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古籍裏的運河 | 探尋運河“原點”城市的生長密碼

發布時間: 2024-07-05 11:01:00 來源: 交匯點新聞

  編者按:

  生生不息的大運河孕育了兩(liang) 岸繁盛的文化,這些文化印記至今仍保存在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裏。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十周年,新華日報今起推出“古籍裏的運河”專(zhuan) 欄,從(cong) 古籍的角度出發,打撈運河記憶,挖掘“運河意識”,延續運河文脈,展現江蘇大地上運河文化的千年滄桑,讓古籍說話,讓運河傳(chuan) 聲。

  當曆史逐漸湮沒在逝去的時間裏,古籍是最忠誠的見證者。

  在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記者來到運河原點城市揚州,揚州市圖書(shu) 館的古籍文獻室中,一部部泛黃的古籍讓人回歸曆史“現場”:追溯2500年前吳王夫差在古邗溝挖下第一鍬的情景,從(cong) 古邗溝故道7次變身“觸摸”運河的生長脈絡,從(cong) 蒙塵的細節中,一窺忙碌的漕運和鹽運,挖掘揚州城的繁華過往。

  運河的“原點”和“生長”

  從(cong) 揚州城北郊的螺絲(si) 灣橋向東(dong) 直達黃金壩,長約1.45公裏,有條並不寬闊的河流靜靜流淌,匯入東(dong) 側(ce) 的古運河,這便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遺存——古邗溝故道,也被稱作京杭大運河真正的源頭。

  

春秋左傳(chuan) 十五卷 明萬(wan) 曆四十四年(1616)吳興(xing) 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 揚州市圖書(shu) 館藏

  大運河最早出現在古籍中是在春秋時期。揚州市圖書(shu) 館館藏明萬(wan) 曆四十四年孫礦批點、閔齊伋刻朱墨套印體(ti) 《春秋·左傳(chuan) 注》記載,“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子承父業(ye) ,開始了北伐征程,他吸取了父親(qin) 兵敗的教訓,便另辟蹊徑在長江與(yu) 淮河之間挖了一條人工運河。

  《邗溝故道曆代變遷圖說》(清)徐庭曾撰清光緒三十年(1904)刻本一書(shu) ,曾以地圖的形式展示了邗溝故道以及曆史上的七次變遷。八幅運河圖,圖版詳實,文字簡明,還標注出了水道的變化。

  揚州市圖書(shu) 館館長、揚州市古籍保護中心主任朱軍(jun) 介紹說,邗溝的開鑿起初出於(yu) 軍(jun) 事需要,後來成了曆代漕運的主要通道。從(cong) 開鑿至清代光緒年間的七次大的變遷,這八幅運河圖,標注出了水道的變化,是了解邗溝曆史的重要史料,對如今大運河的保護和利用有一定的參考價(jia) 值。朱軍(jun) 說,《邗溝故道曆代變遷圖說》是邗溝1000多年變化的大略演示,從(cong) 圖中可以看出長江岸線南移、長江與(yu) 淮河間湖泊變化以及淮河等因素對運河的影響。“圖中還顯示出為(wei) 了避開山陽灣而開鑿裏運河,這體(ti) 現了大運河開鑿的基本原則——開內(nei) 河,防風險。”朱軍(jun) 說。

  

選自《邗溝故道曆代變遷圖說》(清)徐庭曾撰清光緒三十年(1904)刻本

  從(cong) 古邗溝故道出發,大運河開始“生長”。現藏揚州圖書(shu) 館的清道光二十五年江西撫署刻本《揚州水道記》係清代揚州學派代表人物劉文淇所著。該書(shu) 記錄了大業(ye) 元年隋煬帝開通濟渠的場景:“發淮南民十餘(yu) 萬(wan) 開邗溝,自山陽(今淮安)至揚子(今儀(yi) 征)入江”,修畢當月,隋煬帝就乘坐龍舟,沿著新運河浩浩蕩蕩巡幸江都。在邗溝舊有基礎上,隋煬帝大規模整修擴大,第一次形成了南北貫通的大運河,並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2700多千米。

  

