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九天攬月,探索不止、創新不止。從(cong) 2007年嫦娥一號實現繞月飛行,到嫦娥六號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麵采樣返回之旅,中國人的探月之路不斷向前,這是我國航天工作者不斷增強創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的結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增強創新自信,堅持以我為(wei) 主,從(cong) 實際出發,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原始創新,打造新質生產(chan) 力和新質戰鬥力增長極。”創新自信,是創新主體(ti) 對自身能夠完成創新活動、實現既定目標的一種信心,是在創新活動中直麵問題、迎難而上的一種攻堅精神。創新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在科技領域追求卓越、敢於(yu) 超越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全球科技競爭(zheng) 日益激烈的今天,隻有增強創新自信,才能不斷攻堅克難,勇攀科技高峰,取得更多原創性、引領性成果,掌握更多關(guan) 鍵核心技術,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自信是中國人素有的精神氣度。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帶領人民推進科技創新的不凡曆程,體(ti) 現著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心。1955年,歸國不久的錢學森見到了陳賡。陳賡問他:“您看我們(men) 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導彈來?”錢學森不假思索地答道:“有什麽(me) 不能的,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men) 中國同樣能造得出來。”憑著這樣的自信,我國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研製出不少國之重器,極大增強了新中國自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的實力。今天,我們(men) 增強創新自信,具有更堅實的基礎、更充足的底氣。新時代以來,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對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高國家綜合實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們(men) 充滿自信。
增強創新自信,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確定方向、尋求突破。當前,我們(men) 正在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就是科技創新。以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為(wei) 例,從(cong) 液態鋰電池到800伏高壓碳化矽平台,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在長期研發投入積累的技術優(you) 勢基礎上,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給中國製造增添了新亮色。我們(men) 要著眼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新增長點、注入新動能。要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新趨勢,進一步做好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從(cong) 國家緊迫需求出發,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並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不斷增強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內(nei) 生動力。
當前,我們(men) 正在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邁進。增強創新自信,就要增強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的自信,努力在更多領域實現領跑,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敢為(wei) 天下先的雄心壯誌,敢於(yu) 探索科學“無人區”,勇於(yu) 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推出更多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推進關(guan) 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著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應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