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hui) 上,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wei) 代表的外貿“新三樣”備受境外采購商青睞。這是市場需求的理性選擇,也是中國製造企業(ye) 長期創新研發、供應鏈企業(ye) 高效協作的結果,體(ti) 現了中國製造的綜合成本優(you) 勢及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
今年正值美國大選之年,一些政客以“產(chan) 能過剩”之名行貿易保護主義(yi) 之實,拋出所謂的“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論”,並以此作為(wei) 政治籌碼,將政治考量淩駕於(yu) 經濟關(guan) 切之上。其結果不僅(jin) 損人害己,還會(hui) 破壞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暢通,阻礙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拖累全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
產(chan) 能過剩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常態。解決(jue) 這種不平衡,主要還要依靠市場力量,按照價(jia) 值規律進行調節。需要指出的是,產(chan) 能不是產(chan) 品,產(chan) 能過剩並不是說產(chan) 品生產(chan) 多了賣不掉,而是企業(ye) 的生產(chan) 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狀態。適度超前的產(chan) 能投資是產(chan) 業(ye) 發展的普遍選擇,對於(yu)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尤為(wei) 如此。
準確把握產(chan) 能過剩的這一實質,就不難理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為(wei) 何提出“防止產(chan) 能過剩和低水平重複建設”。新冠疫情3年多時間裏,在全球供應鏈幾乎停擺的情況下,中國製造業(ye) 之所以能持續穩定向全球市場提供各類商品,正是與(yu) 當時製造業(ye) 固定資產(chan) 投資快速增長密切相關(guan) 。彼時的投資,如今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wei) 產(chan) 能。但當前全球市場需求正在放緩,導致了部分行業(ye) 產(chan) 能利用不足。可以判斷,這一現象是短暫的,隨著世界經濟回暖,部分行業(ye) 低端落後產(chan) 能將加快淘汰出清,而代表著綠色低碳方向的新能源領域先進產(chan) 能還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比現實,可以看出美國一些政客所謂“中國產(chan) 能過剩威脅其他國家產(chan) 業(ye) 發展”“給國際市場帶來災難”等言論,純屬無稽之談。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ye) 產(chan) 能利用率為(wei) 73.6%,與(yu) 美國78.4%的利用率基本接近。在庫存水平上,3月份中國原材料庫存指數為(wei) 48.1%,與(yu) 美國相當。但從(cong) 工業(ye) 利潤來看,中國工業(ye) 利潤率呈持續增長態勢。此外,中國新出口訂單指數為(wei) 50.6%,繼續保持擴張,表明企業(ye) 出口業(ye) 務總體(ti) 繼續改善。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對“產(chan) 能過剩”的指責,實際上更多來自對中國工業(ye) 實力發展的焦慮和遏製——美國一些政客也心知肚明,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是靠企業(ye) 努力獲得的,是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zheng) 塑造的,而不是他們(men) 口中“靠政府補貼”形成的。
眾(zhong) 所周知,美國部分政客聲稱“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其實是當地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chan) 品有需求,但本土企業(ye) 和產(chan) 品又缺乏足夠競爭(zheng) 力,由此形成優(you) 勝劣汰的壓力。可以肯定地說,他們(men) 對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的指責,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經濟規律。近期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春季會(hui) 議上,與(yu) 會(hui) 經濟學家和專(zhuan) 業(ye) 人士對所謂“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論”也表示出了不解與(yu) 疑惑,因為(wei) 無論分析市場供需,還是觀察產(chan) 業(ye) 發展實際,都無法得出這樣令人費解的結論。
“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論”是偽(wei) 命題,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實力不容懷疑——
首先,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規模的快速增長並非盲目擴張,而是基於(yu) 全球碳減排的迫切需求。國際能源署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wan) 輛,是2023年的3倍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測算也顯示,為(wei) 了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全球光伏發電裝機累計容量在2030年至少要達到5400GW,是2023年全球總裝機量的近4倍、我國總裝機量的約9倍。顯然,當前新能源產(chan) 品的全球產(chan) 能還遠未滿足未來市場的需求。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ei) ,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仍將是市場上的俏貨。全球碳減排進程帶來的巨大需求,將是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持續向高端轉型的原動力。
其次,新能源產(chan) 業(ye) 補貼是全球通用的市場手段,並非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獨有優(you) 勢。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全球碳減排目標,世界各國都在廣泛補貼本國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比如,美國從(cong) 2010年就開始以稅收抵免的方式補貼新能源汽車銷售,甚至通過《基礎設施和就業(ye) 法案》等立法,安排了75億(yi) 美元資金支持充電設施建設。日本早在2008年就開始對電動、清潔柴油等清潔能源車型提供補貼。德國也從(cong) 2016年5月份開始對新能源汽車銷售實行普遍補貼。中國從(cong) 2013年實行大範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該政策已於(yu) 2023年正式退出。由此可見,產(chan) 能過剩“補貼優(you) 勢論”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再次,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的出口優(you) 勢源自深厚的技術積累、龐大的規模效應和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在市場機製作用下,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通過市場充分競爭(zheng) 和技術創新迭代,實現了新能源在產(chan) 能與(yu) 價(jia) 格上的優(you) 勢,這是中國企業(ye) 自身不斷努力的結果。比如,通過技術創新,我國光伏行業(ye) 有效解決(jue) 了成本高和並網難兩(liang) 大難題。同時,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為(wei) 新能源技術快速更新提供了充足空間,規模效應不僅(jin) 降低了成本,也加快了新技術新產(chan) 品落地推廣。以新能源汽車為(wei) 例,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多元化的用車環境,為(wei)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迭代升級提供了廣闊空間。
在國際經貿交往中,對於(yu) 以“產(chan) 能過剩”之名打壓中國企業(ye) 的貿易保護主義(yi) 舉(ju) 措,我們(men) 堅決(jue) 反對。當前,全球產(chan) 能布局是市場規律和經濟全球化共同作用的客觀結果,是各國自身比較優(you) 勢下開展分工合作、優(you) 化要素資源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生產(chan) 效率、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ju) 措。不論是從(cong) 比較優(you) 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問題。
正如習(xi) 近平主席在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hui) 晤時所指出,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在開放競爭(zheng) 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chan) 能,不僅(jin) 豐(feng) 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共同挑戰中,各國是相互依存、融合互助的利益共同體(ti) ,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是唯一正確的選擇。隻有自由貿易、充分競爭(zheng) ,才能形成全球產(chan) 能格局的最優(you) 解,才能讓全球綠色發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