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加速,一些國家出現了一批專(zhuan) 職中醫藥從(cong) 業(ye) 者,哈薩克斯坦小夥(huo) 馬文軒是其中一員。
在中國留學9年學習(xi) 漢語和中醫藥知識,其間,馬文軒曾作為(wei) 誌願者與(yu) 中國民眾(zhong) 一同參與(yu) 抗疫。他的一句“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感動無數中國人,中國國家領導人也在中國同中亞(ya) 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hui) 上提及此事。
如今,學有所成的馬文軒回到哈薩克斯坦,在首都阿斯塔納的一家中醫診所擔任中醫治療師。哈薩克斯坦民眾(zhong) 對中醫藥接受程度如何?中哈傳(chuan) 統醫學有何共通之處?如何增進不同文明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近日,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馬文軒,聽他講述為(wei) 何說“中醫藥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你為(wei) 什麽(me) 會(hui) 選擇學習(xi) 中醫?在華求學9年,你對中國印象如何?
馬文軒:我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與(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三國交界處的“陝西村”,祖父和父親(qin) 都從(cong) 醫。祖父年輕時跟著中國醫生學習(xi) 了中醫針灸、推拿及配方抓藥,父親(qin) 早期在俄羅斯接受教育,學的是西醫,後來受祖父影響也學了中醫。自小我家裏的“中醫藥”氛圍就很濃厚。記得幼時妹妹生病,祖母會(hui) 捉來蚯蚓加工煎服。等我學習(xi) 中醫後才發現,其實蚯蚓在中藥裏是一味藥材,叫“地龍”。
祖父擅長治療腰腿疼痛,很多人曾慕名來求醫。我十六七歲時,他接診了一個(ge) 接近癱瘓的小女孩。這家人為(wei) 了給孩子治病去過很多國家,但都沒有看好。在祖父的針灸治療下,這個(ge) 女孩最後可以下地走路,她的父母很感動,跪地親(qin) 吻祖父的鞋子,這一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從(cong) 那時起,我也想成為(wei) 一名中醫。
我高中畢業(ye) 後來到中國,在西安和鹹陽學習(xi) 、實習(xi) 。9年多的時間裏,感受最深的是當地人們(men) 的善良、禮貌、熱情,中國曆史文化的悠長和精深。學中醫比我想象的要難得多,有大量的理論知識需要記住,經絡腧穴、藥性方劑、經典理論……其中最讓我頭疼的是學古漢語認繁體(ti) 字。這也培養(yang) 了我終身學習(xi) 的習(xi) 慣,直到現在,我還會(hui) 時常翻書(shu) 查詢中國古代醫學典籍文獻。
中國發展速度太快了,我初來西安時,地鐵剛開通1號線,當我2022年回國時,地鐵1號線已經開到了母校門口。發達便捷的網購、移動支付等,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也計劃未來再回中國繼續進修,回陝西,去看看老師、同學、老朋友,再去吃碗我喜歡的羊肉泡饃。
中新社記者:你如何看待中醫藥文化?哈薩克斯坦民眾(zhong) 對中醫藥的認可度如何?
馬文軒:中醫藥已有數千年的曆史,是尊重生命規律的學問。學習(xi) 中醫藥給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帶來改變,讓我內(nei) 心平和、規律生活,也影響了我看待問題的方式。比如中醫理論講究“整體(ti) 觀”,人體(ti) 各個(ge) 器官、組織之間相互關(guan) 聯、影響,不能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認為(wei) 疾病是內(nei) 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治療也要從(cong) 整體(ti) 著眼。對待生活中的問題也應當如此,要係統地從(cong) 源頭上找問題,從(cong) 而妥善解決(jue) 。
2024年5月24日,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馬文軒為(wei) 哈患者使用針灸治療。張碩 攝
哈薩克斯坦和中國山水相連,在兩(liang) 國邊境口岸地區,當地民眾(zhong) 對中醫藥的了解會(hui) 比較多。近些年隨著中醫藥在世界上知名度逐漸提高,已有越來越多的哈薩克斯坦民眾(zhong) 開始對中醫藥感興(xing) 趣。尤其針對一些西醫無法很好解決(jue) 的問題,比如孤獨症、小兒(er) 腦癱、腦卒中後遺症等,從(cong) 我接觸過的病例來說,其中大部分經過中醫康複治療後,都有較明顯的療效。
近年來中醫在哈薩克斯坦發展很快,僅(jin) 在阿斯塔納已有數十家經營針灸推拿類的中醫診所。尤其在去年11月,哈中兩(liang) 國互免簽證後,赴中國診療的哈民眾(zhong) 可以更便利地往返。相信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隨著哈中兩(liang) 國合作越發緊密,中醫在哈薩克斯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
位於(yu) 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的中國-哈薩克斯坦傳(chuan) 統醫學中心。張碩 攝
中新社記者:中哈傳(chuan) 統醫學有何共通之處?
