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千年運河與我的十年感悟

發布時間: 2024-06-23 09:33:00 來源: 新華社

  2014年6月22日,我正在河北滄州采訪,準備吃晚飯時,突然看到手機上顯示大運河申遺成功的消息。回到賓館,我拿上相機就飛奔出去,來到清風樓下的大運河景觀帶,記錄下了大運河夜色。


這是2014年6月22日拍攝的河北滄州市大運河景觀帶。

  這是我第一次拍攝大運河,開啟了對這一文化符號的探索之路。十年來,我深切感受到,大運河為(wei) 沿線城市留下了古老的文化印記,在新的曆史機遇下再次與(yu) 現代城市聯結。

  悠悠河水,見證一座城市的蝶變

  在位於(yu) 滄州市區東(dong) 南部的大運河生態修複展示區,呈“Ω”狀的河道鋪展在大地之上。漫步於(yu) 此,視野開闊、滿目綠色,草皮的清香和河水的清涼撲麵而來,令人心曠神怡。

  多年前我曾來過此地,當時由於(yu) 長期缺水,河道裏雜草叢(cong) 生,苗圃、雞窩等私搭亂(luan) 建非常紮眼。在采訪時有市民表示,到河邊遛彎這樣的事,還需要勇氣。經過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生態修複全覆蓋等工程,昔日的居民生活“堵點”,如今已成為(wei) 市民熱捧的網紅打卡地。


滄州大運河生態修複展示區(2023年5月16日攝)。


遊船在滄州市區境內(nei) 的京杭大運河上行駛(2023年5月16日攝)。

  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已實現旅遊通航,從(cong) 大運河生態修複展示區乘船約20分鍾,便可到達南川古渡。匯集美食、文創、民俗等多種元素的南川老街,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南川樓、朗吟樓、百獅園、滄曲書(shu) 舍等文化景觀點綴在運河兩(liang) 岸,與(yu) 現代城市建築交相輝映,呈現出一派古今交融的祥和景象。很難想象,四五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老舊民房。


滄州市京杭大運河畔的南川樓(2023年5月16日攝)。


滄州城市景觀(2023年5月15日攝)。

  在滄州的市區與(yu) 鄉(xiang) 村,關(guan) 於(yu) 運河兩(liang) 岸蝶變的生動事例還有很多。作為(wei) 一座應“運”而生的城市,大運河在這裏綿延200餘(yu) 公裏,良好的環境造福了沿岸百姓。“豐(feng) 草繁花碧水流,河曲千載濟滄州”,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2017年10月4日,在河北省滄州市,月亮與(yu) 大運河景觀帶相映生輝(二次曝光)。

  在運河人家,記錄“守藝人”的傳(chuan) 承

  行走在大運河畔,我記錄了很多平凡人的故事,有耄耋老人的“鄉(xiang) 土文學夢”,也有千裏追愛的感人故事,但讓我印象最為(wei) 深刻的是兩(liang) 戶棲居運河的人家。

  2014年秋,在位於(yu) 大運河沿線的河北省泊頭市,我結識了泊頭六合拳的傳(chuan) 承人石同鼎,此時的他正和兒(er) 子在自己開辦的武館裏練武,一把紅纓槍在手中呼呼作響。


2014年10月22日,石同鼎(右)及其弟子在六合武館內(nei) 練武。

  泊頭六合拳有400餘(yu) 年曆史,石同鼎自幼跟隨父親(qin) 習(xi) 武,是泊頭六合拳第八代傳(chuan) 人。2006年,包含泊頭六合拳在內(nei) 的滄州武術被整體(ti) 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石同鼎成為(wei) 國家級傳(chuan) 承人。


2017年6月17日,石同鼎(中)在泊頭六合武館內(nei) 教授小學生六合拳法。


2017年12月8日,泊頭市東(dong) 方小學學生在六合拳傳(chuan) 承人石同鼎的指導下學習(xi) 六合拳器械。

  “自從(cong) 2001年父親(qin) 離世後,發揚泊頭六合拳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石同鼎說,他編製的《六合拳進校園普及套路》已在泊頭中小學進行推廣。

  通過多年來對石同鼎的采訪,我欣喜地發現,泊頭六合拳在石同鼎的努力下,走出武館,走進校園,走上網絡,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了這項古老文化。


2020年8月5日,石同鼎直播六合拳拳法。


2020年11月19日,六合拳傳(chuan) 承人石同鼎(下)在河北滄州泊頭西關(guan) 回民小學帶領學生們(men) 練習(xi) 六合拳。

  也是在這一年,在泊頭軍(jun) 西村一座不大的小院裏,我見到了“三癡齋”泥塑第四代傳(chuan) 人宋長峰,留著長發的他身著中國傳(chuan) 統服飾,文藝範十足。


