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掛艾草,佩戴香囊也是端午特有的習(xi) 俗。香囊也叫香包,製作時將多種草藥研製成細末,放入袋中,有避穢濁、禦疾病的功效。在甘肅慶陽,當地有製作香包的傳(chuan) 統。2006年,慶陽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張煜瑤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慶陽香包繡製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眼下,她正在和繡娘們(men) 一起趕製香包訂單。
香包也叫香囊,製作和佩戴香包的習(xi) 俗在我國由來已久。人們(men) 將多種草藥研製成細末放入藥袋,百姓通過口鼻吸入體(ti) 內(nei) ,以達到避穢濁、禦疾病的功效。
2006年,慶陽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當地人也把它叫作“絀絀”。
一枚針、一把線、一塊布,看著簡單,但是,當自己上手操作時,才真切感受到“非遺”沒那麽(me) 簡單。慶陽香包布料多用絲(si) 綢或彩布,線穗都是五顏六色的彩線,刺繡針法多達80多種。
五彩繽紛的布料上,繡娘們(men) 用彩色絲(si) 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天地萬(wan) 物、山川日月都可入畫,再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nei) 芯填充上絲(si) 綿和中草藥香料,便是一件寄托祝願祈福的慶陽香包。
古老技藝趕新潮 小香包盤活“非遺財富”
一代代的慶陽香包如何在一針一線中不斷探索?千年技藝如何在傳(chuan) 承中不斷創新?小香包如何推向大市場、帶動大產(chan) 業(ye) ?
在慶陽市慶城縣驛馬鎮驛馬村,“90後”繡娘孟亭亭正在工坊裏和姐妹們(men) 趕製訂單。
孟亭亭8歲就跟著父母學做刺繡,16歲學習(xi) 計算機圖像處理服裝設計專(zhuan) 業(ye) 。如今,她組建了香包創意研發團隊,設計人員結合年輕人的喜好,將傳(chuan) 統香包、刺繡與(yu) 現代元素融合,推出一係列“新”慶陽香包產(chan) 品。
像孟亭亭這樣做香包傳(chuan) 承創新的工坊在慶陽市還有很多。
夜幕降臨(lin) ,訂單基本已經處理差不多。金亮亮開始整理一天的銷貨單、核對賬單。
目前,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chan) 業(ye) 公司有190家,年產(chan) 香包1000多萬(wan) 件,帶動從(cong) 業(ye) 人員10萬(wan) 人,產(chan) 品遠銷全國各大城市及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小香包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wei) 慶陽市帶動群眾(zhong) 致富的“大產(chan) 業(y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