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擦亮絲綢文化金名片(文化中國行·走進專題博物館)

發布時間: 2024-06-02 11:37:00 來源: 人民日報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與(yu) 未來的橋梁。一個(ge) 個(ge) 展區、一件件藏品,見證曆史、以史鑒今、啟迪後人。專(zhuan) 題博物館近年來受到觀眾(zhong) 熱捧,成為(wei) 打卡新潮流。這些博物館,記錄了中華民族在曆史長河中的文明成果,展現了黨(dang) 領導人民團結奮鬥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成就和榮光。

  ——編 者

  水光瀲灩,草木蔥蘢。從(cong) 浙江杭州西子湖畔步行,進入玉皇山路,四周的喧鬧漸漸沉靜,大約1公裏後,中國絲(si) 綢博物館在叢(cong) 林掩映中出現。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的中國絲(si) 綢博物館,是國際上最大的集收藏、研究、傳(chuan) 承、展示於(yu) 一體(ti) 的紡織服飾類專(zhuan) 題博物館。走進博物館,絲(si) 路館、非遺館、修複展示館、時裝館等建築,移步換景,別具一格。

  獨有的魅力、絢麗(li) 的色彩、濃鬱的文化內(nei) 涵,起源於(yu) 中國的絲(si) 綢,為(wei) 中華文明譜寫(xie) 燦爛篇章,成為(wei) 文化強國建設的動人符號。

  7厘米絲(si) 線講述數千年絲(si) 綢曆史

  顏色發黑、絲(si) 絲(si) 交錯,進入絲(si) 路館,一團小小的絲(si) 線,格外引人注目。中國絲(si) 綢博物館館長、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省絲(si) 綢與(yu) 時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曉芬說,這是考古工作者於(yu) 2005年對錢山漾遺址進行第三次發掘時出土的絲(si) 線,“這團長約7厘米的絲(si) 線,是迄今為(wei) 止在長江流域發現最早的絲(si) 綢產(chan) 品,說明距今4400—4200年的長江流域已有養(yang) 蠶、繅絲(si) 、織綢技術。”

  中國是世界絲(si) 綢的發源地,以發明植桑養(yang) 蠶、繅絲(si) 織綢技術聞名於(yu) 世,被稱為(wei) “絲(si) 國”。

  近代以來的考古發掘證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地區的先民們(men) 經過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摸索,已經完成從(cong) 馴化野蠶到繅絲(si) 織綢的曆史進程,建立起原始蠶桑絲(si) 綢業(ye) 。

  回顧絲(si) 綢傳(chuan) 播發展的重要階段,都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展廳內(nei) ,出土於(yu) 四川成都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漢墓的西漢提花機模型,成為(wei) 絲(si) 綢技術變革的物證。“老官山漢墓除了出土一批織機模型,還有15件彩繪木俑,從(cong) 身姿和銘文推測可能是對漢代蜀錦紡織工場中織工的模擬再現。這批提花機模型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有出土地點、完整的漢代織機模型,填補了世界紡織史空白,對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絲(si) 綢紡織技術起源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yi) 。”季曉芬說,戰國秦漢時期,中國的絲(si) 綢生產(chan) 日益普及,產(chan) 區擴大,特別是絲(si) 織技術得到較大發展,出現了用腳控製織機開口的踏板織機和以專(zhuan) 門程序來控製經線提升規律的提花機,形成了中國絲(si) 綢的古典技術體(ti) 係。

  絲(si) 綢之路的開辟,無疑對絲(si) 綢發展有著曆史性的意義(yi) 。

  一件經向長52厘米、緯向寬51厘米的紅地翼馬紋錦,在展廳顯著位置展出。圖案殘存3排翼馬,每匹馬高約19厘米、寬約15厘米。中間一排3匹馬右行,上排兩(liang) 匹和下排3匹均為(wei) 左行。“馬的造型是典型的薩珊波斯風格。”國際絲(si) 綢聯盟秘書(shu) 長、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省絲(si) 綢與(yu) 時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啟正說,北朝晚期到初唐時期出現的翼馬紋樣,原型是希臘神話中的飛馬。從(cong) 地中海、中亞(ya) 再到中國的新疆、青海、甘肅等西北地區,都出土過不少翼馬織錦實物,說明它在絲(si) 綢之路上廣泛傳(chuan) 播。

