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糧食產後“跑冒滴漏”少了

發布時間: 2024-06-12 08:37:0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減損就是增收。5月27日啟動的全國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科技活動周發布數據,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5500多個(ge) 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推廣使用1000萬(wan) 套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裝具,助力節糧減損。從(cong) 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中國各地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是怎麽(me) 為(wei) 農(nong) 服務的?目前覆蓋範圍如何?怎樣讓糧食產(chan) 後再少些“跑冒滴漏”?

  實現產(chan) 糧大縣糧食產(chan) 後服務全覆蓋

  收獲了糧食,晾曬曾是不少農(nong) 戶的煩心事。“為(wei) 了避免紮堆曬糧,以前常要等到小麥含水量達到入庫標準時才收割。這樣可以在晾曬上少費點心,但影響產(chan) 量,遇到陰雨天更麻煩。”山東(dong) 省菏澤市巨野縣龍堌鎮糧農(nong) 劉高峰說。

  “有了糧食產(chan) 後服務,這些煩惱少了。”劉高峰今年提前幾天把麥子收了,“鎮上提供烘幹配套服務,收獲的小麥送進烘幹塔,4個(ge) 多小時含水量就能達到入庫標準,省時還減損。”

  山東(dong) 省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總工程師楊士新表示,山東(dong) 出台糧食風險基金結餘(yu) 動用方案,安排23億(yi) 元支持節糧減損等項目建設。“我們(men) 充分發揮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作用,為(wei) 農(nong) 民提供清理、幹燥等專(zhuan) 業(ye) 服務,2023年度共處理糧食536.86萬(wan) 噸、節糧減損21.47萬(wan) 噸。”楊士新說。

  聚焦節糧減損,全國各地近年持續強化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建設。河南明確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以糧食倉(cang) 儲(chu) 企業(ye) 、糧油加工企業(ye) 和農(nong) 民合作社為(wei) 建設主體(ti) ,確保一個(ge) 縣有2家以上的建設主體(ti) 。雲(yun) 南2018年以來建設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超60個(ge) ,直接和間接帶動增加農(nong) 民收入超過1億(yi) 元,節糧減損效果明顯。

  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介紹,糧食產(chan) 後環節眾(zhong) 多,晾曬、儲(chu) 存、運輸、加工、銷售等各個(ge) 環節都可能出現“跑冒滴漏”的情況,造成糧食損失浪費。建設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就是要針對性地為(wei) 農(nong) 民提供相關(guan) 服務,促進糧食生產(chan) 提檔升級,減少損失。

  “2017年以來,全國已建成5500多個(ge) 專(zhuan) 業(ye) 化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實現產(chan) 糧大縣糧食產(chan) 後服務全覆蓋,及時為(wei) 農(nong) 民提供糧食烘幹和清理等服務,有效發揮助農(nong) 節糧減損、提質增效的重要作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安全倉(cang) 儲(chu) 與(yu) 科技司科技處處長姚磊說。從(cong) 具體(ti) 數據看,全國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2022年共服務農(nong) 戶1700多萬(wan) 戶,清理糧食1.6億(yi) 噸,烘幹糧食4500多萬(wan) 噸,幫助農(nong) 民減少糧食損失1200多萬(wan) 噸,相當於(yu) 當年廣東(dong) 一省糧食總產(chan) 量。

  農(nong) 戶儲(chu) 糧損失由10年前的8%降至2.9%

  晾曬烘幹之後,糧食需要進倉(cang) 入庫。各地建起的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給這一環節帶來了變化。

  東(dong) 北三省是中國糧食主產(chan) 區,糧食產(chan) 量占全國1/5以上。在這裏,有個(ge) 特殊的名詞——“地趴糧”,即以前農(nong) 民收了糧食,直接在自家院子裏堆放,或在地頭找一塊地平整下充當臨(lin) 時儲(chu) 存場所。這種“地趴糧”通風不暢,遇到冷暖天氣交替,常常發黴、腐爛,鼠害也會(hui) 造成糧食損耗。

  “現在玉米收割脫粒後,直接運到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永信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侯剛說,過去把玉米棒子堆放在地上,隔幾天就要“倒堆翻垛”,費人工不說,損失還大。跟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合作後,運輸、儲(chu) 存等環節至少減少糧食損失3%以上。

  據四平市有關(guan) 部門負責人介紹,該市深入開展整治“地趴糧”、實施立體(ti) 儲(chu) 糧行動,大力推廣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代清理、代烘幹、代儲(chu) 存等服務。截至目前,全市已到位立體(ti) 儲(chu) 糧物資鐵絲(si) 網1.66萬(wan) 個(ge) ,鋼結構立體(ti) 儲(chu) 糧裝具0.46萬(wan) 套,聚乙烯網儲(chu) 糧裝具78.4萬(wan) 個(ge) ,可實現安全儲(chu) 糧185萬(wan) 噸以上。梨樹縣、雙遼市開展產(chan) 後“延期結算”業(ye) 務的糧食收儲(chu) 加工企業(ye) 和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已拓展至20餘(yu) 家。

