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孩子們(men) 盯著顯微鏡屏幕中閃爍的圖像,近距離了解斑馬魚的大腦活動;5萬(wan) 多人線上線下共同參加“大腦智能的生物學”“大腦中的體(ti) 育課”等科普講座……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yu) 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開展“腦智擘未來”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為(wei) 公眾(zhong) 奉上一場精彩的科學盛宴。現場有人感慨:“現在的孩子真幸運,這麽(me) 小就有機會(hui) 進入國家級的實驗室參觀。”的確,各地紮實推進科學普及教育,正在讓更多青少年愛上“科學的味道”。
青少年是祖國科技發展的未來,也是科學普及的重點人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xing) 趣的引導和培養(yang) 要從(cong) 娃娃抓起,使他們(men) 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ti) 。青少年時期是培養(yang) 科學興(xing) 趣、體(ti) 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關(guan) 鍵時期。麵向青少年開展有溫度的科普,是激發青少年科學興(xing) 趣、培養(yang) 青少年探索熱情和想象力的重要一環。
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須遵循該群體(ti) 的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順序性,科學教育必須貼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循序漸進促進他們(men) 的發展,避免陵節而施、揠苗助長,否則將欲速則不達。麵向青少年的優(you) 秀科普,應該是接地氣的、有“孩子氣”的,不僅(jin) 要善於(yu) 激發他們(men) 的好奇心,還能幫助他們(men) 培養(yang) 科學思維、創新思維。這就要求我們(men) 進一步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讓青少年科普更加貼近生活、通俗易懂。聚焦當下青少年的興(xing) 趣和認知特點,聚焦社會(hui) 熱點,從(cong) 生活中的現象出發,挖掘背後的科學知識和原理,能夠更好吸引孩子們(men) 的注意力,使他們(men) 練就從(cong) 社會(hui) 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的“火眼金睛”。例如,科普專(zhuan) 家李永樂(le) 就善於(yu) 從(cong) 社會(hui) 熱點或身邊小事中捕捉科普選題,他製作推出的《高考中遇到了不會(hui) 做的題,應該怎麽(me) 辦?》《足球場上弱隊如何戰勝強隊?》《下雨時跑步淋雨多還是走路淋雨多?》等作品因接地氣而廣受關(guan) 注和稱讚。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ya) 傑的兒(er) 童認知發展理論,孩子認知發展的實質,就是通過已有認知和經驗來理解新體(ti) 驗,進而形成個(ge) 體(ti) 的成長和發展。因此,針對青少年的科普語言不僅(jin) 要通俗、有趣,更要易懂,可以多使用比喻、對比、誇張等修辭,將複雜的原理和艱澀的術語轉換成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他們(men) 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如在一次中小學地球知識科普講座中,岩石學家王德滋將地球比作一個(ge) 桃子,並指出桃核像是地核,桃肉像是地幔,桃子皮像是地殼。這個(ge) 生動巧妙的比喻一下子激發了孩子們(men) 的興(xing) 趣。另外,一些針對青少年的科普視頻經常使用擬人化的角色設定,或以場景對話的方式開展知識傳(chuan) 播,也更容易將青少年代入科學的場景中,提高他們(men) 的信息接受度,讓科學知識的傳(chuan) 播更加有趣生動。
讓青少年科普更好嗬護孩子們(men) 的好奇心。孩子們(men) 處在求知欲旺盛期,每天都會(hui) 冒出千奇百怪的“十萬(wan) 個(ge) 為(wei) 什麽(me) ”。每個(ge) 問題背後,其實都是青少年對世界的觀察和探尋。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豐(feng) 富的科學原理,是很好的科普切入點。尊重青少年每一個(ge) “可愛”的問題,並引領他們(men) 一步步尋找答案,探索科學的迷宮,相信每一顆好奇心的種子都有可能成長為(wei) 參天大樹。同濟大學物理學退休教授“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yu) 人將網友提出的有趣問題收集起來,作為(wei) 科普創作的靈感。社交媒體(ti) 上,不少科普作品都在標題中使用了疑問句式,如《告別尷尬!酸奶如何優(you) 雅地喝到一滴不剩?》《危!電量僅(jin) 剩1%!如何徹底擺脫電量焦慮?》等。稀奇古怪的問句能激發青少年的科學探索欲,或戳中大眾(zhong) 的知識盲區,引導更多人開啟思考的“好奇之旅”。
讓青少年科普保持科學與(yu) 人文並重。多位學者指出,青少年科普應以學習(xi) 知識為(wei) 表、培養(yang) 思維為(wei) 本。當前的青少年科普已經從(cong) 單純的知識傳(chuan) 播轉向了價(jia) 值引領。培養(yang) 青少年的科學素養(yang) ,不僅(jin) 要讓他們(men)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幫助青少年培養(yang) 用科學眼光看待世界和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講故事一直是廣受歡迎的科普方式。“我找到了跟年輕人對話的方式,要講故事。”擁有百萬(wan) 粉絲(si) 的汪品先院士經常用科學家的故事和科學趣聞向青少年傳(chuan) 播海洋知識,闡發科學的創新本質。講故事可以將科學知識以青少年喜聞樂(le) 見的形式進行傳(chuan) 播,更能將科學知識背後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以及科學精神進行“活化”。
高質量的科學普及教育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陪伴者。充分研究並尊重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和需求,激發青少年科學探索的熱情,將為(wei) 科技強國建設播撒下更多創新的種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