馬文軒:哈薩克斯坦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多樣的自然資源,哈民眾(zhong) 自古就有使用草藥治療疾病的傳(chuan) 統習(xi) 俗。據統計,在哈境內(nei) ,有上百種入藥植物。
舉(ju) 個(ge) 例子,哈傳(chuan) 統醫藥對於(yu) 肉蓯蓉的認識,與(yu) 中醫藥類似,我們(men) 也同樣認為(wei) 肉蓯蓉具有潤腸通便、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哈醫藥將肉蓯蓉入藥由來已久,人們(men) 長期在野外生活勞動,經常能接觸到這類資源,所以也較早認識和使用這類植物。再比如像薄荷、甘草等常見植物,當地民眾(zhong) 喜愛用它們(men) 泡茶,作調味料等,認為(wei) 它們(men) 可以利咽止咳,這些植物在中國也被普遍使用。
哈中兩(liang) 國都有較早發掘、使用草藥治療病症的傳(chuan) 統,我認為(wei) 這種相似性也是中醫藥在哈被認可的原因之一。
中新社記者:在你看來,哈中可圍繞中醫藥領域開展哪些合作?
馬文軒:據我了解,哈薩克斯坦草藥種植業(ye) 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醫藥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推廣和應用,哈政府也很重視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並幫扶藥用植物的種植和推廣。
哈薩克斯坦有很多非常好的植物藥材,但受製於(yu) 落後的開采與(yu) 加工工藝,一些藥材的價(jia) 值和藥效沒能充分發揮。我認為(wei) ,兩(liang) 國可在藥用植物的培育與(yu) 深加工方麵進一步加強合作。
此外,中國的醫院常見中西醫聯合診療,對於(yu) 心腦血管疾病、內(nei) 分泌疾病、呼吸係統疾病、惡性腫瘤等病患往往有較明顯療效。目前,哈薩克斯坦的醫院主要是西醫診療為(wei) 主。我認為(wei) ,哈中兩(liang) 國可以嚐試在哈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相關(guan) 科研,建立試點平台,推動中醫藥在哈當地醫療體(ti) 係的應用,與(yu) 哈醫療保健產(chan) 業(ye) 互為(wei) 補充。
2024年5月24日,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馬文軒(左一)協助中國醫生為(wei) 哈民眾(zhong) 診療。張碩 攝
中新社記者:在中醫藥國際化過程中,如何增進不同文明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
馬文軒:中醫藥不是一門“僵化”的古老醫學,而是一直在發展、變化。現在我們(men) 所學的中醫藥,不僅(jin) 有古老的傳(chuan) 承,還融入當今科學技術與(yu) 理論。比如青蒿素的發現就是中醫藥對世界的貢獻之一,可以說中醫藥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
中醫和西醫誕生於(yu) 不同文化背景下,它們(men) 可以互為(wei) 補充。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健康管理,意識到要從(cong) “有病治病”變為(wei) “預防疾病”。中醫的一些理念,如“治未病”“養(yang) 生”等,非常契合當今世界健康產(chan) 業(ye) 發展趨勢,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中醫藥國際化的趨勢是不會(hui) 改變的。
據我了解,在亞(ya) 洲,尤其是東(dong) 亞(ya) 、東(dong) 南亞(ya) 地區一些國家,比如韓國、日本、泰國等對中醫藥了解比較多,這也跟中國在當地的影響、中國與(yu) 當地的合作程度密切相關(guan)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這十多年來,在中亞(ya) 地區,中醫藥的知名度也在逐漸提升。從(cong) 這點也可以看出,如果要讓不同文明對中醫藥有所認知,首先應當讓其了解中國,接觸中國文化。相信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發展,影響力越來越大,會(hui) 有更多外國人開始了解中國,中醫藥也會(hui) 隨之傳(chuan) 播得越來越廣。(完)
受訪者簡介:
馬文軒。張碩 攝
馬文軒,本名伊斯密爾·道羅夫,出生於(yu) 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與(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三國交界處的“陝西村”。由於(yu) 祖父與(yu) 父親(qin) 均從(cong) 事中醫,他自小對中醫產(chan) 生濃厚興(xing) 趣。馬文軒2013年來到中國,先後在陝西師範大學和陝西中醫藥大學學習(xi) 針灸推拿專(zhuan) 業(ye) 並取得碩士學位。如今,他在位於(yu) 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的“中國—哈薩克斯坦傳(chuan) 統醫學中心”擔任中醫治療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