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均耕地僅(jin) 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紀80年代食物總量匱乏、品種單一,每年需從(cong) 外省大量調入糧食和蔬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率先提出並探索實踐大食物觀: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農(nong) 、林、牧、副、漁全麵發展。30多年來,福建立足農(nong) 業(ye) 資源多樣性和氣候適宜優(you) 勢,向海洋要食物,向森林要食物,向設施農(nong) 業(ye) 要食物,因地製宜推動特色現代農(nong) 業(ye) 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
初夏時節,福建寧德迎來新一輪收獲。山上,萬(wan) 畝(mu) 竹林綠意湧動,挖筍正當時;海裏,一根根繩子拉起,收獲滿船的海帶;田間,連片的溫室大棚產(chan) 出各種新鮮蔬菜。
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雲(yun) 埔蔬菜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 李淑鳳:我們(men) 這兩(liang) 天在收菠菜,過幾天還有芹菜、尖椒、茄子等20多個(ge) 品種。我們(men) 不僅(jin) 供應到了寧德本地區,還賣到了廈門、福州、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方,讓大家吃得更豐(feng) 盛。
寧德位於(yu) 福建東(dong) 北部,俗稱閩東(dong) 。上世紀80年代,寧德經濟總量排在福建省末位,人均占有糧食也低於(yu) 全省水平。1988年6月,習(xi) 近平同誌調任寧德地委書(shu) 記,他帶隊深入全地區9個(ge) 縣,邊走邊調查,邊思考、研究。針對當時以農(nong) 業(ye) 為(wei) 主的實際情況,他認為(wei) ,閩東(dong) 窮在“農(nong) ”上,也隻能富在“農(nong) ”上。
時任福建省寧德地委副書(shu) 記 陳增光:習(xi) 近平同誌從(cong) 實際出發,對閩東(dong) 的發展有清醒的思考,基於(yu) 地域特點和資源優(you) 勢,他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農(nong) 、林、牧、副、漁全麵發展。我們(men) 雖然很困難,但還有很多優(you) 勢,大家聽完以後打開了工作思路。
寧德環山抱海,境內(nei) 陸地麵積九成以上是山地、丘陵,海域麵積是陸地麵積的3倍多。長期以來,當地農(nong) 業(ye) 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上,沉睡的山海資源、空白的產(chan) 品有待開發。對此,習(xi) 近平同誌的發展思路是,山區要重點發展林、果、茶和飼養(yang) 業(ye) ,沿海要從(cong) 養(yang) 殖業(ye) 入手,搞好深加工和綜合係列開發。一時間,寧德掀起了山海資源開發利用的熱潮。1989年2月,8位農(nong) 民代表來到寧德地區行署會(hui) 議廳作報告。
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乍洋鄉(xiang) 五蒲村村民 鄭幫德:我當時在山地上種茶、種蘑菇,把經驗分享給大家。政府又給我們(men) 貼息了貸款,派人指導種植的經驗,全村產(chan) 業(ye) 發展都很好。
時任福建省寧德地委宣傳(chuan) 部理論科科長 金霞東(dong) :當時作報告的8個(ge) 人,都是習(xi) 近平同誌在寧德調研時發現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典型代表,希望通過這些人現身說法,讓幹部學習(xi) 經驗,轉變思路,因地製宜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
在《走一條發展大農(nong) 業(ye) 的路子》這篇文章裏,習(xi) 近平同誌指出,過去講的糧食隻是狹隘地理解為(wei) 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也就是說,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2001年,已任福建省省長的習(xi) 近平同誌親(qin) 自主持製定了加快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在總體(ti) 思路中貫徹了大食物觀,即在穩定糧食生產(chan) 、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加大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開發。從(cong) 一域到一省,習(xi) 近平同誌在福建工作期間,推動培育了茶葉、水產(chan) 、花卉苗木、蔬菜等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
福建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廳長 陳明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我們(men) 堅定不移建設“海上糧倉(cang) ”、開發“森林糧庫”、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等,走具有福建特色的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發展之路。
因地製宜,耕山牧海,福建構築起臨(lin) 海藍色產(chan) 業(ye) 帶、閩西北綠色產(chan) 業(ye) 帶、閩東(dong) 南高優(you) 農(nong) 業(ye) 帶。晉江胡蘿卜、武夷岩茶、平和蜜柚、永安筍竹等從(cong) 山海間走來的土特產(chan) ,讓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業(ye) 發展有了“金鑰匙”。在盛產(chan) 大黃魚、鮑魚、海帶的福州連江縣,當地立足水產(chan) 資源,加快打造國家遠洋漁業(ye) 基地。從(cong) 近海向深遠海拓展,從(cong) 傳(chuan) 統養(yang) 殖延伸到種業(ye) 、裝備、精深加工,逐步建立起現代海洋產(chan) 業(ye) 體(ti) 係。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養(yang) 殖戶 盧統峰:這些年我們(men) 靠海吃海,深深體(ti) 會(hui) 到海就是我們(men) 最重要的資源,現在開發海洋方法更先進,更多優(you) 質鮮活的海產(chan) 品“遊”向千家萬(wan) 戶,我們(men) 養(yang) 殖戶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30多年來,福建在大食物觀科學指引下,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2023年,全省肉類總產(chan) 量達到311萬(wan) 噸;水產(chan) 品育苗已從(cong) 傳(chuan) 統的“兩(liang) 藻四貝”發展到120多個(ge) 品種,水產(chan) 品人均占有量全國第一;食用菌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栽培種類全國最多;福建成為(wei) 全國七大“南菜北運”和主要出口蔬菜省份。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副校長 林萬(wan) 龍:總書(shu) 記的大食物觀是一以貫之的,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需要依靠科技體(ti) 係、政策體(ti) 係、產(chan) 業(ye) 體(ti) 係來支持大食物觀的落實。在確保我們(men) 的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食物和營養(yang) 需求,對於(yu) 我們(men) 國家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