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以來,從(cong) “北上”創業(ye) 的香港青年到“南下”尋夢的內(nei) 地英才,無數人在大灣區這片熱土找到屬於(yu) 自己的舞台。他們(men) 帶著夢想與(yu) 激情,跨越城市與(yu) 區域的界限,共同書(shu) 寫(xie) 著人才流動“雙向奔赴”的新篇章。
香港青年逐夢前海
前海,一塊約120平方公裏的土地,位於(yu) 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域,一頭連著香港,一頭連著環珠江口100公裏“黃金內(nei) 灣”,具有獨特的區位優(you) 勢。
從(cong) 不斷湧現的科技創新平台,到不斷擴容的基礎設施新通道,再到不斷深化的機製、規則銜接進程,5年來,前海日益成為(wei) 吸引廣大青年創業(ye) 就業(ye) 的沃土。
“85後”香港青年劉佳是大灣區“北上”創業(ye) 浪潮中的佼佼者。“作為(wei) 一名香港青年,我在深圳發展有10多年的時間,已經把家安在了深圳。我們(men) 來到這裏,既有創業(ye) 和就業(ye) 等方麵政策的支持,住宿等相關(guan) 問題也能得到解決(jue) 。”
劉佳海外留學歸來時,就決(jue) 定到深圳發展。從(cong) 貿易公司的一名打工人,到創辦跨境電商平台,他的第一桶金就來自跨境貿易。如今,他在前海運營創業(ye) 孵化器星創中心,為(wei) 更多港澳青年在內(nei) 地實現夢想助力。
新質生產(chan) 力持續迸發,為(wei) 前海港資企業(ye) 發展帶來全新機遇。統計數據顯示,前海目前有港資科技企業(ye) 2433家,今年1月至4月港資科技企業(ye) 在信息服務、科技服務領域實現營收223.64億(yi) 元,同比增長95.7%,一批高成長性的港資企業(ye) 在人工智能、科技金融、大健康等領域發展迅速。
“我見證了前海的發展,它也陪伴著我的成長。”劉佳說,“現在大灣區已經實現一小時生活圈,而且24小時暢通無阻,希望更多年輕人來到這一片科技高地和創業(ye) 沃土。”
“新港人”的新起點
與(yu) 劉佳的“北上”創業(ye) 不同,郭林選擇“南下”香港,開啟他的人生新篇章。作為(wei) 一位在深圳工作8年的內(nei) 地人士,郭林今年決(jue) 定來到香港,將公司的業(ye) 務推向國際化。
“和我的不少客戶一樣,我選擇來到香港,也是看到香港作為(wei) 內(nei) 地與(yu) 世界接軌重要通道的優(you) 勢。而且這兩(liang) 年香港的政策對大灣區的支持非常給力。”郭林說。
郭林創辦的佰辰國際投資谘詢服務(深圳)有限公司為(wei) 不少中小企業(ye) 主提供谘詢。近些年,他親(qin) 眼見證越來越多的客戶將業(ye) 務由內(nei) 地拓展到香港,從(cong) 而實現營收突破。
“香港特區政府為(wei) 新來港人士做的配套服務特別好,它設置了專(zhuan) 門的人才服務辦公室,還幫助解決(jue) 子女教育問題。”郭林說,“香港這幾年湧現出很多機會(hui) ,我們(men) 努力拚搏,以贏取更多的可能性。”
據統計,近5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實施一係列優(you) 惠政策,成功吸引超過10萬(wan) 名新來港人才,他們(men) 為(wei) 香港的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人才流動新趨勢折射經濟活力和城市互補優(you) 勢
從(cong) 業(ye) 20年的資深人力資源管理專(zhuan) 家鄭楠,對於(yu) 大灣區人才流動趨勢有著深入觀察。她表示,近年來大灣區人才流動“北上南下”“雙向奔赴”趨勢背後,是大灣區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區域內(nei) 城市的互補優(you) 勢。
“在人才流動上,早期我們(men) 看到的更多是行業(ye) 熱點驅動,比如移動互聯網、金融、遊戲等,隨著大灣區獨特地理位置優(you) 勢的凸顯,經濟發展向外求索,新一代出海潮正以粵港澳為(wei) 中心向外拓展。”鄭楠說。
她認為(wei) ,大灣區內(nei) 的企業(ye) 和機構更加注重人才的多元化和國際化,這為(wei) 人才的雙向流動提供更多機會(hui) 和平台。通過人才的交流和碰撞,帶來技術創新和業(ye) 務創新,進一步促進區域內(nei) 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一個(ge) 月前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參加一場人力資源峰會(hui) 時,鄭楠觀察到一個(ge) 令她興(xing) 奮的現象:“很多北美華人精英得知我來自粵港澳大灣區,都非常積極主動、充滿好奇,他們(men) 很想知道‘大灣區有哪些政策和機會(hui) ’‘如果回來,去哪個(ge) 城市比較好’。我認為(wei) 他們(men) 已經感受到大灣區的吸引力。”
她認為(wei) ,大灣區人才流動的活躍離不開更高層的政策引導和資源加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後的這5年,我確實感到人才之間、企業(ye) 之間的流動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有成果,我對大灣區的人才流動抱有積極樂(le) 觀的態度。隨著交通的便利、技術的互通,還有一些產(chan) 學研之間的互動,這種趨勢一定會(hui) 更加明顯。”
大灣區人才共融之路越走越寬
香港特區立法會(hui) 議員、新來港人才快速融入香港事宜小組委員會(hui) 副主席嚴(yan) 剛表示,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yu) 推動大灣區的人才交流和合作。為(wei) 促進人才的雙向流動和深度融合,特區政府出台一係列政策和措施。
“大灣區的資金流、信息流、人流等跨境流通,對於(yu) 更好地推進灣區建設都是非常有益的元素。特區政府這幾年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出台支援青年大灣區就業(ye) 的計劃,同時成立人才服務辦公室等。”他說。
嚴(yan) 剛強調,這些措施不僅(jin) 有助於(yu) 香港居民在內(nei) 地發展,也吸引更多內(nei) 地人才來香港工作和生活。通過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大灣區的人才共融之路正越走越寬。
“從(cong) 深圳和香港在共建河套高科技發展的戰略布局上來看,也勢必會(hui) 有更多高層次人才的流動。”嚴(yan) 剛說,“我對灣區以科技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非常有信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