揚州水道記四卷圖一卷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江西撫署刻本 揚州市圖書(shu) 館藏

  運河的開鑿絕非一蹴而就,唐代江沙淤積,令漕運損失嚴(yan) 重,據《舊唐書(shu) ·齊浣傳(chuan) 》記載,“潤州與(yu) 揚州,一江之隔,漕船過江至揚州,要繞道至瓜步沙尾,由儀(yi) 征運口進出,繞道多走60裏水路,船隻還經常在江中被風濤漂損。”

  開元二十五年,潤州(今鎮江)刺史齊浣主持開鑿了伊婁河。揚州市文史學者韋明鏵說,伊婁河從(cong) 瓜洲延續到古邗溝南邊的揚子津,大大縮短了江南漕船過江的距離,省去了水陸轉運和迂道之苦。從(cong) 此,瓜洲從(cong) 名不見經傳(chuan) 的渡口迅速發展成“江北第一雄鎮”,每年來往漕船有數百萬(wan) 隻,來往商人絡繹不絕。

  京杭大運河的最終改造完成在元朝,元朝著名水利工程專(zhuan) 家郭守敬對大運河進行裁彎取直,從(cong) 取道中原變直通北京,據《郭守敬傳(chuan) 》描述,修築過程中自丞相以下“皆親(qin) 操畚鍤”,工程竣工時,忽必烈極目望去,見積水潭上帆檣蔽日,“舳艫蔽水”,盛況空前,賜名為(wei) “通惠河”,通惠河的開通也標誌著京杭大運河的最終完成。

  漕運、鹽運讓揚州成為(wei) 曆史網紅

  唐代揚州商賈雲(yun) 集,貿易興(xing) 盛,清代乾隆鼎盛時期,每年經過揚州閘與(yu) 瓜洲閘的船隻近十萬(wan) 艘,揚州鹽業(ye) 達到頂峰。

  縱覽揚州圖書(shu) 館的館藏,從(cong) 明代到民國,集中湧現出一批重要的鹽業(ye) 著作,描繪揚州鹽業(ye) 經濟下的社會(hui) 生態圖卷。

  揚圖館藏清同治九年(1870)淮南書(shu) 局刻本、方濬頤補刻《兩(liang) 淮鹽法誌》記敘了兩(liang) 淮鹽區生產(chan) 、銷售、轉運、課則等規章,是研究兩(liang) 淮鹽政的重要資料,全麵記述了乾嘉年間兩(liang) 淮鹽業(ye) 全盛時期的麵貌,堪稱淮鹽“黃金時代”的鹽政專(zhuan) 書(shu) 。

  淮揚運河雖然屢經變動,但一直承擔著食鹽外運的重要功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常務副院長陸玉芹說,清代淮鹽的行銷範圍,在明代基礎上雖有所調整,但沒有太大變化,行銷地域遍及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六省。據史料記載及考證,淮南淮北食鹽的行銷都與(yu) 大運河密切相關(guan) 。其中,邗溝支道以及揚州至儀(yi) 征段是淮南食鹽外運的必經河段。

  清代鹽政紛繁複雜,尤其是兩(liang) 淮地區。道光十一年(1831年),鹽務專(zhuan) 家陶澍首倡淮北鹽政改革,廢除總商,推行票法,尋找調整政府、納稅商人和消費民眾(zhong) 之間的利益“均衡點”。《淮北票鹽誌略》收錄了陶澍自道光十二年至十八年間,淮北創行票鹽的有關(guan) 奏疏、詳稟、批示、章程、條規、告示等資料,是票鹽製改革集大成的典籍,對後來的鹽務改革有指導意義(yi) 。朱軍(jun) 補充道,“票鹽法”改革中,政府取消了總商分設行店,令民眾(zhong) 可以自行購買(mai) 鹽斤運往售賣。與(yu) 此同時,還降低官鹽成本,簡化了辦事手續,加速了食鹽流通。

  漕運鹽運在當時事關(guan) 國運,故明清時期對運河的治理更為(wei) 重視,關(guan) 於(yu) 治水防洪等內(nei) 容的著作也相繼出現。

  《河防一覽》是明朝水利專(zhuan) 家潘季馴所撰,他在長期的治河實踐中,總結提出“蓄清刷黃、束水衝(chong) 沙”的治運方略,在其問世後的300多年中,對治河方針和河工實踐一直起著指導性作用。

