品,產(chan) 能過剩並不是說產(chan) 品生產(chan) 多了賣不掉,而是企業(ye) 的生產(chan) 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狀態。適度超前的產(chan) 能投資是產(chan) 業(ye) 發展的普遍選擇,對於(yu)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尤為(wei) 如此。

  準確把握產(chan) 能過剩的這一實質,就不難理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為(wei) 何提出“防止產(chan) 能過剩和低水平重複建設”。新冠疫情3年多時間裏,在全球供應鏈幾乎停擺的情況下,中國製造業(ye) 之所以能持續穩定向全球市場提供各類商品,正是與(yu) 當時製造業(ye) 固定資產(chan) 投資快速增長密切相關(guan) 。彼時的投資,如今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wei) 產(chan) 能。但當前全球市場需求正在放緩,導致了部分行業(ye) 產(chan) 能利用不足。可以判斷,這一現象是短暫的,隨著世界經濟回暖,部分行業(ye) 低端落後產(chan) 能將加快淘汰出清,而代表著綠色低碳方向的新能源領域先進產(chan) 能還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比現實,可以看出美國一些政客所謂“中國產(chan) 能過剩威脅其他國家產(chan) 業(ye) 發展”“給國際市場帶來災難”等言論,純屬無稽之談。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ye) 產(chan) 能利用率為(wei) 73.6%,與(yu) 美國78.4%的利用率基本接近。在庫存水平上,3月份中國原材料庫存指數為(wei) 48.1%,與(yu) 美國相當。但從(cong) 工業(ye) 利潤來看,中國工業(ye) 利潤率呈持續增長態勢。此外,中國新出口訂單指數為(wei) 50.6%,繼續保持擴張,表明企業(ye) 出口業(ye) 務總體(ti) 繼續改善。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對“產(chan) 能過剩”的指責,實際上更多來自對中國工業(ye) 實力發展的焦慮和遏製——美國一些政客也心知肚明,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是靠企業(ye) 努力獲得的,是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zheng) 塑造的,而不是他們(men) 口中“靠政府補貼”形成的。

  眾(zhong) 所周知,美國部分政客聲稱“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其實是當地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chan) 品有需求,但本土企業(ye) 和產(chan) 品又缺乏足夠競爭(zheng) 力,由此形成優(you) 勝劣汰的壓力。可以肯定地說,他們(men) 對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的指責,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經濟規律。近期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春季會(hui) 議上,與(yu) 會(hui) 經濟學家和專(zhuan) 業(ye) 人士對所謂“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論”也表示出了不解與(yu) 疑惑,因為(wei) 無論分析市場供需,還是觀察產(chan) 業(ye) 發展實際,都無法得出這樣令人費解的結論。

  “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論”是偽(wei) 命題,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實力不容懷疑——

  首先,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規模的快速增長並非盲目擴張,而是基於(yu) 全球碳減排的迫切需求。國際能源署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wan) 輛,是2023年的3倍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測算也顯示,為(wei) 了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全球光伏發電裝機累計容量在2030年至少要達到5400GW,是2023年全球總裝機量的近4倍、我國總裝機量的約9倍。顯然,當前新能源產(chan) 品的全球產(chan) 能還遠未滿足未來市場的需求。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ei) ,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仍將是市場上的俏貨。全球碳減排進程帶來的巨大需求,將是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持續向高端轉型的原動力。

  其次,新能源產(chan) 業(ye) 補貼是全球通用的市場手段,並非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獨有優(you) 勢。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全球碳減排目標,世界各國都在廣泛補貼本國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比如,美國從(cong) 2010年就開始以稅收抵免的方式補貼新能源汽車銷售,甚至通過《基礎設施和就業(ye) 法案》等立法,安排了75億(yi) 美元資金支持充電設施建設。日本早在2008年就開始對電動、清潔柴油等清潔能源車型提供補貼。德國也從(cong) 2016年5月份開始對新能源汽車銷售實行普遍補貼。中國從(cong) 2013年實行大範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該政策已於(yu) 2023年正式退出。由此可見,產(chan) 能過剩“補貼優(you) 勢論”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再次,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的出口優(you) 勢源自深厚的技術積累、龐大的規模效應和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在市場機製作用下,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通過市場充分競爭(zheng) 和技術創新迭代,實現了新能源在產(chan) 能與(yu) 價(jia) 格上的優(you) 勢,這是中國企業(ye) 自身不斷努力的結果。比如,通過技術創新,我國光伏行業(ye) 有效解決(jue) 了成本高和並網難兩(liang) 大難題。同時,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為(wei) 新能源技術快速更新提供了充足空間,規模效應不僅(jin) 降低了成本,也加快了新技術新產(chan) 品落地推廣。以新能源汽車為(wei) 例,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多元化的用車環境,為(wei)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迭代升級提供了廣闊空間。

  在國際經貿交往中,對於(yu) 以“產(chan) 能過剩”之名打壓中國企業(ye) 的貿易保護主義(yi) 舉(ju) 措,我們(men) 堅決(jue) 反對。當前,全球產(chan) 能布局是市場規律和經濟全球化共同作用的客觀結果,是各國自身比較優(you) 勢下開展分工合作、優(you) 化要素資源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生產(chan) 效率、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ju) 措。不論是從(cong) 比較優(you) 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問題。

  正如習(xi) 近平主席在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hui) 晤時所指出,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在開放競爭(zheng) 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chan) 能,不僅(jin) 豐(feng) 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共同挑戰中,各國是相互依存、融合互助的利益共同體(ti) ,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是唯一正確的選擇。隻有自由貿易、充分競爭(zheng) ,才能形成全球產(chan) 能格局的最優(you) 解,才能讓全球綠色發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