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對單據、開箱查驗、登記、抽樣送檢……在隴南華龍恒業(ye) 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蘭(lan) 州海關(guan) 所屬天水海關(guan) 關(guan) 員正認真查驗一批即將出口的核桃仁。
“今年以來,我和電商團隊的小夥(huo) 伴們(men) 分外忙碌,在多個(ge) 共建 ‘一帶一路’國家考察市場、簽訂訂單。”近日,甘肅某跨境電商公司負責人分享了喜訊。這家以隴南市成縣核桃仁加工為(wei) 主的企業(ye) 從(cong) 去年至今實現了跨境電商海外倉(cang) 注冊(ce) 登記、首單發車、貿易額幾何倍數增長的“三大跨越”,今年該公司出口額已達1200多萬(wan) 元。
這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商新業(ye) 態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數字經濟時代,跨境電商作為(wei) 數字貿易的一種新業(ye) 態新模式,正在成為(wei) 加快外貿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2.38萬(wan) 億(yi) 元,增長15.6%,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逐步提升。
在數智化技術不斷向各產(chan) 業(ye) 滲透的當下,以跨境電商為(wei) 代表的新業(ye) 態正在成為(wei) 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重要內(nei) 容。
知識密集型服務,是指以知識和技術為(wei) 主體(ti) 創造附加值的服務,具有勞動投入素質優(you) 、附加值高、創新性強等特征,也可稱為(wei) 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隨著數字經濟成為(wei) 全球經濟發展熱點,數字貿易正不斷引領國際貿易向新趨勢發展,未來增長潛力巨大。
7月4日,商務部發布數據,今年1至5月,我國服務貿易繼續快速增長,服務進出口總額30219.6億(yi) 元,同比增長16%。服務貿易逆差5828.4億(yi) 元。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11898.9億(yi) 元,增長6%,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數字貿易正在成為(wei) 我國重組要素資源、優(you) 化外貿結構、全麵塑造發展新優(you) 勢的重要力量。大力發展數字貿易,對於(yu) 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意義(yi) 重大。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
在相關(guan) 政策的積極推動下,今年以來,我國電子商務在促進消費恢複向好、推動數實融合、拓展國際經貿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商務領域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深入實施《數字商務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多部門聯合出台《關(guan) 於(yu) 拓展跨境電商出口推進海外倉(cang) 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一季度,我國跨境電商占出口比重提升至7.8%,拉動出口增長超1個(ge) 百分點。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意見》提出的積極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cang) 等外貿新業(ye) 態,以促進外貿結構優(you) 化、規模穩定,是穩外貿的積極舉(ju) 措。我國出口的良好表現,既有賴於(yu) 外需保持韌性,也依托於(yu) 強大的競爭(zheng) 力。
目前我國跨境電商主體(ti) 已超10萬(wan) 家,跨境電商產(chan) 業(ye) 園超過690個(ge) ,跨境電商銷售網絡覆蓋全球2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跨境電商的貿易夥(huo) 伴已經覆蓋全球,是全球跨境電商生態鏈最為(wei) 完善的國家之一。
近年來,我國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不斷融合,在消費領域,網絡遊戲、網絡文學、在線教育等新型消費業(ye) 態與(yu) 應用場景不斷出現,激發了數字貿易的發展潛力。
2023年,自主研發網絡遊戲的海外市場銷售收入達到163.66億(yi) 美元;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模超40億(yi) 元,海外活躍用戶總數近2億(yi) 人……此外,雲(yun) 展會(hui) 、雲(yun) 辦公等方麵技術和產(chan) 品廣泛應用,雲(yun) 外包、平台分包等生產(chan) 新模式不斷發展,我國“雲(yun) 端經濟”生態逐步形成,數字貿易應用場景日益豐(feng) 富。
此外,服務外包作為(wei) 服務貿易的一種重要方式,也保持了持續穩定的增長態勢,對服務貿易的整體(ti) 增長作出了貢獻。今年1—5月,我國企業(ye) 承接服務外包合同額9767.2億(yi) 元人民幣(幣種下同),執行額6560億(yi) 元,同比分別增長19.7%和19.2%。從(cong) 業(ye) 務結構看,信息技術研發服務、維修維護服務和設計服務業(ye) 務增長較快。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我國積極搶抓發展機遇,不斷加快服務貿易數字化進程,推動數字服務貿易持續增長,為(wei) 外貿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