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與(yu) 多數文化遺產(chan) 不同,大運河是流動的、活態的。它串聯起沿線的一座座城市,是傳(chuan) 承曆史的文脈,也潤澤著當地百姓的生活。
北京與(yu) 大運河的關(guan) 係尤為(wei) 密切。特別是元、明、清時期作為(wei) 首都的北京,從(cong) 中得到了巨大的滋養(yang) ,也素有“大運河上漂來的北京城”的說法。
2017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
途經朝陽區高碑店村西北部的平津閘,不少人會(hui) 疑惑:“眼前這些有序疊壓的巨大長方條石,曾發揮了什麽(me) 作用?”作為(wei) 保存較為(wei) 完整的一處元代古閘口,平津閘是古代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曆史見證物。平津閘呈對頭燕翅形,有上、下兩(liang) 閘,交替起降,解決(jue) 逆流而上水路運輸的難題。
今年,平津閘修繕工程將全部完成。不久後,這個(ge) 古閘口的新風貌將呈現給來往的市民和遊客。同樣在朝陽區,6月初,一座有著近600年曆史的文物古橋——永通橋再次“迎客”。它是通惠河上唯一一座大型石拱橋。
該橋地處交通要衝(chong) ,曾是東(dong) 至山海關(guan) 、南至天津陸路交通的咽喉,曆史積澱豐(feng) 厚。它不僅(jin) 見證了古代漕運的繁榮景象,更體(ti) 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與(yu) 卓越智慧。
往北京西北部走,素有“京杭大運河源頭”之稱的白浮泉遺址,也是不少遊客的打卡地。白浮泉是曆史上北京大運河水係重要源頭,該遺址1990年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昌平區啟動白浮泉遺址的騰退修繕工作,拆除了賓館、別墅、會(hui) 議室等與(yu) 文物保護要求不符的建築,對遺址內(nei) 的都龍王廟、龍泉禪寺、九龍池、白浮泉碑亭等進行了修繕保護。
再一路向南,曆經五年大修,有著“京西小故宮”之稱的萬(wan) 壽寺於(yu) 2022年正式開放。它由明代萬(wan) 曆皇帝的母親(qin) 慈聖皇太後出資修建,經明清兩(liang) 朝的興(xing) 修擴建,形成了集寺院、園林、皇家行宮於(yu) 一體(ti) 的大型古代建築群。
京城“運河第一閘”廣源閘則位於(yu) 萬(wan) 壽寺前方,門口的長河還連接著積水潭和甕山泊。正因為(wei) 廣源閘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關(guan) 鍵節點,這才帶動了萬(wan) 壽寺東(dong) 路的拆遷。如今,重修後的萬(wan) 壽寺宛如大運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院內(nei) 蒼鬆、翠柏、銀杏等錯落有致,服務設施齊全。
近年來,北京大運河文化帶聚焦修繕文物、挖掘內(nei) 涵、整治環境、提升品質等,沿岸眾(zhong) 多文化遺產(chan) 得到有效保護。
記者:張建林 展聖潔 王子誠
編輯:白爽
校對:劉越
來閱讀我的更多文章吧
張建林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
展聖潔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
王子誠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