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men) 是巴林草原上的兒(er) 女,他們(men) 都是“國家的孩子”,他們(men) 還是攜手相伴40多年的夫妻……6月27日,“鑄牢共同體(ti) 中華一家親(qin) ”主題宣傳(chuan) 活動采訪團來到內(nei) 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實踐基地中心館,與(yu) “國家的孩子”李國良、趙海琴麵對麵交流,聽他們(men) 講述那段難忘的歲月。
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實踐基地中心館,“三千孤兒(er) 入內(nei) 蒙”的故事讓人動容。
上世紀60年代初,25名“國家的孩子”來到巴林右旗,李國良、趙海琴就是其中的兩(liang) 位,在這裏他們(men) 得到了跨越地域、跨越血緣的親(qin) 情與(yu) 溫暖。
“國家的孩子”接受采訪。
“養(yang) 父母待我像親(qin) 生的一樣,把最有營養(yang) 的牛奶和肉食給我吃,無微不至地照顧我的生活起居。”趙海琴動情地說。
展廳裏,趙海琴與(yu) 丈夫李國良年輕時候的合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是他們(men) 十多年前拍攝的照片。1979年,他們(men) 因同是“國家的孩子”而喜結良緣。
當年,趙海琴與(yu) 李國良在糧米加工廠相識,聽說對方都是“國家的孩子”,雙方倍感親(qin) 切,最終組成家庭。他倆(lia) 先後創辦了掛麵廠、榨油廠,相互扶持,日子越過越美。
趙海琴說:“我倆(lia) 開玩笑說,我倆(lia) 從(cong) 小娃娃親(qin) ,我倆(lia) 在火車上就開始搞對象。現在我倆(lia) 生活很幸福,感謝黨(dang) 、感謝國家,感謝巴林右旗接納了我們(men) 。我常把我們(men) 的故事說給孩子聽,說給朋友聽,這段曆史不能忘。”
“國家的孩子”趙海琴展示小時候穿過的衣服。
看著趙海琴展示的剛來巴林右旗時穿的小衣服,聽著她的講述,中國民族報社記者安寧寧感慨萬(wan) 千。安寧寧說,能與(yu) “國家的孩子”進行麵對麵交流,親(qin) 耳聽到內(nei) 蒙古民族團結的這段佳話,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
近年來,巴林右旗深入挖掘和宣傳(chuan) 身邊的民族團結故事,與(yu) “國家的孩子”互動,開展形式多樣的係列主題活動,共敘民族團結佳話。
巴林右旗創新運用“1+9+N”模式,打造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實踐基地。以1個(ge)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實踐基地中心館為(wei) 核心,開展宣傳(chuan) 、教育、體(ti) 驗、實踐活動;以格斯爾傳(chuan) 習(xi) 所、國石館、民俗博物館等9個(ge) 特色鮮明的體(ti) 驗館為(wei) 支撐;並在全旗普遍設立“N”個(ge) 教育實踐點,全方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截至目前共接待52.8萬(wan) 人(次)參觀學習(xi) 。
監製:丁燕 魏那
記者:郭麗(li) 娜 李雪瑤
新媒體(ti) 呈現:董柏傑
編輯:孫淨易
校對:董柏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