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1克棉如何紡出500米長的紗

發布時間: 2024-06-07 14:30:00 來源: 新華社

  雪白的紗錠像琴鍵般一字排開,帶動紗線快速轉動,一團團棉條被逐漸紡成細紗……走進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的特高支緊密紡智能製造車間,與(yu) 傳(chuan) 統紗廠不同的是,機器前幾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隻有幾輛無人駕駛的運輸小車穿梭往來,偌大的車間顯得有些“冷清”。

  圖為(wei) 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的特高支緊密紡智能製造車間。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車間主任邱麗(li) 自豪地告訴記者,這裏生產(chan) 的純棉紗線最高可達300支,比頭發絲(si) 還細,直徑不到0.1毫米。“用長度來計算的話,就是1克棉能紡出500米長的紗。”

  如此細長的棉紗,不僅(jin) 要滿足強度、透氣、舒適性等指標,還要在兼顧節能環保的情況下實現批量生產(chan) ,其難度可想而知。這是怎麽(me) 做到的呢?

  公司董事長蔡贇給出了答案:選用纖維長、短絨少、細度適中的優(you) 質棉花是前提,而實現量產(chan) 的關(guan) 鍵則在於(yu) 百年技藝的沉澱與(yu) 創新,特別是設備的智能化改造。

  蔡贇介紹,無錫一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曾是民族工業(ye) 的典範,見證了無錫乃至中國紡織行業(ye) 的發展。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成本優(you) 勢的日漸消損以及地方經濟產(chan) 業(ye) 升級的要求,這家百年紡企發展走入陣痛期。

  6月2日,工作人員展示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的特高支緊密紡產(chan) 品。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2017年,無錫一棉智能化改造大規模實施,建立起以數據管理、設備直聯為(wei) 基礎的全新生產(chan) 模式。“每一個(ge) 細紗錠上都有一個(ge) 傳(chuan) 感器,可以通過傳(chuan) 感器把錠子上所有的問題傳(chuan) 到智能平台上。”蔡贇介紹,過去生產(chan) 過程中偶爾斷線,需要人工按照路線一個(ge) 個(ge) 檢查。現在車間內(nei) 的數十萬(wan) 個(ge) 傳(chuan) 感器構建了一個(ge) 智能化生產(chan) 線網絡,生產(chan) 狀態、產(chan) 品質量和機組用電信息等生產(chan) 數據都能在終端大屏上一目了然。

  據測算,智能化改造使得無錫一棉生產(chan) 效率提升15%,運行成本降低11%,勞動強度降低30%,車間生產(chan) 實現了每萬(wan) 錠用工10人以內(nei) ,達到紡織行業(ye) 領先水平。

  近年來,在智能化改造升級的基礎上,無錫一棉進一步推進數字化進程,圍繞產(chan) 業(ye) 狀況和市場需求構建了50多個(ge) 分析模型,用大數據分析提升市場反應速度。得益於(yu) 過硬的品質和精準的供需對接,無錫一棉公司目前擁有70萬(wan) 紗錠、500台織機,生產(chan) 的100支以上特高支純棉紗線在全球市場占有率穩居前列。

  從(cong) 成立初期的“萬(wan) 人大廠”到如今的智能車間,無錫一棉以智能化改造引領行業(ye) 潮流的發展曆程,正是當地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一個(ge) 縮影。

  6月3日,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無錫柴油機廠的工人在車間裏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在無錫,一批企業(ye) 通過“智改數轉網聯”實現降本提質、節能增效,湧現出新的澎湃動能。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無錫柴油機廠建成產(chan) 線質效領先、綠色低碳節能的智能製造“超級工廠”,45000多平方米的廠房裏隻有200多位操作人員,每105秒就能下線一台重卡柴油機;位於(yu) 無錫江陰的興(xing) 澄特鋼對生產(chan) 線進行數智化全流程改造,廠內(nei) 3座高爐煤氣消耗量每年下降近1億(yi) 立方米,新品研發效率提升56%……

  據統計,無錫累計創建智能製造標杆企業(ye) 6000多家。今年4月,當地又出台了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煥新升級的實施意見,重點聚焦輕工、紡織、化工、冶金、建材、機械加工等行業(ye) 領域,全麵推動其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發展。

  “推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是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舉(ju) 措。”無錫市副市長周文棟說,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無錫將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帶動產(chan) 業(ye) 集群數字化轉型,為(wei) 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陣地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朱國亮、柯高陽

  編輯:冷彥彥、劉梓桐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