  通肩袈裟、飛天長裙、密集衣紋……展廳複原的敦煌第322窟,讓觀眾(zhong) 仿佛身臨(lin) 其境,感受絲(si) 綢的交融之美。中國絲(si) 綢博物館研究館員徐崢介紹,隋唐絲(si) 綢無論是在生產(chan) 技術還是藝術風采上,都呈現出一種與(yu) 以前不同的中西合璧風格。20世紀60至90年代,莫高窟文物成批次陸續出土,其中不乏大量精美的絲(si) 織品。

  絲(si) 綢的曆史還在繼續,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一件素羅單衣,成為(wei) 宋代絲(si) 綢變革的見證。這件宋代青年女子常用的服裝,以素羅織物製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前門襟中部綴了一粒紐扣,這也是目前發現我國最早的紐扣實物之一。季曉芬說,宋元實施“農(nong) 商並重”和開放的海洋政策,促使絲(si) 綢流通特別是海外貿易更普遍、頻繁,海上絲(si) 綢之路取代陸路成為(wei) 對外貿易的主要途徑。

  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大量精美的中國絲(si) 綢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直接輸往歐洲、美洲,並成為(wei) 18世紀歐洲“中國熱”的重要因素之一。紫地緙絲(si) 龍袍、大紅綢地盤金彩繡八團龍女袍、黃緞繡雲(yun) 龍朝袍……展廳內(nei) 琳琅滿目、做工精致的清代服飾,成為(wei) 明清絲(si) 綢發展的見證。

  中國絲(si) 綢業(ye) 形成機械化技術體(ti) 係

  煙柳垂堤、波光閃動,以桑蠶絲(si) 為(wei) 經線,以人造絲(si) 為(wei) 緯線,經緯交錯間呈現煙雨朦朧的西湖。這幅西湖意匠圖,將傳(chuan) 統提花工藝與(yu) 杭州風景相結合,成為(wei) 近現代絲(si) 織技術一大創新的印證。

  展板圖文並茂地展示了浙江、江蘇、上海的蠶種改良實踐。清末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通過蠶種改良,引進新式教育、新型織機,應用人工原料和西方印染工藝,中國絲(si) 綢業(ye) 逐步完成近代化進程,環太湖地區形成了一個(ge) 與(yu) 傳(chuan) 統手工體(ti) 係截然不同的機械化技術體(ti) 係。

  去掉傳(chuan) 統旗袍不合理的舊式設計,采用西式服裝設計理念,袍身上植物花卉、建築風景、幾何圖形,爭(zheng) 奇鬥豔。展廳內(nei) ,一件件民國時期的旗袍,讓觀眾(zhong) 領略民國絲(si) 綢煥然一新的染織藝術風格。徐崢說,20世紀20、30年代,風格獨特的改良旗袍,留下了民國傳(chuan) 統紋樣的廣泛使用和西式圖案風行的印記。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絲(si) 綢業(ye) 在桑品種、繅絲(si) 、絲(si) 織、印染整理、生產(chan) 管理、工藝設備等方麵發生重大變化,絲(si) 綢成為(wei) 國家重要外貿創匯產(chan) 品,自20世紀70年代起幾乎主導了全世界絲(si) 綢產(chan) 業(ye) 鏈的前端。中國絲(si) 綢也被更多地應用在人們(men) 生活的方方麵麵,走向更為(wei) 廣闊的天地。

  展廳內(nei) ,一段呈螺旋形的管狀織物,引發了人們(men) 的好奇。季曉芬介紹,這是一段紡織人造血管,當人體(ti) 血管有病變或創傷(shang) 時,可用相應口徑的人造血管接上,以挽救病人生命。“1974年蘇州絲(si) 織試樣廠與(yu) 上海胸科醫院合作,1979年成功研製機織滌綸毛絨人造血管並用於(yu) 臨(lin) 床,效果良好。該發明獲第十四屆日內(nei) 瓦國際發明金質獎。”

  刻畫入微、層次豐(feng) 富、墨潤清晰,用絲(si) 線精準勾勒富春山秀麗(li) 景色,不僅(jin) 再現名畫的筆墨神韻,更使離散數百年的傳(chuan) 世佳作在中華織錦的演繹下實現了完璧重圓。展廳內(nei) ,彩色數碼織錦長卷——《富春山居圖》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成為(wei) 當代絲(si) 綢技術發展的代表。