  在糧食倉(cang) 儲(chu) 環節,如今越來越多地方依托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等平台大力發展綠色儲(chu) 糧,糧食倉(cang) 儲(chu) 廣泛應用機械通風、穀物冷卻、環流熏蒸、糧情測控“四合一”技術,改善糧倉(cang) 內(nei) 部儲(chu) 存環境,減少糧堆局部發熱情況。同時,推廣氮氣、二氧化碳等氣調技術,有效殺蟲控蟲,延緩糧食品質劣變。

  楊士新介紹,山東(dong) 投資9.2億(yi) 元,開展綠色倉(cang) 儲(chu) 提升行動,升級改造和新建擴建倉(cang) 容208萬(wan) 噸,全省應用橫向通風倉(cang) 容140萬(wan) 噸、內(nei) 環流控溫倉(cang) 容600萬(wan) 噸、多功能糧情檢測倉(cang) 容600萬(wan) 噸,推廣內(nei) 環流控溫、惰性粉物理防治等綠色生態儲(chu) 糧技術,開展糧情“早知道”預測預警,綜合損耗率降至0.42%。

  據統計,目前各地應用氣調技術的倉(cang) 容規模已達5500萬(wan) 噸。“十三五”以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zhuan) 項中,實施“現代糧倉(cang) 綠色儲(chu) 糧科技示範工程”等多個(ge) 糧食儲(chu) 藏相關(guan) 科研創新項目,在糧食儲(chu) 藏保質保鮮、蟲黴防治和減損降耗關(guan) 鍵技術等方麵取得新成果。通過新技術應用和糧食倉(cang) 儲(chu) 規範化管理,國有糧食儲(chu) 備企業(ye) 儲(chu) 藏周期內(nei) 綜合損失率控製在1%以內(nei) 。

  姚磊表示,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在全國推廣使用近1000萬(wan) 套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裝具,農(nong) 戶儲(chu) 糧損失由10年前的8%降至2.9%。目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正在組織編寫(xie) 農(nong) 戶儲(chu) 糧技術要點和裝具選型指南,進一步為(wei) 農(nong) 戶儲(chu) 糧提供科學指導。

  避免過度加工導致出品率過低

  糧食從(cong) 原糧到成品糧,還得經過加工流程。近年來,市場上存在過度追求“精米白麵”的消費誤區,而糧食過度加工、出品率降低不僅(jin) 會(hui) 造成數量損失,而且營養(yang) 流失的隱性損失較大。

  相關(guan) 調查發現,糧食精加工在行業(ye) 內(nei) 普遍存在,一些糧食加工企業(ye) 在加工精度上越來越高,出米率、出粉率越來越低,成為(wei) 糧食損耗增加的一環。有的企業(ye) 100斤稻穀僅(jin) 出30多斤精米,剩下的多為(wei) 碎米,隻能用來做飼料。

  如何改變這一局麵?不少地方正積極引導糧食適度加工,推動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技術升級,促進糧食資源綜合利用。

  在廣東(dong) ,廣州市糧食集團成立廣州市糧食儲(chu) 備加工中心。“我們(men) 持續加大節糧技術改造升級力度,提高成品糧轉化率和副產(chan) 品綜合利用率。”廣州市糧食集團董事長朱葉茂說,在麵粉生產(chan) 方麵,采用先進的長粉路生產(chan) 工藝,提高麵粉出粉率,充分提取小麥可食用部分;在大米生產(chan) 方麵,根據原糧特點及產(chan) 品需求,對碾米、篩米、拋光、色選等工序進行優(you) 化組合,通過多機輕碾的加工方式對大米進行適度加工,提高大米出米率,並最大限度保持大米營養(yang) 成分。

  在河南,當地提出“十四五”期間每年撥出3億(yi) 元財政資金支持糧油加工企業(ye) 的技術提升和設備升級。截至目前,河南已累計支持糧油加工企業(ye) 實施項目116個(ge) ,總投資金額超過16.2億(yi) 元。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唐軻認為(wei) ,相關(guan) 舉(ju) 措優(you) 化了糧油產(chan) 品的供需結構並全麵提升了全省糧食產(chan) 業(ye) 鏈條的完整性、緊密性、合理性。接下來還應繼續提升企業(ye) 糧食加工能力,引進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提高加工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

  “在糧食加工環節,需要推廣應用適度加工和副產(chan) 物綜合利用技術。”姚磊說,開展成品糧油適度加工技術研發及成果推廣,避免過度加工導致出品率過低,推進適度加工標準製定工作,控製不合理加工精度,有助於(yu) 減少不必要的糧食損失和能源消耗。如,在大米加工中應用柔性碾米設備,可提高糧食出米率5—8個(ge) 百分點。同時,深入挖掘米糠、麩皮、豆粕等綜合利用價(jia) 值,提高糧食利用效率。

  姚磊認為(wei) ,糧食產(chan) 後節約減損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損失浪費問題在糧食產(chan) 後各環節仍不同程度存在。應強化全鏈條減損意識,加強科技創新供給。“十四五”期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將持續深入實施《糧食節約行動方案》,通過大力推廣應用綠色儲(chu) 糧等技術,強化數字化監管和標準引領,全麵倡導合理加工,多措並舉(ju) 推進糧食產(chan) 後領域節糧減損。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