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華全媒+丨從30萬到120萬千瓦,他參與了我國半數以上核電站研發設計

發布時間: 2024-05-31 08:48:00 來源: 新華社

  今年62歲的鍾元章是原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華龍一號”核電項目副總設計師。自1986年從(cong) 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化工機械專(zhuan) 業(ye) 畢業(ye) ,進入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開始,一直從(cong) 事反應堆結構設計工作,參與(yu) 了我國半數以上核電站的研發設計工作。

  5月24日,在位於(yu) 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nei) ,鍾元章在介紹“華龍一號”模型。

  “我參加工作後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參與(yu) 反應堆壓力容器的重要材料508-Ⅲ鋼的研發。”鍾元章說。

  據鍾元章介紹,反應堆是核電站的核心部件,直徑4.4米,高12米,壁厚220毫米的壓力容器又是反應堆的核心部件,“華龍一號”的177組核燃料組件就裝在壓力容器裏麵。所以,壓力容器是整個(ge) 核電站重要的安全屏障。

  “安全是核工業(ye) 的生命線,我們(men) 在研發設計壓力容器的時候,標準定得很高,要承受住高溫高壓。整個(ge) 研發設計、生產(chan) 、試驗用了近二十年,最終成功研製出‘華龍一號’壓力容器的508-Ⅲ鋼,實現了反應堆‘心髒’國產(chan) 化。”鍾元章說。

  2017年8月,全球首台“華龍一號”三代核電——福清五號機組反應堆壓力容器準備進行吊裝(資料照片)。

  2022年8月9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批量化工程——中核集團漳州核電2號機組反應堆壓力容器在進行吊裝(資料照片)。

  “華龍一號”反應堆上的零部件多達上萬(wan) 個(ge) ,絕大部分都是非標準化,每一個(ge) 零部件都融入了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科研人員大量的心血。為(wei) 了保障、驗證零部件性能、壽命,研製出一款零部件短則一兩(liang) 年,長則十餘(yu) 年。以反應堆內(nei) 的一個(ge) 長約十厘米的控製棒驅動機構鉤爪為(wei) 例,團隊曆時四年才研製成功,做了1800萬(wan) 步帶載荷耐磨試驗,驗證其使用壽命。

  5月24日,在位於(yu) 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nei) ,鍾元章在展示科研人員曆時四年研製的控製棒驅動機構鉤爪。鍾元章介紹,小小鉤爪可提拉上百斤的控製棒,團隊曆時四年才研製成功,做了1800萬(wan) 步帶載荷耐磨試驗,驗證其使用壽命。

  5月24日,在位於(yu) 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nei) ,鍾元章在展示他率團隊曆時五年研製的反應堆壓力容器密封圈小樣。這是保障反應堆安全的重要零部件。

  5月24日,在位於(yu) 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nei) ,鍾元章在展示通過3D打印的堆內(nei) 構件堆芯圍筒。鍾元章介紹,通過3D打印的方式來生產(chan) “華龍一號”的零部件,是目前的一個(ge) 研究方向。

  “中國的核電從(cong) 最初的30萬(wan) 千瓦,到60萬(wan) 到90萬(wan) ,再到我們(men) 現在建造的‘華龍一號’近120萬(wan) 千瓦,我們(men) 的核電發展非常穩健,這是我幾十年來十分欣慰的一件事情,自己在這當中做了一些工作,覺得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鍾元章感慨地說,“我現在退休返聘,繼續在做“華龍一號”後續的研發,我們(men) 還要進一步提高它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5月24日,在位於(yu) 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nei) ,鍾元章(左一)與(yu) 團隊年輕人在試驗台架上交流。

  5月24日,在位於(yu) 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nei) ,鍾元章(右一)與(yu) 團隊年輕人在試驗台架上交流。

  記者:劉坤

  報道員:張靖穎

  編輯:徐嘉懿、邵澤東(dong)

  製作:新華社攝影部AIGC實驗小組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