  20世紀90年代以後,電子提花機與(yu) 電腦輔助紋樣設計係統的普及應用,極大提高絲(si) 織像景的設計自由度。數碼仿真彩色絲(si) 織技術突破一種顏色代表一個(ge) 組織的傳(chuan) 統理念,假如采用紅、黃、藍、黑、白5種絲(si) 線交織,理論上可產(chan) 生4500種色彩關(guan) 係,從(cong) 而賦予傳(chuan) 統絲(si) 織畫全新姿態。此技術於(yu) 2003年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改革開放後,中國絲(si) 綢業(ye) 發展迅猛,20世紀80年代末在國際市場絲(si) 綢熱背景下步入黃金時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跨入自動化電子信息時代。20世紀末通過國有企業(ye) 體(ti) 製改革,實施“東(dong) 桑西移”“調結構,創品牌,促升級”等措施,中國絲(si) 綢走出低穀,傳(chuan) 統絲(si) 綢融入當代時尚設計元素,重放異彩。

  講好中國絲(si) 綢和絲(si) 綢之路故事

  李啟正說,自嫘祖始教民育蠶、繅絲(si) 製衣之時起,絲(si) 綢便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組成部分。及至漢唐,絲(si) 綢之路貫通東(dong) 西,綿亙(gen) 萬(wan) 裏。中國的絲(si) 綢製品,憑借其優(you) 雅、柔和、飄逸的高貴屬性和巧奪天工、精美絕倫(lun) 的獨特美感,風靡東(dong) 西,馳名宇內(nei) ,對人類曆史和世界文化的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正式提出。古老的絲(si) 綢之路,展開新的畫卷。

  李啟正說,在絲(si) 綢文明和文化的引領下,絲(si) 綢產(chan) 業(ye) 也再次迎來新的曆史發展時期。“東(dong) 桑西移”成功實施,蠶桑絲(si) 綢業(ye) 成為(wei) 當時廣西、四川、雲(yun) 南等地脫貧攻堅大力發展的重點產(chan) 業(ye) ;第一個(ge) 絲(si) 綢國際標準由中國牽頭製定並實施;“家蠶絲(si) 腺生物反應器”“絲(si) 綢雙麵數碼印花”“醫用蠶絲(si) 材料”等絲(si) 綢創新科技和延伸產(chan) 業(ye) 不斷湧現。

  以中國絲(si) 綢為(wei) 主體(ti) 的中國服裝,既立足於(yu) 本土,又結合國際流行潮流,逐漸由民族化走向國際化。中國絲(si) 綢博物館的時裝館,詮釋了中國霓裳的發展。展廳內(nei) ,一款款中國設計師的設計服裝,用新技術賦能,融合東(dong) 西方藝術,彰顯文化自信。刺繡裝飾融入旗袍體(ti) 現華麗(li) ,彩繡腰帶和腰間玉佩彰顯莊重,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頒獎禮服,既是對傳(chuan) 統旗袍的創新,又融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寓意。運用傳(chuan) 統編織、針刺和印染工藝,呈現“天”的輕盈飄逸,亮相2015年米蘭(lan) 世博會(hui) 中國館的“天”係列秀服,傳(chuan) 承了傳(chuan) 統紡織和印染工藝,運用現代立體(ti) 裁剪和3D成型技術,並大麵積采用手工針刺工藝,產(chan) 生水墨畫般的效果。

  絲(si) 綢的修複技術,是中國絲(si) 綢博物館的另一張名片。在修複技術館,“風憲衣冠:桐鄉(xiang) 濮院楊家橋明代墓葬出土紡織品修複成果展”首次展出了浙江桐鄉(xiang) 濮院鎮出土、由中國絲(si) 綢博物館修複完成的12件紡織品文物。以中國絲(si) 綢博物館為(wei) 依托單位設立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承接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大量紡織品考古、保護、研究項目,如敦煌莫高窟出土絲(si) 綢、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合作紡織考古等,並發起倡議成立了絲(si) 綢之路文物科技創新聯盟。

  季曉芬說,未來,中國絲(si) 綢博物館將創新打造“絲(si) 綢博物館+蠶桑絲(si) 織非遺館”的雙館模式,以“絲(si) 綢之路周”“國絲(si) 漢服節”“國絲(si) 環球展櫃”“陌桑中國”等特色品牌,努力講好中國絲(si) 綢和絲(si) 綢之路故事,不斷擦亮絲(si) 綢文化金名片。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