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金觀平:破除壁壘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發布時間: 2024-07-07 12:47:00 來源: 經濟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順應人口流動趨勢,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促進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ti) 化”。這是緊扣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給出的實踐路徑。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仍然在農(nong) 村。隻有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實現城鄉(xiang) 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才能不斷為(wei) 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空間。近年來,我國從(cong) 實際出發出台一係列改革舉(ju) 措和強農(nong) 惠農(nong) 措施,就是在理順“城”的同時,統籌好“鄉(xiang) ”這一頭。

  要看到,當前我國人口流動出現了一些新特征新趨勢。比如,大規模流動人口進入城鎮,部分地區即將出現或已經出現過半城鎮人口是流動人口的情況;流動人口在受教育情況、就業(ye) 狀況上出現積極變化,成為(wei) 釋放我國人口質量紅利的有利因素;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流動人口占比明顯上升。這些都對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順應趨勢,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也就有了明確的著力點。一方麵,促融合、暢循環,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縣城位於(yu) “城尾鄉(xiang) 頭”,是連接城市、服務鄉(xiang) 村的天然載體(ti) 。要充分考慮縣域人口流動變化趨勢、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推動縣城產(chan) 業(ye) 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麵,培育縣域特色支柱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縣鄉(xiang) 村功能銜接互補的建管格局。另一方麵,補短板、強基礎,有力有效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適應鄉(xiang) 村人口變化趨勢,優(you) 化村莊布局、產(chan) 業(ye) 結構、公共服務配置,係統推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建設、鄉(xiang) 村治理,不斷提高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nong) 村具備現代化生產(chan) 生活條件。

  也要看到,城鄉(xiang) 收入差距有待縮小,城鄉(xiang) 要素自由流動尚存壁壘,縣城帶動作用不強,農(nong) 村金融保障還有障礙……這些困難與(yu) 挑戰,深刻影響著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進程。

  針對性破解難題,要發揮好改革“關(guan) 鍵一招”作用。例如,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戶籍製度改革,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充分激發流動人口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暢通城鄉(xiang) 之間的資金、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雙向流動,加快推動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推動公共資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級配置向按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轉變,強化縣域發展能力,引導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

  到2035年,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更加完善;到本世紀中葉,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成熟定型——明確的“時間表”,意味著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近日,備受關(guan) 注的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法表決(jue) 通過,明年5月1日起施行。隨著更多改革舉(ju) 措和政策措施的落地,高質量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新畫卷也將一一鋪展。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金觀平:鞏固農民增收好勢頭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青海考察時強調,鄉村振興要突出農牧民增收這個重點,加快推進高原特色種業振興行動,發展綠色有機農牧業,打響高原土特產品牌。 [詳細]
  • 金觀平: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巨輪駛入廣闊藍海

    突破發展的重重藩籬,需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始終把握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大方向,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讓中國大市場成為開放的大市場,讓中國的新發展成為世界的新機遇。 [詳細]
  • 金觀平:以擇業新觀念打開就業新天地

    今年以來,隨著經濟回升向好,就業空間持續拓展,但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就業仍麵臨困難和挑戰。這一重要論述有利於進一步凝聚全社會共識,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提供了方向性指導。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