  

清代整治運河圖,選自清代劉文淇水道記

  從(cong) 史料上看,高郵也是重點保護與(yu) 治理地域,盂城驛能夠完好保存下來,與(yu) 治水之功密不可分。清代葉機著的《泄湖水入江議》圍繞高郵水患治理展開,他指出,高郵因地勢受水最先最甚,湖水入海困難,應該導之入江,再由江入海。清代大臣、水利工程專(zhuan) 家靳輔於(yu) 康熙十六年(1677)調任河道總督,他在《治河方略》中提出把黃河和運河分流,減輕高郵湖的水勢壓力。

  “清代初期,黃河淮安至徐州段與(yu) 運河‘並行’,黃河水勢凶險,泥沙淤積,”中國水利學會(hui) 水利史與(yu) 水利遺產(chan) 專(zhuan) 委會(hui) 會(hui) 員戴甫青補充道,為(wei) 了避開黃河,靳輔重新開鑿新河道,經曆數次開鑿,最終形成了從(cong) 宿遷駱馬湖到淮安清口段的“中運河”,這樣“黃運分離”的格局一直保持在現在。

  淮揚菜、瘦西湖見證揚州鼎盛

  古運河奔騰不息,成就了揚州豐(feng) 富多彩、綿延不絕的運河文化,首先就是園林。

  漕運和鹽運返程的商船中堆滿了“壓艙石”,這些石頭運到揚州,為(wei) 園林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在乾隆年間,揚州園林達到鼎盛時期,其中,以湖上園林——瘦西湖最為(wei) 著名。

  清代古籍《平山堂圖誌》全麵介紹了全盛時期的瘦西湖,其中花大量筆墨描述五亭橋:“橋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側(ce) 凡十有五,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滉漾,卓然殊觀。”韋明鏵說,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誌,造型獨特,精巧壯觀,體(ti) 現了陰柔陽剛、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合。《平山堂圖誌》為(wei) 研究瘦西湖的形成發展和清代造園藝術提供了實例資料。

  運河貫通南北,中外客商在揚州雲(yun) 集,成就了“博采眾(zhong) 長”的揚州美食。在康熙乾隆時期,揚州美食步入了鼎盛階段。李鬥編纂的《揚州畫舫錄》以平民視角記載了清代揚州全盛時期的風貌,從(cong) 品類、場麵、規模等對“滿漢席”進行了詳盡描述。“這是首次出現文字記載的‘滿漢席’。”朱軍(jun) 補充說,目前《揚州畫舫錄》已知存世最早的是嘉慶二年刻本,收藏在揚州市圖書(shu) 館。據該書(shu) 記載,“滿漢席”一共有108道菜,是分5次來上菜的,要把108道菜都吃完需要三天的時間。

  揚州圖書(shu) 館館藏的《隨園食單》更是袁枚四十年間以美食進行社交的成果,書(shu) 中詳細介紹了當時流行的三百多種菜肴飯點,其中很多為(wei) 淮揚菜。在朱軍(jun) 看來,《隨園食單》是融合了理論與(yu) 實踐的傳(chuan) 世之作,書(shu) 中提出了很多美食理論,比如,“味要濃厚,不可油膩;味要清鮮,不可淡薄”。崇尚“鮮淡”口味;又如,“粥飯本也,餘(yu) 菜末也”,強調穀物膳食基本結構的重要性,與(yu) 現代飲食健康原則基本一致。

  揚州是運河“漂來”的城市,從(cong) 經濟到文化的發展都打上了深深的運河烙印,朱軍(jun) 說,近年來,揚州市圖書(shu) 館不僅(jin) 深挖館藏的古籍資源,還將古籍和文化體(ti) 驗相結合,通過展覽、講座、非遺體(ti) 驗、走讀、研學等方式,讓大家沉浸式感受運河魅力,讓沉澱在古籍裏的運河文化“活起來”。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周嫻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