2014年10月22日“三癡齋”泥塑傳(chuan) 承人宋長峰在工作室內(nei) 製作泥塑作品。


2015年1月9日,在河北省泊頭市文廟中學,“三癡齋”泥塑傳(chuan) 承人宋長峰(前中)在教學生們(men) 製作鳥哨。

  泊頭“三癡齋”泥塑工藝創建於(yu) 清光緒年間,當地流傳(chuan) 有“寺門村的娃娃,黃屯的鼻(哨)兒(er) ,範莊的小簸箕兒(er) ,拿手要數三癡齋的小泥人”的順口溜。

  宋長峰很健談,拉著我聊個(ge) 不停,講“三癡齋”的曆史,講他心中的發展規劃;宋長峰也很專(zhuan) 注,製作泥塑時不說話,隻顧飛舞手中的刻刀。兒(er) 子在他的影響下,不大的年紀已經是一名製作泥塑的好手。


2014年10月22日,“三癡齋”泥塑傳(chuan) 承人宋長峰指導兒(er) 子進行泥塑製作。


2017年6月16日,“三癡齋”泥塑工作室藝人在對泥塑進行繪彩。

  2023年夏天,我在泊頭市又見到了宋長峰,他的工作室已經換了地方,比以前寬敞了很多。他的兒(er) 子如今已是精壯小夥(huo) ,打理著“三癡齋”的裏裏外外。

  吳橋雜技,大運河滋養(yang) 孕育的文化傳(chuan) 奇

  說到大運河文化,吳橋雜技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吳橋雜技的興(xing) 盛發展與(yu) 運河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明清時期,漕運的發達帶動了沿河流域的經濟發展,碼頭和村鎮的興(xing) 起,給雜技藝人提供了活動場所。吳橋雜技藝人沿大運河走出家鄉(xiang) ,南下北上,遠涉重洋闖世界,獲得了國際聲譽。


2014年10月24日,吳橋國際雜技藝術學校的學生們(men) 在練功。


2014年10月24日,吳橋國際雜技藝術學校的學生們(men) 在大運河邊練功。

  吳橋國際雜技藝術學校坐落在大運河畔,在這裏除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中國學生,還可以看見留學生的身影。2017年,我在這所學校裏見到了來自愛爾蘭(lan) 的留學生傑西卡·杜林,時年27歲的她在這裏學習(xi) 呼啦圈和吊環,來中國學雜技前,杜林在都柏林當理發師。


2017年7月13日,來自愛爾蘭(lan) 的留學生傑西卡·杜林在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內(nei) 排練雜技節目。

  “我知道中國雜技是最好的,所以想來學習(xi) 。”杜林說,她在學雜技的同時還苦練中文,計劃畢業(ye) 後在中國找一份可以四處遊曆的工作。

  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吳橋學藝,將古老的中國技藝帶到世界各地,讓中國雜技文化在異國他鄉(xiang) 生根發芽。自2002年招收第一批非洲留學生開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學校已培養(yang) 留學生600餘(yu) 人。


2018年7月30日,來自老撾的留學生們(men) 在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內(nei) 練習(xi) 轉碟。


2018年1月25日,在吳橋雜技藝術學校,來自埃塞俄比亞(ya) 的留學生依布薩(中)在練習(xi) 雜技。

  從(cong) 2015年到2023年,我還拍攝了多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在絢爛奪目、精彩絕倫(lun) 的表演中,感受著雜技的文化精髓。


2015年10月7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閉幕式上,來自委內(nei) 瑞拉的表演者走紅毯。

  2019年10月28日,在第十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公益專(zhuan) 場·B場演出中,沈陽雜技團、濟南市雜技團的演員在表演《炫彩車技》。


2021年9月28日,演員在第十八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開幕式上表演《俏花旦——集體(ti) 空竹》。


2023年10月25日,在第十九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上,中國雜技演員在表演《龍躍神州——中幡》。

  兩(liang) 千多年來,大運河以世所罕見的時空尺度流淌至今。漁火綿延,帶來了物阜民豐(feng) ,留下了文脈傳(chuan) 承。一路行走,一路記錄,運河兩(liang) 岸的人與(yu) 事、物與(yu) 景、歡與(yu) 笑,所有留在我鏡頭裏的畫麵,都是我對大運河無限敬意的表達。

(責編: 賈春玲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