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鏡觀·回響|守護長城,守護中華民族精神根脈

發布時間: 2024-06-09 20:51:00 來源: 新華社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

  作為(wei) 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chan)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永續傳(chuan) 承的重要標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長城文物遺產(chan) 傳(chuan) 承保護和文化價(jia) 值發掘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推動各項工作不斷深化。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zhong) 誌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 5月1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回信,深刻闡釋了長城的獨特價(jia) 值和守護好長城的重大意義(yi) ,勉勵大家“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chuan) 下去”。

  在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發展史上,長城,具有不可替代的價(jia) 值和地位。

  位於(yu) 甘肅省嘉峪關(guan) 市的嘉峪關(guan) 關(guan) 城(2023年7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位於(yu) 甘肅省嘉峪關(guan) 市的嘉峪關(guan) 關(guan) 城(2023年7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2023年7月19日拍攝的祁連雪山與(yu) 嘉峪關(guan) 關(guan) 城。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金山嶺長城風光(2023年8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一場春雨過後的北京箭扣長城(2024年4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守護巍巍長城,需要多方合力。1984年,鄧小平、習(xi) 仲勳等領導同誌為(wei) 首都部分單位發起的“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題詞,激發了社會(hui) 各界保護長城的熱情。40年來,一大批中華兒(er) 女接續力量、久久為(wei) 功,用腳步和汗水守護中華民族精神根脈。

  工人正在修複北京八達嶺長城的一段城牆。這是用由北京晚報、八達嶺特區辦事處等單位聯合發起“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hui) 讚助活動所獲款項進行修複的第一期工程 (資料照片,1984年8月11日發)。新華社記者 袁汝遜 攝

  古建工人在修複山海關(guan) 古城城牆(2005年8月29日攝)。新華社發

  技工楊戰傑(右)在指導工人拉線劃設北京箭扣長城研究性修繕考古發掘範圍(2022年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長城保護員衡丙三在長城上巡查。59歲的衡丙三是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喜峰口二村的長城保護員,負責守護喜峰口西潘家口段古長城(2023年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石峽關(guan) 長城和長城腳下的石峽村(2024年6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長城腳下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正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講好長城故事,讓古老的文化瑰寶綻放新的光彩。

  在秦皇島市海港區的長城文化展館,長城保護員李翠(左一)向遊客介紹長城文化知識(2021年7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

  北京市延慶區中小學生長城文化主題實踐活動在石峽村舉(ju) 行(2024年5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遊客在甘肅省嘉峪關(guan) 長城第一墩景區選購文創產(chan) 品(2023年3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在甘肅嘉峪關(guan) 關(guan) 城景區,網紅“關(guan) 長”李森(左)為(wei) 遊客奉上自己手寫(xie) 好的文創產(chan) 品“關(guan) 照”(2023年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工人在山海關(guan) 中國長城博物館展廳布展(2024年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責編: 韓璐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