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村
一個(ge) 因山得名的小村莊
如今因“綠”而興(xing)
馬鞍山林場。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有一座形似馬鞍的山峰,馬鞍山村因此得名。當“鑄牢共同體(ti) 中華一家親(qin) ”主題宣傳(chuan) 活動采訪團走進馬鞍山村時,立刻被滿山青翠、遍野繁花“圈粉”。
馬鞍山林場裏的野山杏熟了。
馬鞍山村是多民族聚居村,總麵積21平方公裏,有“塞北小黃山”美稱的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坐落於(yu) 村內(nei) 。馬鞍山村先後榮獲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國家森林鄉(xiang) 村、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等榮譽稱號。
很難想象,這個(ge) 小村莊曾經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由於(yu) 山勢陡峭,耕地資源少,村裏沒有像樣的產(chan) 業(ye) ,村民過著“一把鋤頭二畝(mu) 田,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收入一直上不去。
蝶變靠什麽(me) ?
馬鞍山村在實踐中
摸索出答案:
生態越好
發展的動力越強
蟲鳴鳥叫此起彼伏,青枝綠草夾道而立……在馬鞍山林場,順著登山步道拾級而上,仿佛走進了綠色海洋。
馬鞍山林場登山步道。
位於(yu) 馬鞍山村附近的馬鞍山林場始建於(yu) 1962年10月,是以管護為(wei) 主的生態經營型林場,總經營麵積10.8萬(wan) 畝(mu) 。近年來,該林場在“擴綠、護綠、興(xing) 綠”上持續發力,提升植被覆蓋率,增加造林麵積,提高森林質量,良好的生態也為(wei) 發展林業(ye) 經濟及全域旅遊提供了重要生態支撐。
馬鞍山林場副場長柴樹嶺告訴記者,林場按照“重點地段攻堅栽植、退化林分加快改造、個(ge) 別林地撫育管理”的思路,不斷進行造林綠化,進一步推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
馬鞍山林場航拍圖。
作為(wei) “林二代”,今年已經是柴樹嶺與(yu) 林場相伴的第40個(ge) 年頭。看著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如今的滿眼蒼翠,柴樹嶺感慨萬(wan) 千:“我們(men)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堅守,一代接著一代幹,一定要守護好眼前的青山。”
樹木多了,生態好了,山下的產(chan) 業(ye) 也興(xing) 旺起來。馬鞍山村依托優(you) 越的生態條件,深入挖掘整合人文曆史、特色產(chan) 業(ye) 等資源,開發“鄉(xiang) 村民宿+山水觀光+親(qin) 子互動+紅色教育”係列旅遊線路,積極打造“一村多品”鄉(xiang) 村旅遊發展格局。
山貨在家門口就能售賣出去。
遠離塵囂、親(qin) 近自然的美好體(ti) 驗,讓馬鞍山村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在鄉(xiang) 村旅遊帶動下,村裏建起了15家農(nong) 家樂(le) 和民宿,除了摘農(nong) 家果、吃農(nong) 家飯、住農(nong) 家院,當地品種豐(feng) 富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也有了更多銷售渠道,榛子、蘑菇和鬆茸等山貨在家門口就能售賣出去。
葡萄種植園。
靠著好生態,馬鞍山村先後引進雙紅、左優(you) 紅等優(you) 質葡萄品種進行試種,產(chan) 出的山葡萄不僅(jin) 色澤好、糖分足,而且營養(yang) 價(jia) 值高,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同時,依托馬鞍山區域良好的葡萄酒產(chan) 業(ye) 基礎,引入了集山葡萄觀光、山葡萄飲品開發、紅酒生產(chan) 銷售、紅酒文化展示等為(wei) 一體(ti) 的蒙野紅酒莊園,進一步豐(feng) 富旅遊業(ye) 態。
葡萄種植園一角。
做好“林”經濟
提升“綠”效益
馬鞍山村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
不斷改善村貌
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
培育壯大山葡萄種植
和鄉(xiang) 村旅遊
兩(liang) 大主導產(chan) 業(ye)
逐步走出了一條
生態立村
產(chan) 業(ye) 富村
旅遊強村
的發展路子
記者:韓雪茹
攝影:金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